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张潇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课程与教学研究院 桑国元
北京十一晋元幼儿园 褚娟娟
幼儿园的项目学习,结合已有研究,可以将其定义为:幼儿围绕生活中真实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综合运用各领域的知识与经验,进行一系列的合作探究活动,最终解决问题形成完整项目成果的一种课程组织形式。在项目学习中,幼儿积极主动参与,进行高阶思维思考,整合多种信息,不断思考、反思、批判、评价和调整自己的想法、做法,主动建构知识并迁移运用,形成对事物或现象的深入理解,并创造性解决问题。
项目学习的设计包含了7个黄金标准,即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持续性探究、真实性、学生的声音和选择权、反思、评价与修正以及公开的作品展示。具体实施流程可以总结为定义项目、计划项目、实施项目和终结项目四个环节,而项目管理则贯穿四个环节(参见图1)。
图1 项目学习实施流程
下面将以“怎样保护小兔子”项目学习实践为例,展现幼儿园项目学习的具体实施过程。
定义项目
要定义一个项目,需要确定主题和驱动问题。
确定主题
项目学习的主题源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问题或是由幼儿基于自己的兴趣提出,或是由幼儿园教师基于幼儿的实际需要提出。
案例“怎样保护小兔子”这一项目学习探索,则始自“怎样保护幼儿园新来的小兔子不被黄鼠狼咬死”这一真实问题:寒假期间,幼儿园的小兔子被黄鼠狼咬死了,孩子们心疼不已,并自发讨论如何保护小兔子,由此生发了活动的主题。
确定驱动问题
项目学习的探究过程由若干驱动问题组成,而核心驱动问题则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中心所在。核心驱动问题的确定对幼儿园教师存在一定挑战,这要求教师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能够捕捉到既是幼儿感兴趣的、又具有探究价值且能展开持续探究的真实问题。核心驱动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幼儿合作学习与探究的过程。
小兔子被咬死后,有老师从家里又带来两只小黑兔,幼儿开始讨论“怎样保护小兔子不被黄鼠狼咬死”,与此同时,他们也对黄鼠狼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米娜:“老师,黄鼠狼是什么啊?它为什么要咬死小兔子?”
球球:“为什么我们在幼儿园的时候没有看见过黄鼠狼呢?”
基于以上原因,教师决定将“怎样保护小兔子不被黄鼠狼咬死”作为核心驱动问题开展活动。首先,此问题来源于幼儿想要保护小兔子的急迫心情以及对黄鼠狼的好奇,是现实生活中面对的真实问题。其次,在知道黄鼠狼把小兔子咬死之后,幼儿对黄鼠狼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基于幼儿的兴趣点与他们共同商讨探究方案,推动问题解决。
计划项目
核心驱动问题确定后,幼儿按照自己的意愿,在教师的引领下组建项目小组。教师引导幼儿制订项目计划,即通过讨论、谈话、调查等方式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并进而产生系列分解驱动问题,再通过一步步解决分解驱动问题,最终推动核心驱动问题的解决。在制订项目计划时,教师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幼儿制订项目计划。此外,教师应了解幼儿与该项目有关的已有经验和可能需要的帮助,把握活动的重难点,并对整体计划实施后的预期成果有一个整体的把控。
本案例中,在确定核心驱动问题以及幼儿的兴趣点后,教师进一步分解问题,将核心驱动问题梳理分解为幼儿感兴趣的两个分解驱动问题:黄鼠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是什么?怎样帮助小兔子打败黄鼠狼?
实施项目
明确每一阶段的目标和任务之后,幼儿根据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信息和资源,从而验证自己对该问题的假设是否成立。在此期间,幼儿保持浓厚的兴趣和积极的思考,能主动提出问题,并尝试通过推理判断、建立联系、迁移运用、提升扩展等方式解决问题,产生深度的探索与学习。教师则需要在关键时刻给予幼儿及时的材料支持或经验支持,帮助幼儿克服眼前的困难,继续进行探究活动。以下是“怎样保护小兔子”项目实施的几个关键步骤。
靖贻:“我们可以请党爷爷给它做一个新房子,栏杆上的缝儿要小一点。”
米娜:“用纸壳做一个大白鹅吓唬它。”
小畅:“做一个牌子,禁止黄鼠狼进小兔子家。”
球球:“做一个自动识别黄鼠狼的陷阱,但是我们长大了才能做。”
亲子小调查:黄鼠狼什么样
经过讨论,孩子们决定制作大白鹅保护小兔子。
我们请家长和幼儿一起利用图书、网络等资源调查了解黄鼠狼。孩子们兴趣盎然,用各种方式记录下自己的调查结果,并与大家分享。
鸣乔:“黄鼠狼的身体是黄色的,很细。它爱吃小兔子和老鼠。”
乐天:“奶奶说黄鼠狼身体很细,所以能从很小的栏杆缝儿钻进小兔子家里。”
鹏鹏:“黄鼠狼跑得很快,它喜欢晚上出来。”
默默:“黄鼠狼害怕大白鹅。因为大白鹅晚上眼睛亮,它什么都不怕。”
通过调查与分享交流,幼儿意识到黄鼠狼是夜行动物,它吃小兔子,它的天敌是大白鹅。
师幼讨论:怎样帮助小兔子打败黄鼠狼
面对孩子们想要保护小黑兔的强烈愿望,教师适时组织了一场讨论。
教师:“我们怎样保护小兔子不被黄鼠狼吃掉呢?”
