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食育 | 养育 | 微课 | 好物
这位妈妈给这段视频取的标题是“用魔法打败魔法”,评论区也有为这位妈妈的“体验教育”点赞的,也有质疑的声音。
最近好像这种“体验式教育”经常被提起,
前段时间黑龙江一位宝妈分享一段视频,3岁女儿在0度低温的天气,执意要穿艾莎公主裙出门,妈妈放行并送女儿下楼。
湖北武汉一8岁半读三年级的小男孩,因沉迷于游戏和老师商讨后,主动要求“休学”打游戏。父母将计就计为其制定了严格的打游戏计划,每天要玩够16个小时的游戏,3餐定时吃过时则不候,并且每日要制定kpi,中午晚上要对自己的游戏战绩进行复盘总结。
这些“反向育儿”、“用魔法打败魔法”的故事一再受到关注,一方面确实是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非常头疼,另一方面也不排除一些家长或者媒体,希望借此机会获取关注和流量。
比如黑龙江的宝妈分享的视频,评论区一片称赞叫好声,但是这段河南的孩子半夜不睡觉,妈妈带孩子出门体验的视频就是批评多过赞扬。
为什么,这不都是“反向育儿”,“体验式教育”吗?
如果从视频的角度来说,两条新闻视频提供的信息量不同,拍摄剪辑的手法、角度不一样,呈现和传递出的信息就完全相反。黑龙江这个小姑娘执意要穿艾莎裙子下楼,视频中同样也听到妈妈问“冷不冷?”孩子摇了摇头,妈妈一样是略带情绪赌气的说了一句:“不冷?行!”。但是这条新闻的视频到此结束了,并没有展示后面孩子感觉到冷之后,妈妈的反应如何,妈妈又是如何带孩子回家的。
如果今天这个视频中的妈妈,换个角度,把自己跟孩子较劲的部分删掉,只保留前面,孩子半夜下楼了非常开心,视频的评论区是不是会态度反转呢?
这个视频有个后续的
如果管不了孩子,就放手让孩子去体验一下就能解决,那不是太简单了?
孩子不听劝非要冬天穿裙子,那就让她出门挨冻体验一下。
孩子半夜不睡觉要出门玩,那就带她出去玩感受感受。
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那就饿一天,饿两天,体验到饥饿他就能好好吃饭了。
这不是“用体验教育孩子”,这是家长在体验“如何教育孩子”,让他按我的意思做。
是家长用“我以为”的一厢情愿去教育孩子,而不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验和感受。
可能我表达的有点儿拗口,不容易理解。
比如说,黑龙江这个小朋友,冬天穿着艾莎裙子出门。孩子在视频里确实是表达出“爱莎公主住在冷的地方”,想模仿艾莎公主,认为自己穿上艾莎公主的裙子就和艾莎公主一样,看到窗外冰天雪地,就想穿着艾莎公主的裙子去雪地里。那么让孩子体验“穿着艾莎公主的裙子在雪地里”,是否有必要让孩子像穿夏装一样,只穿一条裙子,甚至穿上凉鞋去雪地里呢?
再比如孩子半夜不睡觉要出去玩,是不是就要让孩子在半夜出去不能回家,哪怕孩子已经困了,明确表示想睡觉了也不能回家呢?
这样的体验,已经不能称为体验,算是惩罚了。
家长没有提前定好规则,孩子不知道原则和规则的前提下,当家长发现孩子的选择和行为不利于自己,与自己的需求发生冲突时,家长利用智力优势“设下陷阱”引诱孩子跳进去,再高高在上一副“我早就告诉你了吧?你不听就是现在这个下场”的样子为自己让孩子听话而得意。
我不认为这是好的教育。
我们不是要批判谁,没有妈妈真的是忍心让孩子受冻,看着孩子犯困故意不让她睡觉的,但是人在情绪上头的时候真的很难理性思考,大多数人还是一时考虑不到后果,想不了那么多先冲动行事。
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家长提前预判,定好规则,坚持原则和维护自己和孩子之间的边界非常重要。
比如说,孩子半夜不睡觉,想出去玩。孩子的目的——出去玩,那么家庭中关于户外活动的约定是什么样的?即使没有详细的约定,我想也不可能是允许半夜出门吧。那么谁首先破坏了这个规则呢?是孩子。在不能出去玩的时间范围,孩子想出去玩,行不行呢?不行。要坚持这个约定,不破坏,孩子哪怕是哭闹满地打滚,都不能在半夜出去玩。
孩子的目的是出去玩,不是不睡觉。如果她的目的是不睡觉,躺在床上睁着眼也是不睡觉,在客厅里自己玩也可以不睡觉,没有必要半夜出门。
再比如说黑龙江这个小姑娘,她的目的是穿着艾莎的裙子模仿艾莎在冰天雪地里。看起来好像这个没什么原则好约定的,实际上仔细思考一下,至少大家约定俗成的规矩是冬天不穿夏装出门,在家里随便怎么穿都行。那么孩子在家怎么穿都可以,但是如果想在冬天穿夏装出门,可以说是主动破坏这个规矩了。
孩子不懂事,无意中主动打破了原则规矩,那么家长怎么办?是不是就要像这两段视频中的妈妈一样,也和孩子一起干脆“破罐破摔”呢?“你非要在半夜出门,那我就让你半夜出门去瞧瞧。”
我感觉这不是好的做法。
