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专家说 | 应彩云: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三个误区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专家说 | 应彩云: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三个误区-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应彩云:上海市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正高级教师,上海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读懂孩子对阅读的期待




开学伊始,一熟人小孩不愿意上幼儿园。细细倾听,小孩说:“老师和大家一边看书一边聊,聊啊聊,真无聊!”一打听,是一个以阅读为特色的班级。


阅读,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是不可缺少的活动;书本,在人生的漫长岁月中,是不可或缺的朋友。所以,无论怎样的小孩,我们总期待他们在阅读中,渐渐爱上书本。


我发现,孩子在毫无压力、毫无目标的状态下,都是喜爱书本的。因为书中有他们未知的新奇世界,有他们未曾经历的非常体验。因此,儿童图书对孩子来说,是非同寻常的生活梦幻之旅。但是,有许多家长和老师反映,自家的孩子不喜欢阅读。我以为那是“被”我们不喜欢的。


近年来,面对丰富的绘本资源,我和大家一样,对早期阅读重拾热情,对绘本教学展开了研究。我发现:无论老师在教学中怀揣着怎样的目标,孩子在阅读时,最期待的始终是故事的情节事件。



绘本画面可以增增减减




9月的一天,我给刚入园的小班孩子看绘本《熊叔叔的生日派对》。我拿着大图书习惯地边翻页边提问:“你们看熊叔叔在干吗……这时发生了什么事……你是怎么看出来的……熊叔叔又怎么了……”


目的性太强的我,显然“惹毛”了这群想知道“后来怎么了”的孩子。他们急切地打断我:“你烦死了!看下去,快看下去!”


在绘本教学中,我们往往采用以看图讲述为主的教学形式,使孩子获得读懂图意的方法。可是,一堂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集体教学,没有太宽裕的时间让孩子“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学习读图。并且,太多的画面解读有悖于孩子看书的初衷。


所以,集体阅读中的读懂画面,还真不能在长篇大段的“怎么看出”中,使孩子渐生厌倦而疏离了教学。


由于绘本除了图像之外还有文字,尽管不多,却往往为图像的情景做着解释。有时,没有了文字的画面几乎难成故事。


例如,绘本《一根羽毛也不能动》的第一页:天鹅和鸭子彼此对峙的模样,不看文字,很难让人读懂“情况”。教学前,何洁老师在设计课件时,分别在它们的脑袋上方添加了一个图像符号:一个大拇指,用以解释文字“鸭子觉得自己很棒……天鹅觉得自己也很棒……他俩都觉得自己很棒”。活动中,孩子比较准确地读懂了事件过程。所以,在绘本教学中,为画面增加一些图像符号,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故事的情节。


有时,为了更好地理解故事主题思想,我们也可以在绘本画页中增加画面,帮助孩子将童话的思想与现实的生活相连接。被师生共同喜爱的绘本《搬过来搬过去》,在故事发展阶段,有个动人的情景:抱着家具搬家。画面洋溢着这对情侣对生活的热忱,这正是故事的主题:带着热情和智慧,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第一次和孩子一起看到这个情景时,一个孩子叹息:“哎呀!还搬啊,那么多东西,会很乱的……”王红裕老师立刻回应:“他俩很聪明的,搬家才不乱呢!”以后,王老师就在这画页后增加了一页:大小不同的盒子。让中班孩子在这个情景中感知整理和搬移东西的方法。


这时,在绘本画页中增加画页,既使孩子感受了鳄鱼和长颈鹿的积极乐观和聪明智慧,又为孩子习得生活的技能提供了情景,从而绘本的主题思想着落于孩子的心田。


同时我发现:一个情节奇妙、引人入胜的绘本故事,一般不止7、8页。一个人物生动、情感浓郁的儿童故事,一般总有并列的情节和重复的语言。自然,这些情节并列、意义重复的画面,为故事感情的累积、孩子反复的感知,作了必要的铺陈。但是,集体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集体阅读对于孩子阅读方法的获得、认知及思想的重构都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如何有效地两者兼顾呢?


