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它对处于身体和心理上各种机能尚未成熟的幼儿来讲,具有为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提供最好条件的重要作用。作为学前教育的工作者,应该正确认识游戏的这种作用,把它与幼儿的生活学习等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认真组织、科学指导,让幼儿在快乐、自主的环境中主动地发展,同时在这种环境中找到自己拥有的生命权和自主权。
一、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1.为游戏活动的开展安排充裕的时间。
在游戏的时间安排上一定要给以保证。比如,在幼儿来园后的一天中,早晨来园、早饭后、课间、午睡后都应为幼儿(当然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安排一定的自由游戏的时间。另外,幼儿园的其他活动,像午睡、吃饭、上课、娱乐、散步等,都应按时间进行,任何人都无权随意延长,更不能随便占用游戏的时间。在幼儿园,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既要给幼儿较充分的自由游戏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要以游戏的形式组织幼儿的其他活动,如用游戏的方式上课。虽然游戏和学习是两种不同的活动,但幼儿的游戏和学习不是绝对对立的活动,游戏中常常有学习的成分,游戏本身也需要学习,通过游戏进行学习,是幼儿学习得很有效的方法。幼儿园一定要遵循幼儿发展的规律,确保幼儿游戏的时间,不然减少幼儿游戏活动时间将会限制幼儿想象力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幼儿全面的发展。
2.为游戏活动的开展提供丰富的材料。
首先,要为幼儿的游戏活动提供应有的场地。幼儿园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考虑幼儿的特点,从幼儿对游戏的需要出发,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条件,充分利用室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巧妙地安排幼儿游戏的场地。其次,幼儿园要为幼儿游戏活动的开展准备、提供足够的材料,包括成型的玩具和未成型的玩具。因为成型的玩具,比如橡皮球、汽车、拼图、娃娃等,对四岁以下的幼儿更能激发他们做游戏的愿望和兴趣;未成型的玩具,比如幼儿用半个皮球当船、锅、碗,与其他玩具结合当蘑菇、当伞,用电光纸和小棍做风车,用厚纸卷成筒当望远镜等,未成型的玩具为幼儿的思维和想象的积极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四岁以上的幼儿对未成型玩具更感兴趣,他们更愿意利用未成型玩具进行创造性地活动。所以幼儿园在配置上述两类玩具时应考虑幼儿年龄的差异。另外,教师一定要注意在为幼儿提供了充足的玩具后,一定要耐心地教会幼儿使用玩具,让幼儿懂得每类玩具的作用,教幼儿们懂得正确使用玩具,并养成爱护玩具的好习惯,比如幼儿玩积木,教师要教会幼儿组装积木,教幼儿按玩法去玩,如想玩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要先跟人家商量,经允许再玩,玩完要收拾干净,放回原地,取放玩具时要小心轻放,不要损坏等。
二、注重幼儿的自主性,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实践证明:游戏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融为一体的,它为儿童的自由探索、大胆想象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幼儿在游戏中会碰到许多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面对问题,幼儿必须主动去思考、探索和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仅使游戏得以继续下去,而且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幼儿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有效的启蒙和发展。因此,成人要在游戏展开的过程中,抓住时机,相机给予积极的诱导和热情的鼓励 ,促使幼儿在充分发挥其自主性的同时,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
三、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生理、心理特征,教师一定要根据儿童年龄特征来指导游戏。在幼儿园,三个年龄班的游戏水平是不同的,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平行游戏法”特别适合小班幼儿。中、大班的幼儿则可以用“交叉游戏法”“游戏经验分享法”进行指导。“平行游戏法”是指当幼儿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在幼儿附近,用与幼儿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交叉游戏法”是指幼儿在游戏中需要教师参与或教师认为有介入指导的必要时,幼儿邀请教师作为游戏中的某一角色或教师扮演一个角色参与幼儿的游戏,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游戏的作用。当幼儿与教师都感到很快乐时,教师就应主动退出游戏。“游戏经验分享法”就是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教师及家长在整个过程中是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
四、幼儿园游戏的认真组织及科学指导
1.认真组织好幼儿游戏活动。
第一,要灵活地组织幼儿参加多种形式的游戏。游戏的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集体的、有小组的、有个人的等,每周开展的游戏活动都要考虑有衔接,要有变化,要充分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切忌违反幼儿意愿,或控制得太死,或放任不管。第二,要制定出简单的游戏规则,要求全体幼儿遵守。如选择了一种游戏就要认真玩, 要在指定的场地范围内自由地进行游戏活动,玩具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等,使幼儿在游戏中养成良好的品质和习惯。第三,幼儿园要求教师以不干扰幼儿游戏为原则,对游戏中的各种情况和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做深入的了解。如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在游戏中的外部和心灵表现、情感、动作、对人的态度等,并将幼儿在游戏中的突出表现、玩具使用情况、游戏开展情况、存在的问题等记录下来,根据教育要求分析幼儿的游戏,以提高游戏的效果和水平。第四,制定对幼儿游戏进行科学评价的标准。游戏是幼儿的活动,因此要以幼儿的活动和表现来评价游戏,绝不能忽略幼儿是游戏的主人这一根本点,以达到充分发挥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目标。评价游戏的标准是组织好幼儿游戏的指挥棒。
2.科学地指导幼儿游戏活动。
第一,创造性游戏的指导。创造性游戏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游戏,但幼儿园绝不能忽视教师的指导。教师在指导这类游戏时,首先要根据幼儿年龄、能力的差异去指导;其次,对室内外环境要有合理的布置;再次,教师在指导时一定要讲究技巧。指导时一定要遵循不妨碍幼儿游戏的原则。第二,有规则游戏的指导。有规则的游戏,是通过游戏的规则提高游戏的趣味性,促使幼儿在游戏中付出一定努力。所以教师在指导这类游戏时,首先要注意游戏的系列化,要有目的、有计划、有顺序;其次,要顺应幼儿的发展,循序渐进;再次,要善于利用不同的环境条件灵活指导。另外,在具体指导方法上,教师可根据幼儿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使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都能发挥出积极性、主动性、养成乐于动手动脑的习惯,善于与他人合作,并能控制自己的不良行为,诚实遵守游戏规则的好品质。
【浅谈幼儿园游戏的组织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