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是一种消费,也是一种投资,所以它不仅具有符号消费的一般功能,即示同和示异。而且还能再生产符号消费。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和“关系”观念的深入人心是推动我国教育符号消费不断发展的本土动力。尽管符号消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公办幼儿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必须保障起点的公平。这也就是说,在当前物质主义泛滥的背景下,公办幼儿园必须坚持去符号消费的导向,坚持教育以人为本的本真诉求。
[关键词]天价幼儿园;符号消费;去符号消费
“由于消费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消费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它不仅仅对生产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且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的表现形式,直接影响或者反映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在我国教育消费领域,消费的功能同样也被拓展了,它不仅具有“直接影响或者反映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特点和变化”的功能,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再生产社会分层和社会结构的功能。我国幼儿园由于实行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而逐渐被卷入“消费社会”,并且带上了符号消费的色彩。天价幼儿园不仅成为了家庭高品位、高收入和高地位等的符号表征,其运作动机甚至具有帮助家长实现这些符号表征再生产的意味。
一、符号消费理论以及我国教育领域符号消费现象的出现
1970年,波德里亚的《消费社会》首次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关于物品的双重价值属性理论,赋予了商品第三重价值属性,即符号属性。他认为:“让我们这样来解释:物品在其客观功能领域以及其外延领域之中是占有不可替代地位的,然而在内涵领域里,它便只有符号价值,就变成可以多多少少被随心所欲地替换的了。”毫无疑问,在波德里亚的概念里,“物品”即是“商品”。消费社会里的商品仍然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即马克思所界定的商品的双重价值属性,所不同的是,在消费社会,商品还具备了“符号价值”,人们购买商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行为就是符号消费。相对于商品“原始”的双重价值,“符号价值”主要带有奢侈的意味;双重价值是商品的“实”,“符号价值”是商品的“名”。普通消费者基于购买力的有限,更多地消费的是商品的“实”;上层消费者基于其强大的购买力,更多地消费的是商品的“名”。所以在消费社会里,“符号消费”不仅可以区分阶层,而且也可以认同阶层,这就是说它具有“示异”和“示同”的功能。“符号消费”是消费社会里人们标榜高地位、高品味、高收入的一种方式。
波德里亚认为“‘物质丰盛的社会’与‘物质匮乏的社会’并不存在,也从来没有出现过,因为不管是哪种社会,不管它生产的财富与可支配的财富量是多少,都既确立在结构性过剩也确立在结构性匮乏的基础之上。”所以符号消费产生的原因之一是表面上“物品的极大丰富”与实质上“优质资源”相对匮乏之间的矛盾。“物质丰盛”为符号消费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优质资源”的相对稀缺使符号消费成了必然。原因之二是消费对象具有“符号价值”。商品的“符号价值”源于“符号”的属性。根据索绪尔的符号学原理,符号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方面。能指是由物质、行为或表象载体所充当的对符号意义的指称或指向。所指则是符号的意义,是通过符号载体来提示、显示和表达的。消费社会中“符号化”商品的“能指”即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所指”即表示商品象征性意义的“符号价值”。由于商品的“符号价值”通常传递出个体在收入、声望、品味、权利和个性等方面的信息,所以通过消费商品中所蕴含的“符号价值”,人们可以达到展示自我、获得社会认同、寻找社会差异等目的,即达到符号消费的“示同”与“示异”的目的。因此,通过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的渲染,在琳琅满目的商品的诱惑下,消费者们逐渐习惯于将对稀缺商品的占有量和购买力作为标榜身份的指标,这一群体的“自我”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消融在这些穿着“符号”外衣的商品之中。“我购物所以我存在”是消费者们的存在理念。
综上所述,所谓符号消费,就是指消费者主要倾向于购买物品“符号价值”的消费行为,具体来说“是指消费者在选择消费商品的过程中,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物理意义上的使用价值,还包括商品所附加性的、能够为消费者提供声望和表现其个性特征、社会地位以及权利等带有一定象征性的概念和意义。”可见,符号消费往往带有“炫耀”的性质,社会地位越高,购买力越强,进行符号消费的欲望就越强烈。
“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人民的总体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消费作为一种表现文化已经开始登场。这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特区和其他沿海开放城市已有明显体现。”这也就是说,我国已经开始步入“消费社会”了,无可置疑地,与之相伴而生的符号消费在现今的中国必然已经产生。个性、时尚、品味、名牌等等带有“表现”色彩的商品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充斥着我国市场,“符号消费”现象无处不在。同时,精神符号消费也开始呈现异军突起之势,并且已经渗透进教育领域。
随着教育市场的不断拓展,教育产业化的不断升级,今日中国“教育的自由交易关系已然出现:市场交易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逐步形成表明教育可以有条件地看成是一种服务业,一种可以交易的服务产品,而接受教育则可以看成是一种消费。”同时,优质教育资源于我国来说仍是相对有限和稀缺的,如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城市内部不同阶层之间在占有和分配优质教育资源方面存在极大的不均。而教育市场的形成正好打通了家长们通过购买的方式来消费优质教育资源的捷径,于是优质教育便带上了波德里亚“消费社会”里的“稀缺物品”的色彩而成为经济利益的源泉和社会特权的表征。事实上,为了吸引消费者们的注意,市场上的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名义和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来达到谋取经济利益的目的的;家长消费群则通过购买不同等级、类别的教育来显示各自的“社会特权”,从而使教育消费已然具有符号消费的性质。与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教育还是一种投资,教育的再生产功能不仅可以巩固已有的符号消费结构,而且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它还可以再生产符号消费,从而巩固现有的社会分层。
二、天价幼儿园:符号消费与符号消费再生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国退民进”的幼教体制改革方式使得民办园数量不断增加,公办园“在运行过程中,大部分因素已经进入市场竞争,幼儿教育已成为一种‘个人追求的商品’,存在着‘因贸易而带来的购买者、贩卖者和中介者的商业利益”’。天价幼儿园的出现是幼儿园阶段教育“符号消费”的生动表现。
所谓天价幼儿园,就是指收费过高以致于让普通消费大众难以支付其高昂费用的幼儿园。这些幼儿园总费用一般是每年2万到4万不等,更有高达10万者,如南京的恒海外国语幼儿园,天津的华兰国际村幼儿园等。天价幼儿园一般是民办园,带有商业性质;主要出现在东部和中部一些大型城市,以东部沿海为主;对象主要是有一定经济支付能力的家庭,在这些家庭里“父母不是知识分子、白领、金领、灰领和海归,至少也在观念认识上达到了一定水平;一般来说“天价幼儿园”的办园条件
【天价幼儿园存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