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打造综合育儿公众号
国家高级营养师、育婴师
宛宁 领衔打造
▽▽▽
这个可以说是妈妈们咨询最多的“神器”了。
添加辅食初期,宝宝抓捏,吃完饭餐椅惨不忍睹,于是妈妈想到这款餐椅罩,够大够宽敞。
可是它存在什么问题呢?
1、让宝宝餐桌的边界感放大。妈妈眼中这仅仅是个餐椅罩套,但是宝宝的认知是餐桌就是这么宽敞,这么大,以后和家人共同就餐,每人的餐桌界限就需要重新适应重新自我界定,这个过程很可能会有冲突。
2、无法让宝宝自由地进行自我挑战。按照人的生活习惯桌椅是支撑身体,不应该限制身体。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可以放松,如果不容易理解这一点可以想象一下坐凳子,没有靠背和坐椅子,有靠背,有没有靠背对身体的放松程度是不一样的。当宝宝被这种神器包围了身体360度,会有强烈的身体挤压感,吃饭的时候容易感觉压抑,而减少就餐的乐趣。
那么宝宝吃饭就要脏乱无法改善了?
宝宝要学会吃饭,从脏乱到整洁,需要有学习的过程,宝宝要能够从吃饭中体会到自由进餐的乐趣,吃饭应该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情而不是痛苦的体验。
想要改善,除了给宝宝时间学习,慢慢等待,妈妈们也可以在餐椅下面铺一次性桌布,穿罩衣来减少清扫的工作量。
吸管碗其实在咨询过程中遇到的不多,大概是因为它第一眼看上去更像吸管杯,而不是吃饭用的碗。
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款喂辅食“神器”。让妈妈们看到了让宝宝乖乖吸食蔬菜糊、米粉糊的希望。
宝宝在第一阶段是吸吮,吸吮是哺乳动物及人类婴儿先天具有的反射之一,是新生儿无条件反射的一种。当用乳头或手指碰新生儿的口唇时,宝宝就会出现口唇及舌的吸吮蠕动。吸吮要考虑食物的流量,例如母乳的乳头和奶嘴都是流量可控的,宝宝通过大口吸或者小口吸,来控制流量。
使用吸管是必须保证足够压力才可以,吸管越粗需求吸力越大,宝宝的口腔肌肉群力量是否足够,也会影响吸管碗的使用效果。除此以外,这种吸管碗还可能引发以下问题:
1、不可控的吸力导致宝宝通过吸食进餐容易增加呛食风险
2、吸管碗把流食和半流食直接吸入口腔中,无法鉴别食物的颗粒和给唇触觉的反馈,缺少口腔肌肉群协调练习,因为吸管碗吃饭是吸吮直接吞,而不是咀嚼。咀嚼的练习需要食物的颗粒感保证,食物的颗粒过大,吸管碗是无法使用的。
3、过渡依赖吸食,对食物温度的感知下降,容易出现吸食忽略食物温度直接吞咽烫伤口腔。
4、吸管过滤掉固体食材,只吸食了液体,造成食物摄入密度过低。
怎么解决呢?不买不用,使用勺子作为就餐工具。
这种勺子可以说是现在很多妈妈的宠儿了。不仅我们的学员有使用的,日常咨询也有妈妈在用。购买的初衷也是考虑宝宝使用时舀取食物方便,入口顺畅。
但是我们从来不推荐这种勺子,为什么呢?
1、目前市场上主流勺子均是直柄,使用直柄勺子将食物送入口中,和这种异形勺子抓握,将食物送入口中,发力方式和角度都是不同的。即使宝宝使用异形勺子很熟练,毕竟他不可能一辈子都用这一把勺子,迟早都是要回归到主流普通勺子,重新用直柄勺子的时候,还要重新学习如何发力如何将食物送入口中。既然要重新学习,何必绕一个弯呢。
2、长时间选用异形的勺子可能会有空间感知的错判,毕竟吃饭是需要手脑眼的协调。所以异形手柄的勺子可以用,但是换回直柄勺子相当于重新开始学习。这个重新学习过程中就打断了孩子自我进餐的乐趣。
2、异形勺子可能会出现对食物的不适应,尤其是滑、软、烂根本无法用勺子送入口中。慢慢的这种挫败感会让孩子对某种食物排斥,很可能出现这种食物彻底不吃。
如何解决:
直柄勺子是首选,循序渐进坚持给学会使用。
(勺子选择:小小的勺子大大的学问,选不对用不好影响孩子一生)
在选择这个挤压式米粉勺的时候,宛宁老师说很难想象会有家长使用这个。我默默滴回答:我买了……
当然从使用上来说,真的不方便,硬,不容易挤压,每次的量不好控制,米粉粘稠就挤不出来,瓶体不保温挤不了几口米粉就凉了。所以,用过一次之后我就再也不用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使用这种挤压式米粉勺喂液体,比如果汁或者水,宝宝就会一直不停地吞咽吞咽,因为只要吃完一口就会流出来一口,一直吃不完的感觉。
所以,使用勺子给宝宝喂食,才是正确的。
我们在看到这个餐桌玩具的时候,第一反应是宝宝的餐桌上放这么一个玩意儿,他还会有兴趣吃饭吗?
