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谈话活动的效率及质量呢?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感悟,就幼儿园谈话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交谈方式;谈话活动;教学策略谈话活动是幼儿园教师提供给学前儿童充足的倾听与交谈的机会,并以此为契机切实提升其语言技能以及良好交谈能力等综合语言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那么,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谈话活动的效率及质量呢?以下,笔者将结合自身的幼儿教学实践感悟,尝试就幼儿园谈话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展开初步的分析与研究。
一、幼儿谈话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自身同幼儿交谈的方式
1.从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出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语言上的引导
幼儿的实际年龄较小,在学习活动中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
一件非常普遍而自然的事。此时,教师对于幼儿不能一味地进行批评、指责或者说教式教育;而应当从幼儿独特的心理特点出发,有意识地对他们进行语言上的引导与教育渗透。例如,在绘画教学中,幼儿很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将教师所提供的纸张弄皱、弄湿,甚至是撕坏。这时,教师率先想到的应该是“幼儿现在心里肯定很担心,害怕会被责骂”,考虑到这一点之后,相信教师就能有效控制自身的情绪,以一种心平气和的态度及方式对他们进行关切的询问,“画画的纸破了,有没有割伤到小朋友呢?幸亏没有被割到。别看一张纸很薄很薄,但有时候也很锋利呢,能将我们的身体割破。小朋友们在接触纸张的时候一定要小心而谨慎,尽量不要直接接触纸张的侧面,这样便能有效防止被割伤了……”这么一番话,既充分契合了幼儿当时的心境,使得他们原本紧张的情绪变得平静;以此同时,还使他们科普了一些生活常识,真正将语言谈话活动的优势与作用发挥到了极致,有利于预期中良好教学效果的实现与获得。
2.从幼儿的兴趣点入手,有意识地拓展他们的视野范围
幼儿虽然实际年龄较小,但却对自身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而浓厚的探究兴趣及求知欲望,这正是他们勤于思考的具体表现;但由于受制于社会实际经验,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在成年人看来极其“幼稚而好笑”,甚至是“荒诞而离奇”。因此,相当一部分幼儿教育工作者会从成年人的思维思考方式出发,对幼儿所提出的问题以最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否决,更谈不上给予幼儿积极且正面的回应了。
针对这种不良现象,《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教师在同幼儿进行对话、谈话的活动过程中,必须格外注重从幼儿的兴趣点入手,多与他们一起谈论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这一过程中教师还必须充分尊重和接纳幼儿的说话方式,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如何,都应认真地倾听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求知欲望,调动他们的谈话与交流的兴趣。
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不但要依据幼儿所感兴趣的话题确定谈话活动的内容、形式以及具体场所,更要对幼儿在谈话过程中的种种“奇怪发问”给予充分的肯定与鼓励,并以最极致的细心与耐心对其进行积极的回应与热情的解答。相信,这样才能既有效激发与维持幼儿对谈话活动的参与兴趣及积极性,最大限度上满足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及求知欲,又能促使幼儿在谈话活动中真正扩宽自身的视野范围、丰富自己的学识与见识,从而真正实现谈话活动所要达到的“发展幼儿语言技能、丰富其视野”的最终目的。
二、幼儿谈话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侧重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
1.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聆听素材是培养其良好倾听习惯的首要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想真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灵活选择他们所感兴趣的聆听素材是前提。例如,故事是幼儿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学生对此也持有较强的兴趣与聆听积极性。因此,教师可以从幼儿的这一主观特点出发,在谈话活动中有意识地为学生朗诵既符合他们实际年龄特点便于他们理解,又能充分契合其兴趣需求的故事材料,以此促使幼儿在浓厚聆听兴趣及探究欲望的引导下快速融入故事材料所营造的聆听氛围与环境之中,从而为他们学会倾听、进而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奠定情感基础。
2.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是幼儿养成良好倾听习惯的必要途径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教师在谈话活动中同幼儿交流与沟通时,应当注意结合情境使用丰富的语言,以便于幼儿理解;除此之外,还应当注意语气、语调的灵活使用,让幼儿切实感受到语气、语调的必要性及重要作用。”
《指南》的这一指示为我们教育工作者培养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进一步明确了道路与方向。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活动中要灵活运用丰富的语言、夸张的动作表情以及语调充分激活与调动幼儿的感官思维,这样才能在确保幼儿有充足注意力以及学习思维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证他们良好倾听习惯的养成。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谈话活动的时间不以持续的过长过久,以免幼儿容易对其产生听觉的疲劳。
以上仅为我个人关于幼儿谈话活动的粗浅认识与看法,希望大家能不吝赐教,予以我更多的批评与指正。
(作者单位 重庆市大足区龙岗幼儿园)
??S编辑 段丽君
【幼儿园谈话活动有效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