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作为的核心内容,节奏是最基本的要素。创造力在幼儿时期是飞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教育在幼儿时期是非常关键的。通过节奏活动能够更好地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创造力。
关键词 幼儿园 节奏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要求:“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实际情况和主体发展,关注幼儿的情感需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教育是保证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关键,在中,节奏又是中最重要的要素,也最易被人感知。它是美感的重要来源。假若人们缺少对于节奏的敏感性,那么就很难感受到中的表现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看到一些幼儿在没有成人的指导下,随着“舞动”,这恰恰就是幼儿对于节奏的一种感知。除此之外,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对于《小苹果》《最炫民族风》都是过耳不忘。原因在于,这些歌曲都是四四拍的,其实很多舞曲也都是四四拍的,这样的拍子,不仅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也方便身体跟随扭动。因此,节奏可以说是幼儿在上的启蒙老师。
研究者曾通过三次实验,告诉我们当节奏较慢时,对顿悟问题的解决能力有所提升,对发散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流畅性皆有积极作用:当我们听到的节奏很快的时候,无论是对于顿悟问题的解决能力还是发散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和流畅性,他的影响都不显著;因此我们可以得出快节奏和慢节奏对发散思维能力都存在着积极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不是培养家,首先是培养人。“因此教育可以说是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轻视的影响。目前,我国通过吸收和借鉴德国奥尔夫、意大利的蒙台梭利、匈牙利的柯达伊和日本的铃木等教育方法,正在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幼儿成长发展的教育方法。在我们运用教育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时候,如何运用教育来锻炼幼儿创造力的发展,通过笔者的总结,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要给予幼儿机会,为幼儿提供思维和行为的创造空间。国内外对于的研究均表明,如果拿幼儿的自由选择和强制选择相比较,前者比起后者来说,往往??带来更高的创造性。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幼儿的自主程度越高,他的创造性水平也越高。例如:在模仿游戏活动中分组让幼儿选择活动方案,一组由教师指定活动方案,另一组由幼儿自主选择活动方案,结果是后一组幼儿表现出的创造性要远远高于另外一组。所以教育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幼儿在中获得自由,无论是选择还是感受,都要解放天性,让幼儿自由选择。其次要善于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鼓励幼儿大胆创作。一个创造力很强的发明者只有从自己的内在兴趣出发来进行创造性的工作时,才能产生更富有创造性的发明。所以作为教师要保护幼儿的创造发明,鼓励幼儿每一次创造性火花的迸发。
在奥尔夫教育体系中,打击乐器是一项很重要的教育内容。这里所指的打击乐器包括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和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这些打击乐器的基本共同点都是简单易操作,通常作为主旋律的。所谓创造力不仅应该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而且应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奥尔夫教育方法对培养幼儿创造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允许幼儿选择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教学活动者,教师不是教学者,而是幼儿的引导者,教师要通过适当的引导,让幼儿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第二,要善于引发幼儿的幻想,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高尔夫教学方法,奥尔夫打击乐器与幼儿的个体情况相结合,用鲜明的节奏,生动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来诱发幼儿的想象,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欲望,达到促进创造力发展的目的。但是在教育中,节奏对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大部分都是集中在奥尔夫当中,而且对于通过节奏乐来培养幼儿创造力发展的具体办法研究较少。
在幼儿园中,当老师们组织活动的时候,很自然地就想到唱歌、学习打击乐演奏等技能的习得活动,认为只要幼儿能唱上几支歌,学会正确使用打击乐器,也就完成了活动的的根本任务。于是,老师们就把活动重点都放在了技能的训练上。原来的老师组织的一堂活动《国旗国旗真美丽》。在活动引入部分,老师通过简单地提问“有谁去过天安门,看过升国旗啊?那么谁能够为我们描述一下国旗是什么样子的?”来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之后,教师为幼儿演示一遍完整,便开始教唱《国旗国旗真美丽》。很显然,这样一堂课,教师把活动重点放在了学会唱上,孩子们各个成了复读机,所带给孩子们的只有枯燥的复制。
按照上面这种方法给孩子们上的课只能说明现在幼儿园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的感受是教不会的,但莫扎特、贝多芬的会交给孩子们应感受什么,教师的责任只需要搭个桥,引导孩子们走进里面即可。所传达的本应该是一种抽象的情感,而这样一种抽象的情感是需要一遍一遍的欣赏才能感受的到。幼儿也只有通过一遍一遍的欣赏,才能将抽象的内化成幼儿自己的内在感受,进而表达出来。与创造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仅仅在于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而更在于审美体验的过程与创造力的内在心理过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契合。《纲要》中指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三个目标:“(1)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喜欢参与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三个教育目标层层递进,明确的指出出幼儿体验在艺术教育过程中的关键作用。目标一的重点在于幼儿能够利用自身的感官,比如听觉、视觉、触觉等去感知所处环境中的美;目标二的重点强调鼓励支持幼儿能够再现自己的情感体验;目标三则进一步强调幼儿表现艺术中的个体差异性,鼓励幼儿积极参与,重视幼儿的情感表现。由此看出,体验是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才是我们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力求做到的。如果活动被教师变成了“工厂”忽视了幼儿情感体验和情感表达,活动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尹爱青.外国儿童 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7:52.
[3] (美)贝内特雷默.教育的哲学[M].熊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13.
[4] 王毅颖.学前儿童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233.
【幼儿园音乐节奏活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