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
入学准备
学衔接
促成长
从幼儿园到小学
不是翻山越岭
不是跳跃大沟深壑
也不是进入天壤之别的生活
而是童年生活的一种
自然延伸和过渡
每到毕业季,很多大班家长陷入了深深的焦虑——孩子马上就要上小学了,跟不上小学的生活节奏怎么办?其实家长无需过多地焦虑,因为幼儿园自孩子们入园开始,就一直在为他们进行着幼小衔接的准备。
在“双减”政策下,科学开展幼小衔接工作能够进一步转变教师、家长观念与行为,防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坚持小学“零起点”教学,减轻幼儿学业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成长。
那么在科学开展幼小衔接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什么呢?
科学衔接,落实“双减”
POSITIVE
正面养育,多用表扬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人性中最深切的本质,就是对被人赏识的渴望。孩子最渴望来自父母的赏识。
正面养育
多用表扬
一项来自斯坦福关于“称赞方式与思维模式发展”的实验表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孩子,认为努力和困难让他们感觉自己很蠢,而成长型思维的孩子更乐于追求学习和成长,更有勇气面对挫折,适应能力更强,成长速度更快。
正面养育
多用表扬
教师和家长可以在教育和养育过程中对孩子多运用表扬,如表扬孩子的努力、进步、细节、毅力和态度等,促进孩子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
FRUSTRATIO
提升孩子的抗挫能力
教育中我们要敢于放手,给予机会,相信孩子有能力面对失败;抓住挫折教育的契机或创设适度、适量的情景,创设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帮助孩子正视挫折,分析受挫折的原因,引导孩子走出挫折。
做好挫折教育
提升抗挫能力
身教胜于言教,抓住身边的一些良好范例,利用榜样的力量进行有效的挫折教育,并及时进行鼓励、赞扬和引导。
TABOO
幼小衔接“三忌”
1.“忌”急
上小学,孩子就要进入到人生的新阶段,从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获取直接经验过渡到书本学习、间接经验的正规学校阶段。这样的过渡不能着急,拔苗助长的早熟果实并不甜美,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忌”急功近利地灌输知识,要引导孩子多关注习惯、技能、交往、心理、思维等小学阶段全面的素质准备。
2.“忌”多
小学的语文、数学等很多科目的学习都需要生活经验。很多孩子升入小学后不会做题,不是因为不识字、不会运算,而是因为生活经验不丰富,他们缺乏相应的感受和体验,他们的理性缺乏感性的基础。这要求教师和家长应当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引导孩子运用正确的方法学习,不宜一次性灌输过多知识性内容。
3.“忌”快
根据教育发展规律和幼儿的学习特点,通过“浸润”和“渐进”的方式,规范地进行科学过渡,教育要遵循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欲速则不达”。
PREPARATION
家长做好心理衔接
“孩子每天在幼儿园玩乐,进入小学后孩子能坐得住、专心听课吗?”从这个角度看,幼小衔接更多的是家长的心理衔接,没有做好心理准备的家长势必会把幼小衔接的焦虑推向孩子,牺牲孩子的快乐同年,让孩子仅排在各种学科知识的衔接中。
家长做好
心理衔接
教育是“长跑”,“起跑线”只是“长跑”的开始,看看马拉松,起跑时谁早谁快并不重要。
家长做好
心理衔接
教师需要进一步引导家长明确学龄前儿童成长的重要关注点,切忌窄化成长,要抓住孩子成长经历中的敏感期和关键期,耐心倾听与关注,用心陪伴与守护,积极支持与协助,共同引领孩子平缓过渡到新的教育与学习环境中。
SPORTING
学前依旧需要“玩”
我国著名学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小孩生来就是活泼好动的,是以游戏为生命的,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对于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命,生命就是游戏。”
游戏中
进行学习
“玩”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独特的学习方式。作为大班孩子的教师和家长,要发现、保护和引导其固有的天性,让他们在“玩”中,养成健康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的学习能力,养成社会交往合作能力,养成充满好奇、敢于尝试的科学探索能力,养成乐于想象和大胆表现的创造能力。
游戏为方式
育人为目的
“玩”是方式,“育人”才是目的。多带孩子们亲近、探索自然,让他们在“玩中学”、“做中学”、“生活中学”,这样才能完全具备适应小学的能力。
HOMESCHOOLING
家园携手,幼小衔接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家庭美德。”
爱上学习
快乐入学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同样承担对孩子实施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家园应抱着一致的信念,采取一致的行动,共绘同心圆,同心、同向、同行,让孩子爱上学习、快乐入学。
航天幼儿园将继续秉承
儿童本位的教育原则
高标准引领家园校做好衔接
为孩子终身发展科学奠基
-END-
文字撰写/华艳
微信排版/杨莹
图片拍摄/Hao Studio儿童纪实影像团队
以科学教育
促进幼儿全面协调发展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航天机关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