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是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开启的一扇门。选择“区域活动”这种教育活动形式对幼儿发展进行评价,对区域活动持续发展,促使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高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目标;指标;成效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1)06-0060-06
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幼儿园普遍采用的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自由选择、自由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提供了机会和可能。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功能与价值日益凸显。建立和完善区域活动的评价体系是深化幼儿园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笔者对浙江省嵊州市罗星幼儿园(简称我园,下同)小、中、大班段各班级区域角的创设与利用情况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区域角中材料的使用,幼儿在区域角中的活动情况及教师在区域角中的指导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存在诸多问题。通过直面问题,反思以前区域活动评价的不足与误区,对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有了更新的认识。
一、区域活动评价的目标界定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的目标界定:区域环境生态化。即区域环境与人(幼儿、教师间)建立一种亲密,和谐关系。对幼儿,适合儿童天性,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对教师,转变其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行为,提高教师的“亲和力”;对师幼关系,建立以幼儿自主学习为主的新型互动师生关系;对幼儿园,转变办园理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见图1)
二、构建新的区域活动评价指标体系
新的区域活动评价指标体系以幼儿为本,注重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采用多元评价方式,重视过程性评价、动态评价,关注幼儿在整个区域活动过程中认知、能力、态度、情感的变化,为全面客观评价区域活动的质量。从总体价值标准出发,采取逐层分析的方法,设立ABC三级指标。确定A级指标5项,B级指标15项,C级指标43项,并逐项明确评价要求,说明评价信息依据及评价时间。
新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模糊教学中的隶属概念构建起来。它是一个反映每一个指标的有关质性的模糊集合,这个集合计划了有关指标从优到劣的渐变过程。根据该指标的目标达到程度来确定。C级指标等级�D�D优、良、一般、欠缺,再由C级指标等级确定B级指标等级,最后由A级指标来评价区域活动的质量等级以及提供改进依据。(见表1)
1.确定二级指标的等级时至少要有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来源。
2.确定二级指标等级的方法为:(当难以确定时可套用公式)
(1)只有1个二级指标项的,或一级指标项各个等级相同的,则二级指标等级直接拷入一级指标的等级。
(2)有2个C级指标标项,且等级不同,若相关一个等级的,由低等级拷入B级指标;若相差两个或三个等级的,则取低等级前一个等级拷入B级指标。
(3)有3个C级指标项,若等级各不相同,取最低等级的前一个等级拷入B级指标,若其中两个等级相同,且为高等级的,则也取低等级的前一个等级拷入B级指标,若两个相同等级为低等级的则以低等级拷入B级指标。
公式计算:规定优权重为4,良权重为3.5,及格权重为3,不及格权重为1
(4)有4个C级指标项的:①四个等级各不相同,则以及格级拷入B级指标;②有两项等级相同,且另两项等级各不同,则如果相同等级是高等级的或中间等级的,取中间等级拷入B级指标;如果同是低等级的,则以低等级的前一个等级拷入B级指标;③四项指标中两两等级相同,相关一个等级,则取低等级拷入B级指标,若相关两个或三个等级,则取低等级的前一等级拷入B级;④四项指标中有三项是同一级的,且为高等级的,则取低等级的前一个等级拷入B级指标,若为低等级,则低等级直接拷入B级指标。
公式计算:规定优权重为4,良权重为3.5,及格权重为3,不及格权重为1
(5)有5个C级指标项的,B级指标拷法原则与(4)基本相同。
公式计算:规定优权重为4,良权重为3.5,及格权重为3,不及格权重为1
(6)有6个C级指标项时,B级指标确定原则基本与上同。
公式套用:规定优权重为4,良权重为3.5,及格权重为3,不及格权重为1
3.确定A级指标等级的方法与确定B级指标等级方法原则相同,不同的是A级指标由B级指标等级来确定考级。
三、新的区域活动评价指标体系的成效
1.促进了幼儿的自主发展。生态化区域环境指区域环境与幼儿间不断地进行着无声的对话,形成一种和谐、亲密的关系。环境不是人的实践活动所改造的对象,也不是人和人之间发生交往的中间媒介。相反,它是一种工具,借助这一工具,儿童得到智力的发展,能力的提高;而教师得以实现他的教育目的。而在环境中,最具创造力,对幼儿最具影响力的环境是教师。富有创造性的教师对儿童充满信心,欣赏每个孩子的独特之处,帮助孩子认识他们的全部潜能。创造生态化区域活动环境,就要正确处理好幼儿与环境,幼儿与幼儿,幼儿与教师这几对关系的和谐、亲密。
(1)幼儿与环境。从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区域设置质量高,活动材料丰富的区域幼儿选择几率高。因此,在材料提供上充分考虑兴趣性、层次性、阶段性、有效性、操作性和结构性。(见表2)
结果与分析:
第一,幼儿自主选择区域的表现。从表中可以看出,幼儿自主选择区域活动的水平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小班幼儿在选择区域的目的性不了解,很容易受同伴及成人的影响,这与其年龄小,模仿性强有较大关系,中、大班幼儿选择区域的目的性明显提高,50%以上的大班幼儿能主动约伴选区。同时从表中发现,幼儿选择区域与活动区设置的质量有很大关系,活动材料丰富的区域幼儿选择的几率高,在空间设置上,安排合理,动静分开,区域性强的,便于活动的区域幼儿会主动选择。
第二,幼儿使用材料的情况。大部分班级为幼儿准备了比较丰富的物质材料,尤其是半成品材料和废旧的材料的提供,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火花,但在部分班级存在幼儿摆弄材料及不会使用材料的情况。究其原因,幼儿不理解材料的实际意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目的性较差。有些区域的材料长时间无人问津或只有部分幼儿使用,这与教师在材料提供上未充分考虑幼儿的兴趣和实际发展水平有关。
(2)幼儿与教师。活动区的建立为幼儿活动提供了机会,但如果这种活动没有建立在幼儿充分自主、自愿的基础上,则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发展。调查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幼儿一旦有了自主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就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来做,并会对自己的选择认真负责。那些限制、制约幼儿自主选择、剥夺幼儿活动时间、指令幼儿活动形式的做法则极大阻碍了幼儿的发展。因而教师要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需求,放手让孩子去活动,让其享有选择、探索、表现的自由,不断获得成功的愉悦和快乐。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忽略教师的主导地位,而是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指导技巧,在幼儿开展活动时,密切观察幼儿活动的情况,并根据实际在幼儿需要时提供帮助和支持,提高幼儿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3)幼儿与幼儿园。区域活动是幼儿最喜爱的教学组织形式之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自主探索、自由选择、自主活动,幼儿一旦有了这种自主活动的机会和环境就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就会对自己的选择认真负责。而在幼儿自主活动中,“环境”中教师是对幼儿最有影响力的环境,教师的情感、态度直接影响着活动的开展。在传统模式的评价标准下,区域活动只是一种摆设,许多教师因为孩子玩过活动区后,材料要重新制作,区角要重新整理,而不想开展区域活动。孩子们由于老师要管这管那,觉得乏味而不玩区域活动,而现在,我们的教师环境是变化而又开放的。这种开放不仅表现为具体的、可触摸的材料是环境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而且表现为我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教室的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孩子的活动可以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一个区域中,并在不同的区域中学习。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勤于观察、乐于思考,区域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全面、康的发展,区角成了孩子们的最爱,幼儿园也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幼儿园区域活动评价探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