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界或业界都已证实,绘本对幼儿的情绪教养带来明确效果,尤以情绪表达能力的提升最为显著,更能协助小小孩发展同理心。成人善用绘本引导,就能教出好情绪。
十四年前“九一一”事件发生时,美国加州州立大学富尔顿校区(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Fullerton)幼教系副教授严淑珍正在上班途中听着广播,她知道大事不妙,却没想到回家后,迎接她的是另一场风暴。当时才四岁的女儿一见到她就大哭:“坏人会不会来抓走我?我们家的房子会倒吗?”
原来整天和爷爷、奶奶在家的女儿,因为看着电视新闻播报员一整天以恐惧、紧张的神情和语气,强力放送着“911”事件的灾难现场,加上爷爷奶奶不停的哭泣,女儿感染了这起恐布事件的恐惧情绪。
身为专家的严淑珍思索着,该如何告诉女儿,这起恐怖攻击是怎么一回事?同时安抚女儿强烈的恐惧。她决定为女儿“写一个故事”:上网挑选救灾时的照片,把救难英雄包括医生、军人,以及搜救犬的照片都下载下来。严淑珍就用这些照片,做成了一本PPT电子图画书,和女儿说明了事件的经过,并不断向女儿传达“你很安全,不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会保护你”的讯息。
故事中,因为大家群策群力的救灾,她成功平抚女儿的恐惧,还带女儿看到灾难后出现的正向力量。
这支PPT故事后来成为严淑珍大力推动绘本情绪疗愈的前身。包括菲律宾风灾、台湾的八八风灾……每当灾难过后,灾区的孩子需要心理重建,严淑珍就会为灾区孩子客制化故事,印制成图画书,送到灾区。
情绪已被列入幼儿必学六大能力
场景再转到今天的幼教现场。“现在的孩子经常用哭来搪塞内心的不安,”在幼教现场二十年的幼儿园园长俞淑华观察,幼儿的情绪问题逐年严重,被同学碰到会哭,而打人的也先哭,这样的孩子认为“我打人是因为别人先对我做了什么”,为了逃避被责罚,干脆先声夺人,先哭给大人看。
要不到、玩不到、吃不到就哭闹,也成为网络讨论区上,幼儿父母的头号困扰。加上幼托整合上路后,幼教新课纲将情绪列为幼儿必须学会的六大能力之一,但面对凡事必须亲身体验及尝试才能学会的幼儿,在生命的初始阶段,最缺乏的就是大量的生活经验。因此,如何教会小小孩在不同的情境下,合宜的表达并调节自己的情绪,成为现代学前儿父母、老师的教养新挑战。
其实,小小孩也可以学会抽象的情绪,只是父母与老师需要有所装备,绘本是幼教专家们公认最适合小小孩学习情绪的素材。面对令父母、老师困扰的幼儿情绪,成人不妨善用绘本来教出好情绪。
读绘本,确能提升情绪表达能力
不论是学者的研究,或是幼儿园实施绘本教学后的发现,都证实了以绘本进行情绪教育,确实能增进幼儿的情绪能力,在情绪的表达上尤其显著。
幼儿保育系助理教授傅清雪结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对幼、小、中、大班的孩子进行绘本情绪课程,并为这群孩子实施课程的前、后测。一个学期的课程结束后发现,以绘本进行教学,能成功引起孩子的学习动机,而且孩子的情绪能力确有提升,最显著的部分是在情绪的表达。
秀明幼儿园十多年前开始以绘本进行生命教育,园长桂亚珍与老师们发现,绘本中的情绪元素无处不在,只要老师悉心的觉察与发现,都可以用绘本来引导孩子学习情绪。绘本教学走了十多年,桂亚珍观察到,对孩子最显著的影响是情绪表达能力提升,以及孩子会将自己投射成绘本中的角色,跟着主角经历事件、情绪经验,往往读完一个故事,进而发展出同理心。
以绘本进行情绪教育的方式,在国外其实有个专业说法:“书目疗法(Bibliotherapy)”。最早从英国与美国的医院图书馆开始,由图书馆员与心理师合作,针对成人精神疾患,开出书本处方笺。这些以书为本的心灵处方笺从最初的《圣经》、《可兰经》等宗教教化书籍,逐渐延伸至想象性丰富的寓言故事。通常故事具有引发情绪的事件和冲突的铺陈,不论是主角内心或与外在人事物互动的冲突,在故事中安排冲突,带读者经历主角经验的冲突,照见自己内心情绪,成为“书目疗法”故事处方笺的特色。
情绪绘本对幼儿的三大效用
随着时间的演进,“书目疗法”开始往下延伸至孩童,并发展出“儿童情绪疗愈绘本”。以绘本做为情绪学习的素材,专长“书目疗法”的台湾大学图书信息学系暨研究所教授陈书梅提出对孩子的三大效用:
一、协助孩子发展平稳的情绪
