编辑/小篆 “世界啊,今天早晨,我,一个母亲,向你交出她可爱的小男孩。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小男孩,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
看他自己单独去了。他有属于他的一生,是我不能相陪的,母子一场,只能看作一把借来的琴弦,能弹多久,便弹多久,但借来的岁月毕竟是有其归还期限的。”
以上,是许多年以前,台湾散文大家张晓风在她的小儿子独自去上学的那天写下的文字,相信也是许多有儿女初入学的妈妈们共有的心声和感慨。
进入幼儿园,是两到三岁的宝宝第一次离开家庭进入“社会化环境”,第一次与自己亲人以外的人接触,第一次体会到还有老师、同学、朋友等人际交往的概念;第一次成为独立的人,必须以自己的行为赢得够好和不够好的评价……
相信这一变化对新生妈妈带来的困惑和压力,比对幼儿园新生宝宝还要稠密和无孔不入,一部分妈妈一天会往幼儿园跑几趟,趴着门听宝宝是否在哭;宝宝在里面哭,妈妈在外面哭;妈妈甚至起了辞职照料宝宝的念头。是的,这真的是一段“备受煎熬”的日子。宝宝忧虑到的,妈妈忧虑到了;宝宝没有忧虑到的,妈妈也忧虑到了。
而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心理压力和心理自责,一方面是因为妈妈、宝宝之间太粘乎,导致妈妈的分离焦虑不亚于孩子另一方面的原因是,妈妈不知道宝宝自己也有调整行为,有去争取更多“印象分”的能力。
●新生妈妈困惑之一:
分离焦虑谁更重,我,还是宝宝?为何入园一两个月,孩子越来越怕去幼儿园?
一个有趣的现象证明,很多新生妈妈都意识到自己对分离的不舍,会感染孩子。�D�D大部分家庭商量由保姆或爸爸去送“新生”入园,而不是妈妈去面对告别的一刻;然而不久这些妈妈就会发现,早上把孩子哄离家门变得越来越困难,孩子显然已经发现,说服爸爸不让他上幼儿园是没可能的,那么,只有拖延着不肯跟妈妈告别,一切才成有可能。
母子连心,部分妈妈选择偷偷到幼儿园的栅栏外面,去看宝宝一天的活动。这种“冒险”行为往往会遭致老师的嗔怪,老师说:“你看,我好容易把全班小朋友都哄不哭了,你又来招他哭。哭是有传染性的,你知道吗?”只有一个解释能诠释这种不理智的“探望”行为,就是当妈妈的自己还未做妈妈分离的准备,妈妈受不了孩子背着卡通书包,在掩面哭泣和央恳的眼神中被老师强行带离。
一位新生妈妈说,想到宝宝要如此孤苦无助地去面对新的环境,我的心都要碎了。不止一位新生妈妈提出来,“实在受不了他哭,要不,我辞了工作亲自来带他?不让他去面对这种痛苦行不行呢?”当然不行,因为孩子迟早要完成社会化的过程,有自己独立的交往圈,早一点适应对孩子有好处,我们要相信宝宝从我们身边走开后,他将会在一个比较成熟的水平上回来,而且母子之间的关系也会变得更融洽。一味溺爱宝宝,人为地去延迟这种分离会让孩子更任性,也妨碍他逐渐去理解:爸爸妈妈也该有自己的生活。这样的孩子会变得特别任性和自私。
所以,对分离保持“向前看”的乐观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孩子好容易部分摆脱分离焦虑又出现反复的时候,当妈妈的更要说服自己“这很正常,过完长假我也不太想上班。”“关键是要弄清楚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的原因是什么。”是假期的生活太散漫?是老师过分强调遵守纪律让宝宝感觉压抑,还是孩子对老师评价自己的方式有看法,令他在幼儿园不愉快?找出具体的“退缩诱因”来,分离焦虑无论在妈妈这面,还是宝宝那面,都会减轻许多。
●新生妈妈困惑二:
是要教他“与人为善”,还是教他“以牙还牙”?被人欺负和欺负人都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
大部分新生妈妈除了担心宝宝在幼儿园“哭得饭也不肯吃”之外,最怕宝宝在幼儿园被调皮的小朋友欺负,而对部分特别外向好动的宝宝,妈妈的担心却变成另一种:“我很怕今天又有别的妈妈跟我告状,说我的孩子又打了或绊了她的宝宝。”
为什么有些孩子到了幼儿园特别喜欢“招惹别人”?除了成长环境中的溺爱氛围,养成了他“说一不二”的霸道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什么特长的孩子,用这种“出格”方式,来吸引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妈妈们不妨与老师沟通,给予那个喜欢打人、绊人的孩子更多的“表现机会”,也要教会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要诚恳地对被打、被绊的小朋友道歉。另一方面,也给予欺负人的一方一个“保护人”的身份,让他充当被欺负宝宝的伙伴,在与被欺负宝宝的相处中,逐渐体会到人缘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友善相处获得的,这给双方都是一个好的触动。双方的妈妈也不妨策划一下,双休日带宝宝一起去公园和游乐场玩,这种“结对”方式能使两边的孩子都更适合幼儿园生活,曾经被欺负的一方尝试到“还是友好的力量大”,曾经欺负人的一方体会到“要让更多的人喜欢我,就要学会谦让。”
●新生妈妈困惑之三:
听说公立(私立)幼儿园教得更好,我是否为宝宝选择错了?