在开展绘本《天生一对》的教学时,我减去了“它俩很般配”的画面;《犟龟》教学时,我减去了“乌龟一路上遇到另外3个朋友”的画页;《换一换》教学时,我减去了“小鸡与最后3个朋友换声音的情节”……这些意义重复的画面,却给了孩子自主阅读的动机和空间。


我们不必担心孩子对原作欣赏的缺失,因为一次趣味盎然的绘本教学,一定会引导孩子对原作孜孜以求,犹如一部好的电影对原著作的影响一样。



绘本教学可以动动玩玩




还清晰的记得,儿子还是小学生时,我带他去杭州的西湖游玩。出发前,他和我一起兴致盎然地准备着,对旅行满怀期待。路上,看着窗外的美景,我对他说:“西湖边桃红柳绿的,你仔细看看,它们的种植有什么特点,回家你要写作文的。”那一刻起,儿子对游玩趣味索然。

不久,我哥哥带他去钓鱼,估计哥哥一定没有对他提类似的要求,所以,提着两尾小鱼回家的他兴奋异常。那周,他写的作文《舅舅带我去钓鱼》,第一次被老师当做范文展示出来。


瞧,没有明确要求的经历,使孩子凭自己的感受完全投入其中,情绪体验自然就更为强烈而深刻。同样,当孩子翻开图书,开始期待中的梦幻之旅时,老师的“看看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使孩子的阅读趣味索然;当孩子想象着自己的情节事件时,老师的“看看小老鼠的表情是怎样的”,使孩子的奇思妙想被中断。

渐渐地,这样的集体阅读使孩子产生“聊得真无聊”的厌倦,不知不觉地疏离了书本。


当然,极富责任心的教师,总是想让孩子在看完每本图书之后,可以收获文学作品传递的精神和思想。但值得琢磨的是,孩子的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对“道理”的认知,是通过感受和体验来获得的。而在幼儿园里,感受和体验的途径就是“把玩”,即动一动,玩一玩。


绘本《方格子老虎》,说的是一只小老虎为亲人和伙伴带来与众不同快乐的故事。应该说,书本原本就很好玩,只是如何才能让孩子体会“方格子”与众不同的乐趣呢?设计时,我想到了课改教参里“民间童谣”中的《跳房子》。于是,我这样设计大班阅读教学《方格子老虎》——


第一环节:解读封面,了解虎纹特征。在动物真实认知的背景下,孩子对绘本老虎身上的方格子所引发的事件,越发期待。


第二环节:欣赏画面,倾听事件冲突原由。在故事情节中,联想我们生活中的冲突和不愉快,激发解决矛盾感受愉快的愿望。


第三环节:羡慕小虎,体验方格子所带来的与众不同的快乐。在小老虎的引导下,孩子在方格子上玩起了《跳房子》游戏,体会不同韵律下的不同玩耍乐趣。


设计时,我将童谣“跳,跳,跳格子,跳好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娶娘子,娶好娘子生儿子”改编为“跳格子,造房子,造好房子生儿子”,此举理由有二:一可免去民间习俗的解释,二可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较快地记忆语言,在较少的4×4的16格子里,把玩游戏。


果然,活动中当我念叨两遍之后,孩子迅速地在16格子中间,边跳格子边造房子。首轮玩耍之后,有的孩子造了13间“房”,有的造了8间“房”。怎么会这样呢?交流之后我们发现,房间的多少与跳格子的节奏有关。于是,我激发:“8间不是最少,13间不是最多,怎么跳格子才是最少的?怎么跳格子才是最多的?

孩子在剧增的玩兴中,充分地发挥着自己的智慧。


玩耍后的再次交流,最少的造房,从4间到近乎耍赖的1间,大家在“没有节奏…赖皮嘛…”哄笑中,体会挑战的乐趣。当然,把16格全造满的孩子,赢得了大家“哦——”的惊叹。玩耍最后,我激发想象:如果从方格子老虎身上再移下4块格子,你能玩起来吗?几个女孩说:“童谣念得慢,脚下跳得快……一个字跳两格。一个男孩却说:“再加童谣!加结婚啦!哦!民间的智慧。大家笑成一团。


