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主要阐述了幼儿园游戏异化现象的存在,通过分析游戏异化对幼儿教育的不利影响,进而针对游戏目的、游戏主体、游戏评价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适宜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幼儿 幼儿园游戏 异化
一、幼儿园游戏异化现象及其影响
荷兰文化人类学家赫伊津哈在他的专著《游戏的人》中讲到:“今日之文明不再游戏,即使它看似游戏,也是虚假的游戏”[1]。儿童游戏应具备以下特征:自愿的行为;非功利性的活动;具有特定时空的界限;热烈彻底地吸引着参与者。[2]幼儿园作为专门的教育机构,其游戏活动必然会伴随着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师们为了达到教育目标,改变游戏本来面貌,导致游戏异化现象的产生。
(一)游戏目的被异化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自发的,没有任何目的的。成人觉得幼儿不必工作,不需要参与成人的社会生活,而幼儿逐渐增长的愿望和现实是相矛盾的,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幼儿只能投入到游戏中去寻找类似于成人世界的氛围,这有助于幼儿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愉快的情绪体验,使其能够在游戏中去做一些不能做而又想做的事情。当游戏与幼儿园的教育相结合的时候,功利性的游戏目的也随之出现。教育者们为了满足家长要求以及幼儿园下达的任务,给游戏设立了外在的、功利性的目标,主要表现为知识化与教育化的游戏,以外在奖惩为基础的游戏等。导致教育目标不断超前,过分强调知识的习得,忽视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尽管幼儿在教师组织的游戏中多少能学到知识,却丧失了游戏带给他们的快乐和想象。
(二)游戏主体被异化
幼儿作为游戏的主体,有选择游戏主题的权利,然而幼儿园活动中,游戏的内容与规则往往是教师制定的,幼儿只是被动的参加游戏,幼儿的主体性被剥夺,教师主导了整个游戏过程。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
教师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向幼儿提供固有的材料和教具来引导其游戏,这在无形中阻碍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教师在组织幼儿游戏时过分注重幼儿的外在发展,强调幼儿的知识习得,忽视幼儿的主体性,这往往导致游戏进行到一半就变得乏味,而教师为了使游戏能够顺利进行,便利用教师的权威使幼儿服从于教师的指令,使游戏按照教师预先设计好的步骤进行,从而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教师在幼儿游戏过程中不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直接给予幼儿指导,甚至是动手帮助幼儿完成游戏,使其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和愉快体验遭到破坏。这些都剥夺了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使游戏丧失了它本来的意义。
(三) 游戏评价被异化
游戏结束后都有评价环节,以更好地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和幼儿一个很好的沟通机会,教师能够听到幼儿对游戏的真实想法以及对自己的表现做简单的评价。在现实的幼儿游戏活动中,教师却只注重自己单方面的评价,忽视了幼儿的评价,不给幼儿能够表达自己真实感受的机会。
教师对幼儿游戏不恰当的表扬和批评也同样会改变其性质,幼儿会为了教师的表扬而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喜好选择游戏,比如幼儿在玩“商店”游戏时,扮演“售货员”的幼儿,即使他无所事事,也会坚守岗位,为的就是教师的表扬。当幼儿没有按照教师的预期目标进行游戏的时候,教师便会批评幼儿“我不是教过你们怎么玩了吗?怎么还是不会?”幼儿的创造性受到限制,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游戏,失去了主动性。教师没有抓住幼儿游戏的本质特点,没有充分考虑幼儿的需求和感受,使游戏失去了本身的价值。
三、幼儿园游戏异化现象回归本位的思考
游戏一旦进入幼儿教育领域,就不再是一种纯粹的自然活动,它受到教育价值观的规范,被打上教育影响的烙印而成为教育活动。[4]只有游戏与教育有机结合,才能让幼儿不仅获得游戏带来的愉快体验,同时也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
(一) 保证幼儿游戏的主体性地位,带给幼儿愉快的情绪体验
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快乐的,幼儿在游戏中主要是获得一种愉快的体验,其他目的都是次要的。游戏毕竟和教学有一定差距,只有使游戏的愉悦性保持下去,幼儿才会想要游戏,游戏中的教育因素才会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幼儿在游戏中失去了主体地位,没有了选择游戏的权利,幼儿处于被动的地位。保证幼儿的主体地位就是要让幼儿自己选择游戏主题、游戏材料、游戏伙伴等,教师还可以与幼儿共同探讨游戏主题,这样可以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使游戏顺利的开展。
(二) 教师注意观察幼儿游戏行为,适当的介入与引导
幼儿的游戏行为反映了幼儿身心发展水平,教师通过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会更加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教师要把握幼儿游戏行为与幼儿身心发展的对应关系,解读幼儿游戏行为的隐含意义,及时给予幼儿语言的、行为的、材料的支持,针对不同情况给予不同指导策略,教师介入幼儿游戏主要包括平行式介入、交叉式介入、垂直式介入。平行式介入是当幼儿出现不会玩或不感兴趣的材料时,教师在幼儿旁边玩相同的或者不同的游戏材料,以激起幼儿的兴趣,起暗示指导的作用。交叉式介入多见于角色游戏,教师扮演某一角色,和幼儿一起互动,起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游戏出现攻击性行为或者是反社会行为,教师就要以真实身份出面,直接干预游戏,但是这种垂直式介入不宜多用,容易破坏幼儿游戏的积极性。
(三)多角度评价幼儿游戏,深化游戏体验
幼儿游戏的复杂性,决定幼儿游戏的评价应该是多角度的。其一是评价主体多样化。在幼儿游戏评价中应当让幼儿也参与到游戏的评价中来,教师引导幼儿就开展的游戏情况展开讨论,多问问幼儿为什么、怎么做,帮助幼儿总结经验,分享成功的经验,以提高下一次游戏的效果。幼儿评价游戏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幼儿的真实想法,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拉近师生关系。幼儿游戏评价应该做到教师自评、教师互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相结合,更有效的开展游戏。其二是评价标准多样化。评价标准不仅仅是局限于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了什么,而应该包括幼儿的情感体验、认知发展、社会性发展、动作发展等等,都可以作为评价的标准。由于个体差异,不同幼儿评价标准也有一定的差异,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评价,激励幼儿更积极的参与游戏,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荷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 230.
[2][荷兰]赫伊津哈. 游戏的人[M]. 杭州: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1998: 8-15.
[3]鲁洁. 道德教育论丛[Z]. 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450.
[4]刘焱. 幼儿园游戏教学论[M]. 北京: 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0: 97.
【对幼儿园游戏异化现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