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之一:“实” 工作做得很实在。比如,四川成都市金牛区的流动幼儿园作为一种非正式早期教育服务机构,几年来坚持把先进的幼教经验送到薄弱地区;成都市第四幼儿园把各种社区资源和幼儿园课程整合在一起;山东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幼儿园在发挥祖辈家长的教育作用方面进行了创新;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把早期教育送到每个家庭,进行个别化早期教育指导……所有与会者都感到这些工作是实实在在做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
感受之二:“深”
工作做得很深入。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使合作能够坚持下去;二是通过转变观念,开拓新型的合作关系。比如,成都金牛区教育局在组织力量、争取政府支持、协调社会关系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形成了一套运作机制,使支教工作越做越好,支教队伍也越来越壮大。说实话,幼儿园要搞个短期的支教活动不难,但要组织一支队伍,长期利用休息时间坚持给贫困薄弱地区送教就很难。他们了不起的地方是支教队伍做这项工作不纯粹是一种付出,而是从中获得了专业成长,充分体会到尽到自己的社会责任,提高幼教形象和幼儿园地位的那种愉快与自豪。我一点不夸张地说,他们是一群迷恋幼教的人,能持续地做这么有意义的事情非常了不起。另外,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地区之间的合作深入开展后,怎样处理其中的关系这一问题就凸现出来。比如幼儿园在和家长合作时,示范园和农村地区、不发达地区合作时,是不是以“我来教育你”“你听我的”的态度出现?在交流中很多园都谈到必须转变观念,就像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幼儿园谈到的“尊重、平等、合作”。对待落后地区、农村地区,我们首先必须尊重他们、了解他们,然后才能根据他们的需要实现合作的可持续发展。在这种理念下,新型的合作关系才能发展起来。
总之,各幼儿园本着对社会负责、对幼儿负责、对家长负责的态度,以多样化的方式和途径发展着与家庭、社区的合作关系。同时,他们不是单纯付出,而是在合作中自身也得到了发展,形成了双赢的局面,有利于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在“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这一专场的互动提问中,大家提出的几个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个问题是怎样与时俱进
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变化,特别是家长群体的变化,值得我们关注。一方面,现在的家长大多是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出生的,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考虑的问题和过去的家长确实有很多不同。一个园长举了一个很典型的例子,有个家长对教师说:“我的孩子不喝豆浆。”教师说:“请孩子喝果汁吧。”可这个家长说:“所有的孩子都喝豆浆,我的孩子喝果汁不行。”他的意思是自己的孩子不喝豆浆,那班上所有孩子都不要喝豆浆。另一方面,现在的很多家长文化层次高、观念新,他们能从不同角度跳出教育来看教育,能为幼儿教育提供很多新的思路、新的想法。所以,在新的时代、新的社会背景下,家长工作、家园和社区的合作方式应该有所变化。这是一个重要的需要探索的话题。
第二个问题是怎样的家园、社区合作活动是适宜的
这是上海普陀区一位教研员提出来的。我们现在的家园、社区合作大多通过家长会、家长开放日等大型活动来开展,但事实上真正持续的、深入的合作需要更多常态下的、看来平平静静但深入细致的交流活动的开展。如何在常态下认真地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开展适宜的家园、社区合作活动,这个问题非常值得探讨。
第三个问题是幼儿园怎样根据自身特点开展家园、社区合作
在会场发言的有大学幼儿园、军队幼儿园、海港幼儿园等,这些幼儿园在资源利用、合作形式方面不应该是大一统的、千篇一律的。比如在大学幼儿园中,大学教师的子女占多数,大学教师这个家长群体肯定不同于其他家长群体。每个家长群体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认知能力、学习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同的。但是,现在这方面的特点体现得还不够明显,有待进一步探索。
总的来说,会场气氛非常热烈,互动也很踊跃。在这里,我特别要提到重庆万盛区万盛幼儿园园长发自肺腑的谈话。她说:希望所有幼教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抗拒诱惑,坚持应该坚持的核心价值,兢兢业业把幼教工作做好。在社会转型时期,尽管幼教的形势还很严峻,但是令人感动的是有一批幼教工作者一直在努力地坚守着,他们是中国幼教的脊梁。
(本文根据录音整理,已经本人审阅)
【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