我们猜想商家推出这个商品的时候,是考虑很多妈妈头疼宝宝吃饭时注意力不集中、哭闹、不好好吃饭,想要解决“喂饭难”的问题。宝宝有了这个餐桌玩具的时候,注意力集中在玩具上,这时妈妈就可以“趁机”多喂几口饭了。
从这个角度说,这个玩具会引发这么几个问题:
1、宝宝注意力专注在和玩具的互动上,对于吃饭的认知养成了张嘴吃,闭嘴吞的反复动作上。造成宝宝认为进餐过程中就是应该玩着吃,而不是认知吃饭是自己的事情。以后吃饭玩具没有了可能会换一个,以后会走了吃饭时可能就出现下地玩嘴喂的情况发生。
2、就餐中玩玩具增加就减少了玩食物的频次,很多妈妈担心孩子自己吃饭太慢又太乱,就会给玩具玩,找准时机一勺一勺的喂孩子,但其实这样阻碍了孩子精细动作发育。一粒米、一棵菜,让孩子自己抓起来或盛起来吃到自己嘴巴里和家长喂进去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在孩子吃饭时,通过抓握、夹取,锻炼了手指、眼睛、大脑的协调能力以及抓捏的技巧。如果玩玩具而不接触食物,只是由着家长频繁喂孩子,无形中减少了锻炼的机会,而且推迟了掌握精细动作的时间。
3、就餐中玩玩具忽略了食物对大脑的刺激,有句成语叫“望梅止渴”,意思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那么当进餐中宝宝专注在食物上而不是玩具,大脑受到食物的刺激后悔分泌大量的消化液,促进胃肠加速蠕动从而引发食欲。
每个宝宝都是天使,那么天使必然不能让头先着地,故此防摔神器开始隆重的被推出江湖,从此妈妈们又多了一个入坑的“神器”。按照正常人逻辑这东西图片看完绝对有必要。但是却忽略了宝宝的发育需求。防摔神器什么时候用?商家说是坐和爬、站立都可以用!那么问题来了!
坐:
坐的时候宝宝不可能直接坐在水泥、大理石等坚硬的地面,大部分宝宝独立坐训练妈妈会选择床、沙发、人肉坐垫(父母腿上)、地垫上进行,独坐向后仰摔几率很小。就算是在坚硬的地面坐,娃在后仰的时候身体的肌肉会瞬间本能的协调发力进行平衡。有两种可能让孩子坐着摔倒,摔到后脑,一种是被正面大力推到,另一种就是直接昏迷后向后仰摔。这两种情形,我想在学习独坐的宝宝中,父母是不会让他们发生的。
爬行:
爬行时期用防摔神器什么都不用考虑了,看一个图片就好理解!
用这个东西因为是身体背着,肩部活动是受限制的。而宝宝在爬行期爬行必须正面抬头!抬头!抬头!背着这么个“神器”宝宝想在爬行中抬头查看前方就必须停下来,爬错方向了重新校正方向要停下来抬头,宝宝是无法连续移动!如果不抬头了?那就撞撞乐!咣咣的撞吧!!电视柜,桌子腿,推车,门框,玻璃门,万物皆可撞。
站:
站立代表宝宝肌肉有力量,大脑空间感知好,肌肉协调能力好。这样的宝宝才能独立站开始为学习行走做好准备。但是站能摔么!能!这个几率是最大的可能滑倒。因为大脑在发育中从翻身到爬行完成了两次空间翻转,左—右和前—后,那么经过翻身和爬行后宝宝对空间的意识加强,尤其是爬行绝大部分向前养成的方向建立。这个时候就是出现身体的平衡异常,大脑直接判定身体选用膝盖和手臂、臀部进行缓冲,所以看到站立的时候宝宝摔倒后或坐、或跪、或蹲,很少看到宝宝摔的时候正面平摔或者是后仰平摔的出现。
解决方法
被动操每天做,发育引逗训练多做。
作为妈妈,在宝宝成长路上我也没少买各种育儿用品,有的好用有的被坑,很多时候是因为带孩子太累,喂饭太难,希望能有减轻工作量的工具。但是却由于对宝宝生长发育特点不了解,对“神器”可能产生的后果预估不足,没有意识到风险。
因此,想要不被各种育儿用品迷惑双眼,还是要不断学习。
—我们的品牌微课—
(点击下方图片参与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