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对人才的要求也已由单一价值观向全面育人的价值观转变。《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我们应该“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传统的绘画活动中,教师常以范画作为标准来评价幼儿作品的好坏,教师单向“说”得多,师生群体“说”得少。教师只注重结果而忽视幼儿绘画的过程,使幼儿处在被动的地位,无法展现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让师生产生互动,提升经验,这需要教师不断地给美术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一、“活”在趣味情境中
兴趣是幼儿前进的动力。趣味情境的创设使幼儿在体验趣味的基础上,在探索中收获巨大的欣喜,激发成就感。美术活动伊始,如果教师就能创设出新颖、有趣的情境,幼儿的注意力定会被吸引过来,然后教师将问题一一抛出,就能激发其参与的热情,整个活动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下面活动的有效展开埋下了伏笔。例如在大班绘画《京字小人》中,我在活动室布置了许多奥运元素,一开始我就给孩子放了一段中国申奥成功的视频,让幼儿看看说说有关奥运的事情,由于当时刚刚申奥成功,奥运是个社会热点,所以孩子们说起来都滔滔不绝。最后我将画面定格在“中国印”上,请幼儿猜猜上面的“京”字小人在做什么动作,让幼儿自由想一想、说一说、做一做、画一画……这样,整堂课以“京”字小人为主线,通过情境的创设,激活幼儿观察、感受、记忆、想象等审美元素的运动。将课堂变得“活”起来,不但给课堂增添了几分“热闹”,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真正为幼儿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二、“活”在创作表现中
艺术教育贵在培养幼儿的创造力,美术教学必须创造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以此来设计教学过程。我利用幼儿喜欢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特点,让他们自由想象,给所画物体注入生命,注入感情。例如在大班美术“森林运动会”教学中,前期我带幼儿到动物园认识各种动物,看《动物世界》节目,引导幼儿观察各种动物的形态,再记忆积累一定的表象。活动中我将自己扮演成大狮子,戴上自制的狮子面具。告诉大家,今天森林里要举办一次运动会,启发幼儿说说自己想扮演成什么动物,参加什么项目。我给幼儿提供了许多色彩、形状各异的包装袋,让幼儿根据自己手中的材料想象、添加后变成一只参加运动会的动物。由于材料新颖、氛围宽松,又给了幼儿足够的自主权,整个制作过程幼儿热情高涨。他们在活动中积极思考、大胆创作,做出了许多新颖、离奇、夸张而有想象力的作品。整个课堂也在幼儿大胆的创作表现中“活”了起来,真正体现了让孩子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活”在展示交流中
美术活动中,教师不仅要看幼儿活动的结果,更要注重幼儿学习的过程。在过程中加强“师幼互动”“生生互动”。互动中为幼儿提供展示、交流作品的机会,让每个幼儿彰显自己的个性特点。例如在中班美术活动“树叶项链中”,我们将课堂搬到了植物园,先组织所有的孩子一起搜集各种树叶,然后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树叶的特点设计一根项链。设计完以后我们进行了“秀一秀”活动,让幼儿戴着自己设计的项链,边用语音介绍自己的设计边向大家展示。每个幼儿都觉得自己设计的作品是最好的,因而在秀的过程中自信满满,介绍起来也滔滔不绝,许多幼儿做出OK的手势。孩子们感受到一份成功的喜悦。也有的幼儿两个或者三个手拉手出场,别出心裁的出场方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意,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也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在欣赏别人作品的过程中,孩子们可以互相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和不一样的展示方式,让每个孩子都动起来,满足了幼儿的生理特点和心理需求,激活了课堂气氛,实现了师幼关系的融洽和情感的共鸣。
四、“活”在探究学习中
美术教学活动应以探究为核心,激发幼儿的创新潜能。在引导幼儿进行艺术创作时,要重视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着力培养幼儿的探究学习能力,激发幼儿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过程中注重发展幼儿的个性,多进行创造性的训练活动。美术创作的材料非常丰富,可以表现的内容也非常广泛。在活动过程中,可以放手让幼儿去表现,并激发幼儿讨论、合作、探究的愿望。探究式学习方法的激“活”,可使幼儿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也为今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我们在一个个幼小的心田播下艺术的种子,让我们一起来细心呵护,不断给美术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促进幼儿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为幼教的百花园增添一朵奇葩!
【给幼儿园美术教育课堂注入更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