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小伙伴找不到优师教研了,为了不错过更多精彩的内容,请大家点击上方蓝字点亮【星标】哦!
01、一个悖论:离幼儿最远的人却拥有最大的课程权力
几乎没有一位园长亲自带班并和幼儿整天生活在一起。 和老师相比,幼儿园里离幼儿最远,最不了解幼儿个体的人是园长,而园长却是幼儿园里最有课程决策权的人。
尤其是在许多优秀的幼儿园里,专业水平很高的园长对班上的材料投放、活动设计、墙饰布置、家长沟通等做了明确规定,老师只能听园长的。园长拥有太多的权力与资源,其课程决策的依据是“园长心中的孩子们”,而不是当下活生生的幼儿个体。
为了控制教养工作的风险,提高课程建设与实施质量,园长设置了许多工作流程控制点,力求通过规范化、科学化的课程管理,让幼儿园变得井然有序。
班级教养模块在固化,铁笼子似的师生科层制关系在形成,管理和组织标准成了操控师生生活的依据,师生主体性不断丧失,“驯化式的活动”削弱了幼儿园课程的发展意义。
什么样的课程管理,才能避免把幼儿园的教育变成“课程流水线”;避免将幼儿发展变成“课程流水线产品”;避免将老师变成“课程流水线工人”。这是在幼儿园课程管理方面应该着力解决的问题。
“教育是一个灵魂撼动另一个灵魂的过程”,师幼互动的质量是评价幼儿园质量的重要内容。幼儿园课程决策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在新的课程改革阶段,我们听到了这样的声音:“以人为本”“聆听童声”“儿童有一百种语言”等等。面对幼儿世界中流光溢彩的个性表达、天马行空的言行等,教师不可能“简单地采用园长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教师的工作具有极大的创造性,创造的过程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教师头脑中进行的,其教育过程难以通过外在手段来控制。教师是离幼儿最近、最了解幼儿的人,幼儿园里的课程决策尤其是班级的教养决策,应该由最能听得见幼儿声音的教师来决定。因此,如何重视教师决策权,如何培养教师决策力,应是教师专业培训和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
管理的“影子”是控制,有效控制能带给园长安全感,但“一管就死,一放就乱”又是令园长长期困惑的问题。特别是遵循的是“培养相同的人”“教育是流水线生产”“教师的工作是执行而不是创造”的逻辑,这就形成了个人英雄主义的管理模式,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管理只能给幼儿园里的教育带来灾难。
一些园长以怀疑教师的能力为由,剥夺了教师的课程决策权,会让幼儿园教育走入南辕北辙的怪圈。
园长应把教师当作课程的管理者,而不仅仅是将其作为执行者来对待,才能把握好“管”与“放”的关系,在“领导、服务、守望”中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力。
教育的智慧和课程建设的好点子每个教师都有,我们需要把“好点子”的形成和实施过程,变成课程建设的决策过程。由于幼儿园里教师的好点子、好决策有“短、频、快、多、杂”的特点,与其去完善“好点子”的报告制度,不如采用“权力下移法”,将人权、财权下移到最靠近儿童、能直接为儿童服务的人手中。
同时把“儿童利益>教师利益>幼儿园利益>管理者利益”作为一把标尺,将其作为衡量幼儿园课程决策与建设的基本标准,成为幼儿园里的精神“宪法”和课程决策的价值选择,让教师的课程决策主要对儿童负责而不是对园长负责。
教师在幼儿园里过什么样的职业生活,就会投射给孩子什么生活。
园长的管理,尤其是在如何对待教师的职业生命成长等方面,是一场对人、对生命态度的全面、真实的示范。
教师角色往往被当作一种“理性的存在”,只关注教书育人的工具价值,因而倡导“按照标准改造人”的管理理念,压抑教师的“七情六欲”,忽视教师的自身精神世界和走向成熟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以人为本”的教育一定是以“以人为本”的管理为支撑的,这是一种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也是幼儿园的文化底色。
把教师的“七情六欲”当作洪水猛兽,不是“疏与导”,而是“堵与压”,就难以走出低效甚至异化的怪圈。
事实上,教师会把她们体验到的、知觉到的经验,无意识地传递给幼儿,变成儿童的生活。
我们要求教师“蹲下来聆听童声”,但有的老师“即使趴下,儿童也还是怕她们”。
如果管理者(园长)的灵魂不能向教师蹲下、向生命蹲下,教师的心灵也就很难真正向儿童蹲下,尊重儿童、尊重生命就只能成为一句流行的口号。