究竟是选择有悠久历史的公立幼儿园更好,还是选择更早推行“小班化教学”、生活设施更周到、又承诺有双语教学或艺术特长教育的私立幼儿园为好?相信很多家庭都有过一番挣扎,但随着宝宝入园时间的加长,部分妈妈的“选择性困惑”不是减轻了,而是加深了,她们似乎成了“完美主义者”,出于对孩子前程的过分忧虑,总是对宝宝就读的幼儿园百般挑剔,比如,选择公立幼儿园的妈妈会抱怨“老师照管的孩子太多,关注力老是被几个善于表现的孩子分去,像我家宝宝得到的表现机会就很少。听说私立幼儿园的个性化教育发展得更好?”而选择私立幼儿园的妈妈会当着孩子的面说:“早知如此就让你上公立幼儿园了,那里有各个阶层的孩子,气氛不那么虚荣;而且老师要管三四十个孩子,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意识,那里的宝宝不会惯出少爷小姐的脾气。”选择公立幼儿园的妈妈抱怨:“英语口语学得太少”,“听说私立幼儿园有外教呢,真让人羡慕。”选择私立幼儿园的妈妈却嘀咕着怀疑:“中文还没说利落呢,就说英文,双语教学会不会煮成夹生饭?”
千万不要当着孩子的面,议论自己在选择时是否欠考虑。当妈妈的一定要意识到天下没有十全十美的幼儿园,幼儿园的“特色”背后,一定伴随着相应的缺憾,这要看你从哪方面看。比如,公立名园经常是“人满为患”,老师凡事要求孩子“自己来”,孩子想有出色的表现,赢得老师的关注,自会经过一番竞争;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量和主动出击的精神都比较强;而私立幼儿园里,的确经济富裕的家庭出来的孩子较多,为什么一定要让自家的孩子与之比拼虚荣?让孩子自小养成抵御虚荣的能力不是更好?
做妈妈的,从不将幼儿园的短处放到桌面上来谈,是给宝宝一个正确的榜样:人应该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自己要是不受 欢迎,不能只强调客观原因,应该学会从自己身上找答案。
●新生妈妈困惑之四:
老师为什么没对我的宝宝流露出特别的喜欢?是因为他长得不漂亮吗?
要是新生的妈妈对宝宝抱有过高的期许,也会对老师抱有不恰当的期许,比如屡次约老师吃饭,送较贵重的礼物给老师,要求老师给予“特别关照”。一旦老师婉言谢绝,妈妈就有特别的挫败感,转而疑惑老师的态度如此淡然,是否因为礼物不够好?我的孩子不够聪明漂亮?其实,大部分不肯承诺“对您的孩子有特别关照”的老师,是期望自己的精力均匀地交给“需要的小朋友”的好老师。而你的孩子,完全能凭自己的能力跟上教学的进度与节奏,有一定的表现力和自主性,何劳老师再来“特别关照”?