第四环节:领悟主题,萌发喜欢方格子老虎情感。认同故事“尽管小老虎身上没有了方格子,但在大家的心里,他依然是那只带给大家与众不同快乐的方格子老虎”的主题。


就这样,一个原本或看书或听故事的教学活动,在貌似插科打诨式的操作玩耍中,孩子既酣畅地玩,又专注地读,既学做了游戏,又完成了绘本阅读。如此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周兢教授曾说:早期阅读,尽管是阅读,但依然带有早期的孩子学习特征,那就是在活动中学习、在操作中学习、在游戏中学习。我们应创设允许孩子“放下书本‘一会儿’、自由驰骋‘一会儿’、离开座位‘一会儿’、动手动脚‘一会儿’”的集体学习氛围,那么,孩子就能在同伴的相互触发中,感受阅读的快乐,从而爱上图书。



走出绘本阅读教学的3个误区




绘本,因为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而被大家普遍关注。在绘本绚烂的画面、诱人的情节、美好的情感中,我们除了让孩子获得他们可以和需要的学习内容之外,最本质的愿望是他们能够爱上阅读。


可是,我们却看到,在许多早期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孩子凭着抽象的情感谈着空洞的话题,孩子盯着自己的焦点思绪却“被”想着。渐渐地,一些孩子开始不耐烦地卷着书角、走神地咬着书页;渐渐地,一些孩子成了高歌猛进的“只讲”人才。

显然这不是早期阅读想要的结果。怎么会这样呢?我们的早期阅读教学实践到底有哪些误解?

误解1:有效阅读就是将看懂的说出来


绘本故事,有比较精美的语言。所以,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说出来,孩子可以学习看的技能的同时,学习说的技能,我们在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同时,学习语言。


而现实中,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无论是演说还是谈心,总能把话说得妥帖而直达听者的心坎里,可她却不识字。已故数学家陈景润,开展那么艰深的数学研究的他应该是读万卷书了,可他却不会上课教学。


可见,会读与会说,不是必然的关系。所以,阅读活动不一定是语言活动。当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表达力,但非功能性的语言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远离阅读。

误解2:绘本阅读就是看图讲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解读,诸如对符号与语言、情节与情景、思想与精神、规则与规律的理解,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种对画面的解读,如同以前语言教学中的看图讲述。一般地,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都会运用看图讲述的形式。


一次观摩阅读教学中:

老师翻开第一页:“看,这是哪里?有谁?在干什么?”孩子怀着好奇和对故事的向往,踊跃地观察着、讲述着。

老师翻开第二页:“看看,大老虎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依然想象着图画事件的发生。

老师又往后翻一页:“大老虎和小老鼠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

…… ……

老师将图画书翻到第八页:“你从哪里看出……”我看到已有半数孩子相互嬉戏了。


显然,这样的阅读活动不是孩子喜欢的。


是孩子不喜欢看图讲述吗?不是的。我清晰地记得好多年前上海市语言课程中,看图讲述的内容大多是1~2幅图,最多的也只有4幅图。


可是,一个情节起伏、内容丰富、事件有趣的故事绘本,少说也有十页八页的,孩子易动的心思和单纯的眼神,如何经得起我们“漫长”的步步逼近、句句拷问。


另外,如果绘本故事中文学语言的审美趣味,在师生不休的问答中逐渐遗失,那么,儿童绘本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


因此,尽管阅读教学中有看图讲述的形式,却不能把阅读活动变成看图讲述活动,不能把孩子看书时的心驰神往变成暗自神伤。

误解3:阅读理解就是停顿讨论

又一次,我们师徒研讨绘本《妈妈摘的葡萄》。

第一页,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为什么哭?”孩子一阵天马行空。

第二页,老师问:“你猜猜,妈妈会怎么说?”孩子又一顿神侃神聊。

接着,老师问:“……你猜猜,小狐狸怎么说……你猜猜……你猜猜……”哦!阅读活动变成了猜谜活动。


应该说,适时适度的“你猜猜”确实可以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关注和兴趣。但漫无边际的想象,犹如云中漫步,使孩子“找不着北”地阅读、支离破碎地欣赏。


本文转自:优师教研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菲菲幼教资源库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专家说 | 应彩云: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的三个误区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