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我们一起成长
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指出,孩子的自信心培养也与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很多孩子长大后社交能力差、没有自信心,都是因为从小的家庭环境影响。
好的家庭会培养出乐观向上、谦逊有礼、自信自强的孩子,相反,糟糕的家庭则会让孩子慢慢变得脾气差、没主见,长大后及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
今天就跟大家分享一下,斯坦福大学教授总结的4种容易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的家庭教育,各位家长赶紧来看看有没有“中招”的,如果你的家庭中存在这样的现象,一定要赶紧改掉,千万不要因为疏忽而影响孩子的成长。
-
喜欢数落孩子
很多家长乐于攀比,回到家就喜欢数落孩子,“你怎么这么笨,邻居家孩子比你强多了。”“学习这么差,还好意思玩!”
这是很多家长都喜欢的口头禅,殊不知,我们一句句看似漫不经心的数落却会让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从而不自信,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如别人。
-
过度勤俭节约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凡事过犹不及,很多家长为了从小培养孩子节俭的习惯,经常在孩子面前“哭穷”,或者不给孩子零花钱,不给孩子买东西等等。
殊不知,这样的方式会让孩子心中产生“自卑”的心态,觉得自己很穷,不敢和同学们一起出去玩、聊天,因为父母灌输的“贫穷思想”,不自觉在心中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感觉,影响正常的社交关系。
-
使用暴力的家庭
很多父母不会注意在孩子面前的行为,比如: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或者大打出手。
这样伴随着家庭暴力的场景会对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或者让孩子的脾气变得暴躁,因为来自父母的言传身教会让他产生一个错误的认识:暴力能解决一切问题。
-
父母都很强势
有些家庭的父母性格非常强势,这也体现在对孩子平时的一言一行上,不准孩子做这,不准孩子做那,如果孩子一旦做错了,就会招来非常严厉的惩罚,从不与孩子沟通,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教育之下也只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
如果家长们肯细心和他们多沟通,就会发现不少让你感动的事,糟糕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复杂的内心。
那么,自信的孩子一般来自什么样的家庭呢?
-
父母肯花时间陪伴
没有自己父母的陪伴,而是被身边亲人带大的孩子,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难以弥补的遗憾。
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父母的陪伴,不到万不得已,是错过不得的。
林郑月娥——香港首位女特首,就任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五任行政长官,一个政治女强人。谁能说她的工作不忙?
可是她同样是一位优秀的母亲,她的两个儿子双双考入了剑桥大学。
她曾在在专访中说过:“我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我从来没有请一个工人,煮饭什么事都是我亲自做,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孩子要感觉到妈妈是照顾他们的。”
在她心中事业固然重要,可是对于孩子的陪伴也是容不得半分的疏忽,当孩子考到英国时,她便向上头申请调到伦敦工作,一家人都在伦敦生活,更好地照顾到孩子。
拥有父母陪伴的孩子,内心都是强大且优秀的!
-
家庭氛围和谐
有句俗话说:家庭和谐,再穷都能发家!
家庭是土壤,而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它虽无形,却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生活中,家庭氛围紧张,而导致性格缺陷的孩子,比比皆是。
有人因为父母关系不和谐,从小就很焦虑,做事小心翼翼,也非常自卑,长大后更是不知道怎么处理自己的情感关系。
有人因为父母总是吵架,在家待得很压抑,总是一有时间宁愿出去上网打游戏,等到考大学,志愿填到了一个离家很远的城市,能不回家尽量不回家!
家庭氛围不和谐,孩子会极度没有安全感,变得内向自卑丝毫不让人意外,而和谐的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总是阳光开朗,也乐于沟通。
-
懂得尊重孩子
周国平说过:爱孩子是一种本能,尊重孩子是一种教养。
尊重,意味着将孩子当作一个个体,不要居高临下地去批评孩子,否定孩子。我们也可以听听孩子内心真正的想法。
《爸爸去哪儿》第二季中的黄磊女儿多多,大家都不陌生。
8岁的多多在节目中全程都是大姐姐的角色,照顾着弟弟妹妹们,收到了许多家长的好评。
她讲得一口流利的英语,还为法国动画电影《小王子》中“小女孩”一角配音,真的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了。
虽说明星自带光环,可黄磊背后的付出,又有多少人能够体会。
黄磊的教育理念中,尊重排第一位。
在节目中,黄磊大多数把多多的事情交给她自己解决,而不是把她当作一个小孩,这是给予孩子的最大的尊重。
正是因为这份尊重,多多才能成为节目里最有责任心,最自信的孩子!
当孩子在幼儿园磕了碰了、被小朋友欺负了、不想上幼儿园了……
你会怎么处理?你想过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吗?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一家公司的两个推销员先后到一个落后的地区去考察市场。
第一个去的人看后摇头叹息,给公司回复:这儿的人都是赤脚,根本不穿鞋,怎么可能卖出去呢?于是空手而回。
第二个去的人一看,大喜过望,给公司回复:太好了,这儿的人还赤脚,市场太大,大家都有买鞋的潜力,于是建议公司给人们免费赠送一部分鞋,等当地的人们有穿鞋的习惯,感觉赤脚的不便时,卖鞋就顺理成章了,结果满载而归。
同样是去考察市场,不一样的推销员,不一样的结局。
孩子的言行受家长影响,有什么样的家长,就有什么样的孩子。
同样上幼儿园,不一样的家长,不一样的结局。
当孩子在幼儿园意外磕碰时
睿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几十个孩子在一起打闹嬉戏,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就连我一人带一个孩子都难免会磕了碰了,何况是这么多孩子呢!