如果妈妈觉得,孩子与老师的关系更近密些,她心理上会更安定、更舒服,那这个工作应该鼓励宝宝自己去完成,而不是由妈妈来出面替他“铺路”。不要小看孩子的沟通能力,越小的孩子,做出的善解人意之举,越会打动老师。比方教学课上,老师辅导孩子自己做三明治,做好的三明治大部分孩子马上吃了,这时有一个孩子动员小组里的小朋友省下两个三明治给老师,老师对这个孩子的印象马上变深刻:“他的爱心很难得,三明治是小组的,他又懂得征询大家的意见,组织能力当真一流。”
●新生妈妈困惑之五:
孩子老是孤独一直没朋友,父母是否该介入?
有些幼儿园新生特别有人缘,一周下来就跟大部分小朋友混得很熟,游戏有人结对子,讲悄悄话有听众,零食玩具都有人分享;有的孩子还形成了一定的“号召力”,老师一说 “谁来尝试”,一个桌子上的小朋友都推举他。相比之下,那些进入幼儿园好几个月还坐在角落里,出去户外活动没一个朋友手牵手的孩子,就会让妈妈着急上火了。
需要买零食、玩具,“贿赂”别的小朋友跟我的孩子玩口马?只有一两个朋友的小孩子是否“交往力”有问题?首先,妈妈应该意识到不同孩子的朋友的需求不一样,内向的孩子朋友少,但交往常常很深,外向的孩子坐公交都会大喊朋友的名字,玩伴很多,但可能深入的交往反而不如内向的小孩,因此不必强求孩子有“大堆的朋友”;其次,真正的友谊是企求不来的,由父母出面为宝宝张罗的友谊,常常非常脆弱和短暂�D�D孩子虽小,也知道“xxx的妈妈买巧克力让我跟她玩,她为什么不自己跑来找我玩?她的胆子太小了。”宝宝自己选择的朋友往往在气质性情上很投契,而父母“贿赂”来的朋友,个性上常常与宝宝不合拍。
所以,还是要鼓励孩子自主交往,妈妈可以为宝宝交朋友创造机会,比如约请某位宝宝的妈妈一起在周末带宝宝去公园玩,或让双方的孩子一起上绘画班、围棋班。一定要让孩子自己去熟悉,自己去选择。当妈妈的,不必鼓励宝宝一开始就去接近班里最漂亮、最能说会道的“明星小朋友”,假若宝宝比较胆怯和害羞,结交“明星小孩”会给他造成很大的压力,倒不如结交在班里同样比较不受瞩目的孩子,倒可能造就一份细水长流的友谊。
●新生妈妈困惑之六:
老师说宝宝学习不跟趟,但他回家表演倒一清二楚,怎么回事?
幼儿园老师和新生的妈妈都反映,类似这种“茶壶里煮饺子�D�D肚里有数”的孩子越来越多。在幼儿园里,教韵律操他不动,教画画他面前是白纸一张,讲故事常常张口结舌,但回到家里,没有人注意他的时候,他却把幼儿园教的东西一样样表现出来,而且表演得并不赖。为什么?原因是孩子在幼儿园的表现,脱不了“横向比较”的约束,一部分孩子生怕自己表现不如人,受到打击,宁可选择不去表现,就当一个“木偶人”,而在家庭环境中,所有的评价压力都撤去之后,孩子有可能走向另一个极端,就是没完没了地要你听他“说学逗唱”,没完没了地要求“表演”。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们要做的,就是想办法将家中的评价体系与幼儿园对接。首先,鼓励孩子表演给妈妈一个人看,再表演给全家人看,随后,进一步在听众和观众中,加入亲友和邻居,加入偶尔来访的“陌生客人”;同时,妈妈可要求幼儿园老师多给孩子“小范围的表演机会”,先在小组里坐着表演,再在10个孩子中复述故事,最后,再让他在全班发言,甚至成为“领操人”。在这过程中,妈妈切勿当着孩子的面跟亲友抱怨,“这孩子太被动,太胆小、太消极了,他是不是学习能力或性格上有问题?”要知道,一旦给孩子贴上“有问题”的标签,孩子也许真的会自我暗示“我真的很笨,我是一刊、木偶。”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呢?
【幼儿园 新生妈妈困惑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