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适当、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同时明确提出:“为幼儿提供充分活动的机会,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如何理解这里所指的“活动”呢?从活动整个连贯的过程来看,活动的对象、动作、操作是活动的3个必不可少的要素,而动作、操作又必定涉及到自主性的问题,尤其是幼儿的操作,是按老师的指令或榜样去做,还是发挥幼儿主动性?显然,后者是我们所要探索研究的“活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是幼儿认识周围世界、获取知识经验的重要途径。它立足于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帮助幼儿主动获取初步的科学经验,建构初级概念,学习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态度,发展智力,使幼儿成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我们在工作中对“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这一课题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观念和行为一次次反复碰撞中引发了一点思考。
一、转变教育观念,着眼幼儿整体发展
幼儿园课程包含了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内容,各个领域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相互包含相互影响,有一部分内容总是跨越课程领域界限而存在着。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不提倡界限分明的分科教学,它着眼的是幼儿的整体发展,即使是科学活动,也应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尽可能达到其他方面同步发展的目的。科学教育作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为了单一地培养幼儿的科技意识,而且对幼儿在身体、认知、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虽然科学教育有着其它课程领域无法替代的优势,但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体系。
首先,应合理选择科学活动的内容,科学活动的内容不能只从单一角度去选择,应树立整合的课程观,根据幼儿年龄发展规律,广泛、灵活地选择和拓宽科学活动内容,体现时代特点,提高社会针对性。如开展“我爱祖国”系列活动,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动机分阶段选择观察讲述对象。又如“小小手”系列活动,让幼儿认识手,多次实践手的作用,表达劳动过程,这些内容的选择不仅能从科学的角度考虑,而且能从各年龄班幼儿的实践水平,从他们当时的经验积累和表达需要出发,侧重常识并兼顾幼儿发展的其他方面因素。同时,还要注意到教育活动的连续性,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延伸,使活动更加深入、有效地开展。其次,应敢于提出多方面的要求。不单有科学的要求,还应有智力、学习习惯、卫生习惯、劳动习惯、交往习惯、个性品质等方面的要求,实现双向迁移,达到记忆、语言、思维、想象、创造、操作、表演、协作、交往等能力的同步发展。
二、以幼儿为主体,注重操作探索过程
处于探索、尝试阶段的幼儿园科学活动,其过程的设计是最富创造性的。什么样的方案是好的?一是能体现幼儿活动的主动性,二是所创设的环境能刺激幼儿的语言活动,三是对不同幼儿有不同要求。目前幼儿园开展的科学活动仍存在表面化、表演式的倾向,出现了三种现象:一是形式上是幼儿主动活动实际却是老师的操纵之下;二是放弃不了束缚幼儿思路的示范讲解,强求步骤、方法一致;三是不向幼儿提要求,不敢对幼儿加以启发引导;让幼儿充分自由,活动了半天幼儿也无所收获。这些现象的出现暴露了两个问题:一是幼儿的主体地位问题,在理论上我们不难接受“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但落实到实践中幼儿的主体地位就往往成为表面的东西,其活动过程仍处于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当然,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不等于“放羊”,有些幼儿不可能自发习得的内容,需要老师采用适合幼儿特点的方式方法让幼儿掌握;但是,对幼儿有可能通过自身的探究而习得的内容以及非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就应让幼儿有主权并真正在活动中学习。二是活动的过程、形式、结果的主次问题。随着教育观的不断更新,如今教师普遍能重视为幼儿提供实践探索的机会与条件,这的确是一种注重过程的方式。但由于教师还不能准确认识把握“过程”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在引导幼儿开展实践活动时还不时流露出操之过急的“重结果”倾向,对活动过程本身的一些关键问题思考、谈论甚少。在设计和评价活动中值得关注的应是:幼儿通过活动是否学会用自己的双手和头脑去认识事物,是否学会了调整自己与事物的关系,是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动作经验,是否发展了独立性和自信心等。
三、教师巧当 “配角”,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教育活动的开展,要求以幼儿为活动主体,让幼儿在活动中学习,这是否也贬低了教师的作用,降低了对教师的要求?答案是否定的,幼儿的活动需要环境,幼儿的活动需要引路人。
首先,教师是幼儿活动环境的创设者,这里的“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针对科学活动,物质环境能激起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科学活动的开展还需要有良好的精神环境,既有宽松自由的气氛,无拘无束的交谈环境。当然“自由的气氛”并不是说教育活动就不要规则和纪律,相反,教育活动更需要我们培养幼儿把遵守合理的规则或纪律当成一种习惯。
其次,教师是幼儿活动过程的引导者,作为活动主体的幼儿,在活动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力,他们的表现不可能同步,也不可能与教师的预想完全吻合,在活动中他们随时会表现出创造性或联想性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情绪,倾听他们的谈话,适时地给予启发和关键性的指点,有的还应根据幼儿的不同兴趣和水平随时增加环境中的情境因素和材料,适当增加活动的难度,提倡在同一活动中面向部分或个别幼儿提要求,在加强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的同时,提高随机教育水平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其所好,都能在活动中得到最佳发展。
总之,在科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心理需要,组织幼儿参加到实践活动中去,让幼儿主动探索发现,发挥幼儿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幼儿素质发展,保证科学活动目标的实施。
【幼儿园科学活动组织策略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