这些磕磕碰碰都是孩子童年的宝贵经历,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在磕碰中,他们逐渐学会了保护自己,学会了面对挫折,学会了勇敢面对生活。
结局:孩子学会有责任、有担当!
理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没关系,我相信老师也不愿意看到这样的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责备也没有任何意义了,最重要的是要先安抚好孩子。
如果伤得比较重,与老师沟通,了解真相后寻找解决的办法。不能一味的责骂老师并将所有责任都推到老师头上,我相信老师爱着每一个孩子。
结局:孩子学会理解和宽容。
奇葩型家长这么认为
我的孩子受伤了?你们怎么带孩子的?怎么这么不负责任?连个孩子都看不好,还当什么幼师?不行,我得找园长说说。
结局:孩子学会推脱责任,变得尖酸刻薄,社会交往能力也变弱。
当孩子在幼儿园被欺负时
睿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孩子之间打打闹闹是非常正常的,也许在前一分钟还在争抢打斗,下一分钟就手拉手玩到一起去了。我会适当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让他学会应对和与人相处的能力。如果孩子解决不了,我再干预也不迟。
结局:孩子学会协调关系,解决冲突,保护自己。
理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大多时候,孩子之间的打闹是无心的,但孩子被欺负,我会心疼。
我会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如果孩子错了,我会让他主动道歉,让他明白打人是不对的;如果是其他小朋友错了,让他明白宽容原谅别人的过错是一种美德。我也会告诉孩子,当有人想打你时,可以大声呵斥:打人是不对的,你不可以打我!也可以尽快跑走,去告诉老师。
结局:孩子学会宽容,学会承担责任,学会维护自己的权益。
奇葩家长这么认为
我家孩子被谁打的,快点给我站出来,看我怎么收拾你。
不管三七二十一,走过去就给小朋友一个耳光、一个巴掌。
有人打你,你就打他,狠狠的打他,下次他就不敢打你了。
结局:孩子失去了友情,学会用暴力解决问题。
当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时
睿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我希望孩子从小就有良好的意志力、行为习惯、时间观念和规则观念。让孩子明白按时入园是好孩子最起码的要求,我也会按时去接孩子回家,老师就可以按时下班了。
结局:孩子懂得时间管理,有非常好的作息习惯。
理智家长这么认为
孩子有时候不想上幼儿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我会让孩子明白,上学是你自己的事情,我不会告诉你必须准时入园,但我会告诉你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结局:孩子懂得尊重老师。
奇葩型家长这样认为
孩子还小,睡懒觉很正常,不要太较真了。再说,孩子在幼儿园也是玩,早去晚去还不一样的。
早上,孩子说不想去幼儿园,就干脆在家玩好啦!
结局: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拖拉,磨蹭,不爱学习。
当学校组织家长参加亲子活动时
睿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幼儿园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非常负责任的做法。孩子仅仅依靠幼儿园是没有办法教育好的,只有家园携手配合,教育孩子的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结局:孩子好好学习、天天进步。
理智型家长这么认为
我每天拼死拼活的工作就是为了孩子,希望孩子能接受更好的教育,生活更加幸福。只要是幼儿园举办的亲子活动,我都会主动参与,这是我和孩子共同参与活动的最佳机会。
结局:家长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亲密,孩子的成长更健康。
奇葩型家长这么认为
我就是因为没时间带孩子,才把孩子送来你们幼儿园,让你们帮我带孩子。
如果三天两头要参加这个活动那个活动,我还送孩子来幼儿园干嘛?
我真的很忙,没时间参加活动。
我请不了假,就不去参加活动了。
结局:家长越来越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孩子内心越来越孤单冷漠,问题越来越多。
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时
睿智型家长这样问孩子
宝贝,今天在幼儿园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情啊?
宝贝,今天在幼儿园玩得开心吗?
宝贝,你今天和小朋友一起搭积木,老师表扬你了呢!妈妈真替你高兴!
宝贝,今天老师跟妈妈说你唱歌真好听,回家能唱给妈妈听吗?
宝贝,今天你有什么作品吗?
结局:孩子获得成就感,越来越喜欢上幼儿园。
奇葩型家长这样问孩子
宝贝,今天老师批评你了吗?你说实话!
宝贝,今天有小朋友打你吗?你告诉妈妈,妈妈给你出气!
今天老师跟妈妈说你在幼儿园不听话,怎么回事啊你!
你今天在幼儿园就学会这么点东西啊?
结局:家长不断负面强化,孩子越来越不喜欢上幼儿园。
一个好的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年五年,但是,家长的影响力却是一辈子的!
孩子不是老师的,是你的,家长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永远的榜样。
家长对幼儿园工作、幼儿生活的态度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各异,或是促进孩子成长,或是阻碍孩子成长。
家长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家长就先去做什么样的人。
从现在开始,做一个好家长,为孩子三年幼儿园画上完美的句号!!!
分享一下,你所看到的,也许正是别人所需要的。
End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