陈书梅以地形来比喻情绪状态,而协助孩子的情绪走到“平原”的状态,是使用情绪绘本最主要的目标。
幼儿最常见的情绪状况包括:对黑暗、陌生环境等未知事物感到害怕;不知如何处理自身恶劣的情绪,因此对他人恶言相向;当个人的要求被父母拒绝时,洐生出忿忿不平的情绪;因为连续遭遇挫折,洐生出失望、难过与无助感;在人际关系上,渴望获得他人的关心与协助。
不论出现哪种情绪,都有低谷或高峰,绘本的使用,就是帮孩子透过与绘本的互动,产生“原来我不孤单,有人和我一样”的共鸣感。当孩子感到自己的状态被理解,情绪就会慢慢从谷底或高峰走到平原。
二、协助孩子发展坚强的自我复原能力
根据“书目疗法”的研究,在阅读故事的过程当中,阅读者的内在会产生三阶段的心理现象:认同、净化、领悟。透过这三个阶段的心理运作历程,阅读者觉得被理解,并随着故事情节的铺陈,跟着宣泄内心的负面情绪,进而参考故事角色解决问题的方法,开始能思考自己所遭遇问题的解决途径,最终发展出情绪的自我修复能力。
以《小鸡逛超市》为例,第一个阶段的“认同”,指的是阅读者会将个人的生活经验与绘本中的角色连结,而有感同身受的心理感受。如同故事中的母鸡带小鸡们逛超市的描述,能让小小孩联想到妈妈带自己逛超市的经验,进而对书中所描述的人事物产生深度的共鸣感。
所谓“净化”的过程,是在读故事时,因为故事中的角色分享了挫折、生气等感觉,因此阅读者得以释放被压抑的情绪而有解脱之感。就像孩子看到《小鸡逛超市》中的小鸡们在超市内看到自己喜欢的零食,当下的心情也会跟着书中主角们一起雀跃起来。但看到小鸡们拿了很多零食,却被鸡妈妈制止不能买,而难掩失望情绪时,小小孩的心情也会随之失望与难过。故事的最后,描述小鸡们看到鸡妈妈煮了大家爱吃的意大利面,并大喊“万岁”时,小孩也会替小鸡们感到高兴。如此,小小孩的内心可以随着绘本的故事情节,与小鸡们一起在负面情绪与正面情绪之间摆荡起伏,最终得以宣泄与净化负面情绪。
至于最后一个阶段的“领悟”,则是指藉着故事角色的遭遇与情境,照见个人的情绪、问题、行为反应等,并以理性的态度面对自我,最后能思考解决问题的路径,采取可行的行动来处理自己的情绪。就像书中的鸡妈妈最后用小鸡们心中“无聊的食材”,为小鸡们煮了一顿意大利面,由此小小孩可以领悟到妈妈对自己的关爱之情。
透过读故事过程中这三个阶段的心理历程,孩子的情绪能被同理、抒发,并进而思考问题该如何解决,学会处理自己的情绪。
三、协助孩子发展解决情绪问题的能力
绘本有贴近幼儿生活经验、有引起情绪的事件,还有主角如何面对事件、如何处理事件和情绪,以及处理方式的结果。当故事具备了上述元素,在陈书梅眼中,才具备完整的“情绪教育”功能。
“主角如何面对及处理情绪事件很重要,”陈书梅说,给幼儿阅读的绘本,不少是将动物拟人化,小小孩会把自己投射为故事中的主角,学习与模仿主角的态度和行为。因此,选到一本正向面对及处理情绪事件的绘本至关重要。
用绘本感受四个情绪历程
父母也要对情绪能力有基础认识,才不会对孩子有不合理的期待。人一出生就有情绪,六到九个月大的宝宝即出现喜怒哀乐等原始情绪,而未来要能在合宜的情境下适切的表达自己的情绪,需要后天学习更多的情绪技能才能达成。从情绪的产生到情绪的处理一般会经过四个历程:
●情绪的觉察与辨识:当有情绪时,能不能觉察出自己当下的情绪状态产生,以及辨识是什么情绪、强度有多强。
●情绪的理解:知道生活中的情境与事件都有可能引起情绪,能够了解为什么自己或别人会有某个情绪感觉,即是拥有情绪理解的能力。
●情绪的表达:完整的情绪表达方式要包含脸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透过语言表达“我的感受、我的期待、我的需要”等。
●情绪的调节:拥有处理、调整负向情绪的能力。婴儿寻求安全感时,会吸吮自己的手指,以获得自我安抚,就是一种情绪调节的表现。大一点的孩子会受到经验的影响,而学到以深呼吸、说出来或咬指甲等方式,来调节自己紧张的情绪。
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父母的陪伴,不论是亲子并肩而坐、或把孩子抱满怀的共读,与孩子一起读绘本,亲子共享亲密的阅读时光,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关心与疼爱,这种亲密感更是小小孩发展好情绪的重要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