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距离,是一段家长与孩子都无法回避的成长之路。如何克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帮助孩子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是许多大班家长需要面对的一道难题。
不过,在金苹果的家长群体中,恰好有这样一群肯思考、爱分享的“活雷锋”,他们在自家苹果娃升入小学一年级后便成为了幼儿园的“幼小衔接智库”,会受邀在幼儿园的各类家长会上分享独家升学经验,答疑解惑。
这不,来自今年“准毕业生”家长们的问题轰炸已经滚滚而来,让我们看看这群“小学一年级家长智囊团”们将会给出怎样的答案!
孩子在升入小学后的生活自理主要涉及到自主进餐、饮水、如厕与午休几个方面。其实结合金苹果幼儿园前期的培养与准备,在这些方面孩子一般不会遇到明显的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在生活自理方面可以甩手不管,因为生活习惯的培养很容易影响到学习的效率。
先说饮水,孩子的水杯尽可能自己准备,建议冬天带保温杯,夏天只要是材质健康的水杯都行。不同老师在生活习惯的督促上也会不同,有些比较注重儿童身体健康的老师会时不时提醒孩子喝水,有的老师可能就一头扎在教学和管理上,没精力顾及这些“小事”了,这都很正常。如果大家真的很在意孩子的饮水量,就准备一个智能水杯,通过手机APP可以及时掌握孩子在学校的喝水情况。
再说用餐,其实在小学吃饭基本不用担心,餐食一般都会送到教室里,孩子在课桌上就餐,因此给孩子准备纸巾等及时擦拭很有必要,也要引导孩子学会整理和保证桌面卫生。
我家娃属于非常挑食的那类小朋友,一般学校打饭的阿姨或班级小朋友都会给他盛合适分量的饭菜。有的学校和班级还设置了专门检查餐盘的值日生,会督促同学们“饭扫光”,孩子用餐过程中如果有什么问题值日生们也会及时报告老师。
之前有家长问到小学的厕所是蹲便还是坐便,我们结合自身经验告诉大家,基本上都是蹲便,因此提前教会男孩子使用蹲便很重要。对了,小学一般是没有长时间午休的,通常孩子们会在桌子上趴着静休一会。
不管你的孩子是“社恐”还是“社牛”,到了新的环境,同龄人间难免产生矛盾冲突。面对这类社交问题,父母的介入程度与方法其实很重要。
当孩子与同学产生矛盾时,家长不需要在一开始就“气势汹汹”地找孩子或对方家长理论,首先还是应该先和老师以及自己的孩子耐心沟通,了解事情原委,有必要的话再和老师有针对性地交流,让老师尽可能给予孩子多一份关注和引导。
举例来说,如果自家孩子出现了欺负、取笑其他小朋友的现象,我一般会采取的流程是“倾听孩子——引导孩子换位思考,推断他人感受——想想怎样修复关系——演练——肯定孩子的进步”。
不同的孩子性格不同,面对冲突时的反应也不一样,但不管怎样,家长都应该在教会孩子勇敢和坚强的基础上适度放手,给他们一点人际交往的“自主权”,在为孩子创造社交机会的同时也要给孩子选择朋友与自助解决问题的权利。另外就是要学会辨别孩子情绪上的起伏,在第一时间进行关切和交流,不要让孩子养成积压负面情绪的坏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我认为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感激与怜悯之情是有必要的。方法有很多,但我们作为父母以身作则是最重要的,孩子在自己身边其实可以学到很多东西,从价值观到世界观,家长的行为和思想孩子们学起来比谁都快。
这不是个别现象,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接受孩子们的情绪,给焦虑情绪的过渡一点儿时间。
很多家长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也会经常因为孩子的不适应而感到焦虑和担忧,将负面情绪直接“写在脸上”。这种时候,作为家长的你反而成了孩子的精神负担。
我觉得,无论面对何种情况,家长保持一颗平常心、放松心态很重要。孩子们的适应期因人而异,最长的时候需要1个多月的时间才能得到缓解。我建议各位不必过于紧张,静观其变为主,引导纾解为辅。在此过程中,大家可以试试这些办法:
● 尝试和孩子一起看绘本,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在校经历(不要勉强);
● 告诉孩子有任何情绪和想法都可以在爸爸妈妈面前表达,实在感到难受委屈,可以放心哭出来;
● 利用休息时间带孩子外出看看风景、运动一下,做些孩子喜欢的事情;
● 可以让孩子试着把烦恼画出来,或者设计一个放松小游戏;
● 可以引导孩子先尝试在学校找到一个喜欢的同学或老师,让Ta对校园先产生一点期待。
首先,我们不能先入为主地用幼儿园时期的师生关系去衡量小学师生关系的好坏。小学的教学方式和班级学生数量决定了老师们的主要任务是课程教学,没有像幼儿园那样随时随地贴身照料并不代表老师“不喜欢”你的孩子。
想要让孩子和小学老师建立良好的关系,良性的家校沟通很重要,家长扮演的角色也很重要。很多时候,家长的言行会影响孩子的行为表现,而家长给老师留下的印象有时也会影响到师生间的关系。
这些方面大家应该重点关注:
● 不要在孩子面前随便议论班级老师,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的评价都可能对孩子产生不利引导;
● 对于学校与老师要给予发自内心的信任,尽量做到将心比心;
● 多利用家长会和老师沟通交流,把孩子的情况与自己的真实想法当面告诉老师;
● 心态平和地倾听、接受老师反映的孩子在校期间的问题,耐心地和孩子沟通,了解情况背后的原因,同时积极采纳老师的建议,和学校一道解决问题;
● 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改掉“拖延症”、按时完成学校的任务、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发言等。哪个老师不喜欢一个拥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呢?
其实金苹果的老师和园长们说的特别好,教育就是一门“慢”的艺术。我觉得小学的事情还是应该留到小学再做。
在拼音学习上,根据孩子的不同情况大家可以考虑深浅不同的代入,如果发现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对字母符号表现出了浓厚兴趣,这种情况下倒是可以试着引导孩子对符号和文字进行讨论,让孩子多看看有文字的绘本。但同时也要有明确的界限感,不要采取机械记忆与强制灌输式的超前学习。
其实在进入小学后,我家娃在一年级大概有2-3个月的时间都在学习拼音,期间会接受大量且集中的拼读练习,不同孩子的掌握速度或许有差异,但老师们都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方法,大家完全可以信任学校和老师的专业水平,不必过分担心。
童年时光有时就是这么神奇,那个昨天还在咿呀学语的孩子,今天或许已经在幻想毕业旅行的目的地。幼小衔接,从来都不是一场需要孩子独自面对的“知识抢答”,而是一次多方互动下的立体衔接。
在任何时候,幼小衔接都要着眼于“人”的长远发展。作为孩子成长的守护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的基础上,关注个体发展需求,让幼小衔接在串联起孩子生活习惯、人际交往与学习习惯的同时,也完成一场心与心的理解与沟通。
内容来源丨金苹果学前教育
图文均为金苹果学前教育原创作品
转载须授权,若有侵权,必将追责
01 丨春分:节气里的金苹果
02 丨「挑剔」的金苹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金苹果学前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