分组制作:用合适的材料制作立体大白鹅
为了制作黄鼠狼的天敌大白鹅,孩子们先调查了解大白鹅的样貌;又在教师的引导下,用撕纸粘贴的方法创作了大白鹅作品,进一步熟悉大白鹅的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接着研究如何制作逼真的立体大白鹅。
米娜:“用双面胶把纸盒粘在一起做成大白鹅,大的纸壳当身体,小的纸盒当脖子和头。”
球球:“我们需要白色的纸壳做大白鹅的身体,酸奶盒可以做嘴巴,小盒子做脚。”
米米:“我们也要用白色的盒子做大白鹅,需要老师帮忙剪两个翅膀。”
雨禾:“我们还要给眼睛贴片,做大白鹅的眼睛!”
孩子们根据讨论结果收集齐所需的材料便开始制作,制作过程中问题不断。比如,大白鹅身体结构不完整,大白鹅站不稳等。但是这些问题都难不倒孩子们,他们与同伴密切合作,逐一解决了这些问题。
终结项目
项目终结阶段主要进行产品的公开展示、评价以及反思复盘等活动。
产品的公开展示
这是项目学习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项目学习区别于其他学习活动的典型特征。产品展示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具体的作品,也可以是一场戏剧表演等。(2)展示的过程既能锻炼幼儿语言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也能帮助幼儿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
大白鹅作品制作完成以后,教师带领幼儿举办了白鹅作品展。4个小组将自己的大白鹅作品放到兔舍旁边向其他班级幼儿展示,并主动解释自己对作品结构完整性和稳定性的理解,自信心与自豪感溢于言表,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思考、讨论、合作制作出的作品。
评价
项目学习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均呈现多元、多样化的特点。项目评价既注重教师评价,又注重幼儿的自我评价;既注重项目过程中对幼儿能力发展与经验获得的评价,又注重对项目结果的评价。比如,幼儿是否回答了核心驱动问题,是否产生了新经验。教师不仅要了解幼儿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参与程度和沟通协调能力,也要关注幼儿对项目成果的展示。在评价成果展示环节,教师的重点是帮助幼儿回顾整个项目学习的过程,提高幼儿的自我反思能力,而非仅仅呈现结果。[3]
通过展示与交流,孩子们回顾了探究与制作过程,建构了对黄鼠狼和大白鹅的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养成了不怕困难、勇于探究的良好品质。同时,幼儿在互相观摩中还能发现作品的不足之处,如第一组大白鹅应该涂上更多的白色颜料,第二组大白鹅的翅膀应该剪出羽毛的形状,第三组大白鹅的眼睛应该在头的两侧等,说明幼儿能够运用和反思自己获得的关于大白鹅外形特征和身体结构的经验。
反思复盘
项目的反思复盘,目的在于总结经验和教训,为下一个项目的开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怎样保护小兔子”项目主题的确立,源自教师对幼儿的兴趣点和情感需要的及时捕捉和引导,核心驱动问题“怎样保护小兔子不被黄鼠狼咬死”,与分解驱动问题“黄鼠狼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是什么”“怎样帮助小兔子打败黄鼠狼”,也是紧紧围绕孩子的兴趣与愿望生成的。幼儿的主动性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从驱动问题的提出与确定、组队探究与动手制作,到最后的交流与分享,孩子们一直是行动的主人。同时,项目探究过程充满幼儿的自主体验,无论是调查了解黄鼠狼与大白鹅的外形特征与生活习性,还是讨论帮助小兔子的各种方法,包括制作大白鹅和最后的展示,孩子们都全情投入,充分体现出他们的创造力与动手能力。教师在整个项目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充分利用家长及园所的资源,为幼儿提供知识、经验与物质支持;营造轻松、自由的合作氛围;鼓励幼儿自主尝试,共同探究,在试错的过程中完成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
最后需要指出,本案例中幼儿制作的纸质版大白鹅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并不能真正吓走黄鼠狼,但这确实是幼儿在现有发展水平上思考的结果,是他们基于自身的思考提出的针对现实生活中真实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应支持他们的探究,引导幼儿在探究中获得各类丰富的学习经验,比如了解小动物的身体特征与生活习性,知道不同动物间的联系,通过制作大白鹅提升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创造性与批判思维,获得有关物体的连接、组合、平衡等丰富的学习经验。后续,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继续开展此次项目学习的迭代升级活动,进一步思考和寻找能真正吓走黄鼠狼的更有效的方法,而这也体现了项目学习“以终为始”的特点。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存在丰富的实践模式,开展项目学习并不意味着有否定以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多元路径,而是将其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最终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幼儿的全面、健康、和谐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蓓.让幼儿心智自由地学习–幼儿园项目化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幼儿教育,2018(34):11-14.
[2]桑国元,王佳怡.项目化学习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实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1,41(26):61-64.
[3]张莉.基于项目式学习(PBL)的幼儿园课程:核心理念与实施路径[J].教育导刊(下半月),2020(06):33-40.
原文刊登于《学前教育》幼教版2023年第7-8期
微信制作:李杰
微信审核:李原
—— END ——
版权声明
本文为《学前教育》原创稿件,版权归本刊所有。如需转载,请与本微信号联系申请权限,并注明“本文来源《学前教育》微信公众号”。未经授权转载者,必追究法律责任。
关注我们,扫描二维码
传播教师自己的声音 陪伴教师幸福地成长
更多精彩文章,敬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