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幼儿园暗示教育“新”说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摘要:幼儿期是人的奠基时期,它处于人的早期,这一时期人的身心发展十分迅速,是可塑性最大的时期。但由于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幼儿自控能力较差,再加上他们的认知水平有限,时常会在不经意间犯错或闯祸。这时,如果成人以一种强制性、命令性或惩罚性的行为进行教育,不见得会有多大的效果。相反,有时还会激起幼儿的逆反心理,使教育适得其反。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陈鹤琴先生就认为,儿童易于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可以利用儿童的暗示感受性来影响他们的行为和习惯,在教育上可以取得事半功倍或意想不到的效果。

  关键字:幼儿 暗示 教育

  幼儿期是幼儿学习知识、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最容易、最迅速的时期,因而也是教育的最佳时期和关键期。在这段时期,以适当的方式给幼儿以正面积极的暗示,幼儿就有可能在兴趣、自信心、情感、态度、价值观、自我意识、行为方式等诸多方面取得预期的进步。尤其对于保护幼儿的自尊心,促进幼儿的个性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幼儿暗示教育作为幼儿这一特殊教育对象和暗示这一特殊教育手段的统一体,运用起来须有一定的技巧。方法得当,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采用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有效的暗示教育呢?

  一、话语“暗示”

  语言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工具。幼儿基本上不识字的,他们所接受的一切教育、获得的所有知识基本上都是来自于成年人的口耳相传,在幼儿园主要是教师的口耳相传。因此在幼儿教育阶段,教师的语言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能巧妙地运用积极的语言暗示,那教师即找到了一把与幼儿沟通的智慧钥匙。

  1.鼓励性语言暗示

  当幼儿遇到困难、失去信心时,教师应用激励性的语言暗示幼儿去积极的探索。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有不少的幼儿不爱动脑筋怕麻烦,总想依赖教师,总说自己不会。这时教师就可以说:“你很棒的,动动脑筋自己试一试,老师知道你一定能行的,加油!”“再试一试,这回肯定行。”等等这样的语言来暗示幼儿,这些语言对即将失去信心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一种支持性的力量,可以成为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当幼儿有自己的发现和看法时,教师也应及时的给予鼓励的语言暗示,如“嗯,真不错”“你真行”“你的想法很特别!”“好样的!”“好孩子,继续做下去一定行!”这些语言能给幼儿极大的鼓舞并能激发他们进一步表现的欲望。

  2.引导性语言暗示

  当幼儿遇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我们不能直接给予答案,而应当运用一些引导性的语言暗示幼儿主的去探索。如在一次课间,洁洁小朋友们跑来告诉我:“老师,架子上的花瓶倒啦!”我说:“是吗?什么原因呢?”她回答:“可能是窗帘没有拉好,风太大了!”于是她拉好窗帘。不一会儿花瓶又倒了,这回跑来了几个小朋友们告诉我:“老师,花瓶又倒啦!”我还是说:“这回又是什么原因呢?”只听泽泽说:“可能是花瓶里的水太少了。”于是他们几个到洗手间把花瓶里的水灌满。“老师,这回花瓶不倒啦!”洁洁开心地告诉我。当孩子遇到困难时我们不一定要及时给出标准答案,而可通过一些引导性的语言暗示,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寻找答案。

  二、行为“暗示”

  陶行知先生强调教师要“以教人者教己”,言传身教。身教胜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教师的日常行为是幼儿成长初期最平常、最直接、最具威性的影响源。

  1.表情暗示。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各种表情暗示孩子,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氛围,让孩子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如,在孩子每日来园时,老师送上一个“老师喜欢你”的微笑;在孩子不自信时,送上一个“你是最棒的”的眼神;在孩子遇到困难时送上一个“相信你能行”的目光……在老师一频一笑的暗示表情中,孩子得到了鼓励,增强了自信。