我们可以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不能在半夜出去玩,可以让孩子拿着冰块体会什么叫冰冷,唯独不应该和孩子一样去主动打破规则,放弃坚持原则。“你想不守规矩半夜出去玩,好啊,我陪你!”这样跟孩子赌气既解决不了矛盾,也让自己在孩子面前显得更加没有原则性。
再举个例子,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家长说饿几顿就好了。这好像看起来也没什么原则。而实际的情况是我们在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时,从来没有建议过用“饥饿疗法”让孩子饿着的。只要家长能坚持在固定的时间给孩子喝奶、吃水果,只要能坚持这个原则,孩子挑食的话,不好好吃饭又没有额外的零食,在等待下一餐的时间里会感觉到饥饿。没有必要刻意去饿孩子。
原则的问题明确了,再来看方法
要说“反向育儿”,相信家长在生活中也听说过,甚至尝试过,但为什么有时成功有的失败?
一方面是信息差,或者我们只看到别人成功了,忽略了更多失败的例子,或者像这些短视频,只提供了一个妈妈的视角,但是没有家庭中其他成员说了什么,做了什么,我们获取到的信息是不完整的,盲区去模仿,很可能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最关键的是,家长要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孩子,不能把别人的“偶然成功事件”当成自己可以复制的“必要条件”。
如果家长平时注意的话,会发现“反向育儿”、“体验式教育”成功率最高的年龄段在3岁以下,或者可以放宽至5岁,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一方面孩子在2岁左右处于一个叛逆期,要求独立,看起来是在“挑战”家长的权威的行为增加了,另一方面,孩子又没有那么独立,依旧是非常依赖父母,家长不需要采用过多的教育手段,也许吼几句,吵几句就能让孩子放弃自己的“反抗”,乖乖听话。
这种“反向育儿”、“体验式教育”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家长还是要以耐心和尊重孩子为基础,这种“破罐破摔”的“反向育儿”是家长已经无法应对孩子,无奈之下的极端选择。
同时也不能忽略在使用这些“体验式教育”的方法时,孩子的精神状态以及情绪的疏导,家长不能让孩子体验完了,发现自己让爸爸妈妈生气了,害怕了,就结束了。或者一方面希望让孩子体验到后果,知道要遵守约定,另一方面自己在生活中却又不断主动去打破原则。
比如说我们工作中经常给孩子挑食不好好吃饭的家长建议,给孩子提供三餐,但是吃多少,怎么吃,不限制孩子。如果孩子不想吃,就餐时间到了就把饭菜端走。这是让孩子感受饥饿,但是,我们后面一定是有限制和提醒家长,要坚持原则,零食和水果、奶要尽量定时定量给,不要看孩子没好好吃饭,害怕孩子饿坏,又马上给孩子吃零食或者水果。
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因为在体验到不好的后果,需要自己去承担责任的时候,孩子可能会感觉到沮丧、害怕,甚至会更加害怕是自己的原因让爸爸妈妈生气了。如果在事后家长不能正确处理孩子的这些情绪,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整件事的前因后果,就可能让孩子把所有错误的原因归结到自己身上,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总是惹爸爸妈妈生气,对自己的认知产生偏差。
我们很多时候确实不能事无巨细一一想到该怎么做,怎么提前和孩子约定好这件事怎么办。但遇到孩子不想遵守规则的时候,还是要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换个角度看问题,引导和教育孩子理解规则,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规则,另外对待孩子的需求也不能简单粗暴地以“不符合原则”为理由直接拒绝,还是要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理由,再做决定。
如果你正在为宝宝吞咽多、不咀嚼、含饭、不吃鱼虾贝类、奶量大、吃主食不吃菜,只吃菜不吃主食或者宝宝挑食、偏食、作息乱等等问题,可以选择参与我们的一对一喂养指导服务,现在还可以选择作为我们的案例免费享受服务哟!
用现在守护现在
用未来遇见未来
有温度、有态度、有深度的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宛爸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