“以人为本”的管理需要还原教师真实的自己,守望每位教师的花期,才有可能唤醒教师生命中的正能量,帮助教师的灵魂在职业过程中走向丰满与成熟,使每位教师的才情在幼儿园里各美其美,才能让教师用自己的生命和灵魂去育人。
一是“采蜜式”策略。即善于发现教师的“教改花蕾”,悉心守护、浇灌,将幼儿园变成教师课改的土壤,教师教育原创的“百草园”。
二是“花期式”策略。尊重教师个体成长的不同花期,不以幼儿园的改革需求,强迫教师一夜之间整齐开放。
三是“博弈式”策略。在小与大的博弈中提高教师的课程决策力;宽容教师决策失败时犯的“小错误”,引导教师在“小错误”中形成课程决策与实施的“活经验”,在“活经验”中进一步提升课程的决策力。
四是“对话式”策略。强调基于教师个体意义的对话,传统培训多针对“教师们”,较少关注教师个体,针对教师个体的多是批评或出现问题时,往往就事论事,重事轻人。
要把教师当作决策者对待,行政管理人员对教师的工作表现要:
少一些非好即坏、非优即差的判断,多一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视角,尊重和引导教师各美其美、差异发展。
03、把教师的决策“做大”:教师自主重构幼儿园课程
现代教育观念的诞生是以“发现儿童”为前提的,要使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就必须关注、研究和发现儿童。
幼儿园课程决策的依据应是幼儿个体的当下需求和特征,而不是有关“孩子们”的、抽象的、常模的表述。对当下的幼儿个体越了解,就越能提高课程决策的准确性和针对性。
因此,幼儿园常规的课程研究活动需要从观察出发,放大幼儿的声音,去寻找儿童荒谬背后的合理成分。
如把偏重看老师表演的传统赛课活动,变为教师“点对点”观察幼儿的“看幼儿、讲幼儿”的研究活动,抛弃对幼儿好坏、优劣的判断式评价,强调对幼儿个性化、差异化行为现象的发现、理解、分析与猜测。
又如让教师当幼儿玩游戏,体验“游戏儿童”和指导过度的师幼互动中幼儿的感受等。
课程改革研究既是教师专业成长的要求,更是提升教师决策力的重要手段。
一方面要让教师成为小专题研究的真正主人,“研什么”“跟谁研”“怎么研”是教师自己的研究权,园长应调动幼儿园的各种资源,当好发现者、服务者、支持者的角色。
另一方面要优化、简化研究方法,聚焦“问题、措施、效果”等关键点,帮助教师点燃重构课程的星星之火。
发现问题、分析定义问题的能力对教师的课程决策非常重要,教师个体在实践中不懂什么、不会什么、困惑什么就选择研究什么。
园长应和教师一起发现教师自己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用研究的手段,形成常态工作中有关教养困惑的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微型课题,在课题研究中建构微型课程。
好的教育效果一定有好的理论做支撑,在好效果的寻找、发现中提高教师眼力,引导教师形成先进而科学的儿童发展观,提升教师对目标集群的定位和表现性目标生成的把控能力。
即沿着好效果,分析自己采取的好措施,把解决问题的新措施、金点子梳理提炼后,进一步推广和丰富。这种方式有利于教师走向自觉,创造属于自己的“活方法”,为进一步提高课程决策与建设质量奠定基础。
让每个班成为一个小幼儿园。 班级里采用班主任负责制,班主任有一定的人事权和经费权。班主任带着她的“小班子”,全权自主地完成班级教养决策。
让教师的沙龙研讨成为幼儿园里最常见、最频繁的现象。
幼儿园大教研只研讨共性问题,“点对点”小教研、教师沙龙则解决个别化、个性化问题。
教师们逐步形成班部研讨决策、班级研究决策的群体决策习惯。这种教师沙龙式的“临时决策委员会”贴近幼儿,最了解当下的最新情况和动态,决策具有灵活性、针对性。
教师既是决策者,又是执行者,这种决策方式能更好地提高课程实施质量。
当每一位教师都知道我们的课程改革要干什么,每一位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推进课程改革时,幼儿园才会自省,经历蜕变走向新生,才能建设成充满课程改革活力、创造教育奇迹的幼儿园。
本文源自网络,作者:成都市第三幼儿园 曾琴,原标题为:论幼儿园教师课程权力的回归,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优师教研原创文章欢迎经授权后转载。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并保持文章完整性。本公众号因教学和研究需要转载或选编的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电子邮箱:327792652@qq.com
王老师18610206462)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