  2.动作暗示

  动作是最直观的,很易引起孩子的注意。所以,利用动作来暗示孩子也会起到好的教育作用。如前不久,由于天气寒冷,因此老师们纷纷买了暖宝宝,快递寄来后,老师便用上了,捂在手上多暖和呀。可是第二天,班上有几个孩子也带来了暖宝宝,我问家长:“为什么让孩子带暖宝宝,老师没让带呀?”只听家长这样回道:“孩子回来说老师也用这个的,我也要带一个去!”可见老师不经意的行为在孩子中竟产生了如此影响。于是我反省自己,舍弃暖宝宝,带着孩子做起了运动,搓手、跑步、用力做操……在老师的行为表率下,孩子勇敢地赶走了“北风爷爷”。

  三、榜样“暗示”

  听过一则关于《南风先生》的故事:“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对于一些顽皮的孩子,老师反反复复的批评也许起不到什么做用,而旁敲侧推的榜样暗示却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我班有个泽泽小朋友,生性好动,比较顽皮,经常提醒他不该怎样,应该怎样,收到的教育效果甚微。一次,他在做手工时,废纸剪得到处都是。于是,我变了个法子对边上的思思说:“思思真是个讲卫生的好孩子,你们看她做手工时桌上多干净呀!老师真喜欢,小朋友们你们喜欢吗?”一边的泽泽听到后,不好意思地瞧瞧我,也悄悄地开始收拾了。可见,有时教师的反复说教,还不如给孩子树起典型的榜样,对孩子进行暗示,让孩子在观察榜样的过程中,自我反思,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四、情境“暗示”

  暗示法的倡导者洛扎诺夫曾指出:“即使最强烈的观念,除非和个人的无意识心理倾向相结合,和他的态度动机相结合,和他对某一事物的期待相结合,和他的需要兴趣结合,并且和它个人的情绪、智能、意志以及需求等特性协调,否则是不能产生暗示的效果的。”因而我们应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积极的暗示情境,以适当的方式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

  1.物质情境暗示。

  教育者应该努力让幼儿置身于有益于身心康发展的环境之中,从而获得各方面的积极暗示。如每一个主题活动开展中,我们都可创设一个与之相关的物质教育情境来暗示孩子。在开展活动“马路上各种各样的线”时,我将幼儿常见的马路上的各种各样的线贴在班级的地面上,让幼儿学习走“人行道”、横穿马路时走斑马线等;实施系列活动《伞的世界》时,我在班级内悬挂了各种款式、各种颜色和大小的伞,让幼儿积极的去感受,引起幼儿主动探索的欲望。

  平时创设环境时可以选择图示、标记乃至物品摆设等不同方式,来塑造一个积极的暗示情境,给孩子以合理、有效的暗示影响。如在区域里贴上各种标记暗示孩子遵守规则,在语言区里贴上安静的标志提醒幼儿小声说话,在角色游戏里贴上排队的图示,提醒幼儿要有秩序,在卫生间里贴上洗手的图示,暗示幼儿别忘了便后洗手等等, 活动室的标记暗示,像一道流动的风景线,时刻提醒着幼儿,从面使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精神情境暗示。

  除了以上的物质情境暗示,精神情境的暗示更不容忽视,新《纲要》指出:“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教师要“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幼儿大胆探索与表达”。因此,教师平时对幼儿认可、接纳的态度,能给孩子一个宽松、自由的心理环境。如每天早上活动室里放一段轻松的,给孩子带来愉快的一天……在课前,弹一段,可以调节孩子的情绪,不自觉地做好上课地准备;课间可以和孩子谈谈心等,教师与幼儿融洽的关系,是激起孩子学习趣的最佳暗示。

  暗示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对于培养幼儿的性格、意志品质、生活习惯、学习成长方面至关重要。暗示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教师对孩子进行暗示时,还必须注意性别、年龄、个性特点以及当时的具体情况等因素,这样暗示才能产生预期效应。爱孩子,不妨善用“暗示”,一句夸张的赞叹,一个提醒的眼神,一抹会心的微笑,一个热情的拥抱……都会在他们纯洁无瑕的心灵催生出快乐成长的花朵。

【幼儿园暗示教育“新”说】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幼儿园暗示教育“新”说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