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尊严来源于人格的独立。
——玛丽亚 · 蒙台梭利
孩子,今天你又装作若无其事地暗示妈妈,说市中区的房价又在飙升,如果再不行动,或许以后你和女友连一间栖息的小屋都没有。
我淡淡地看你一眼,终于没有像你希望的那样,说出“妈妈给你们买”的话来。而你,也在这样尴尬的沉默里,即刻气愤地放下碗筷,摔门出去。
25年来,这样苦掉自己,全力为你的方式,只是使你心底的自私和懒惰越发潜滋暗长,无沿无边。我终于承认,25年来对你无节制的宠爱,是一个多么大的错误。
有一次开玩笑,我说妈妈或许活不到你娶妻生子呢,你一下子便急了,说:“那怎么行,将来谁给我们洗衣做饭,谁给我们看孩子?”
亲爱的孩子,我不得不残忍地告诉你,你的上半生,与我息息相关,而你以后的道路,我将不再过问。妈妈已经将兼职的工作辞掉,我不能为了你的幸福,而将自己退休后的悠闲时光交给继续为你挣钱买房的苦痛中。也请你,从父母的身边搬走,去打工,用自己挣的钱去租房住。
反思我对你的教育,我很愧疚。
孩子,妈妈抱歉,不该这样爱你。而你,也应对那些将父母啃到疲惫的往昔感到愧疚。且让我们彼此原谅,彼此放手。
孩子1岁多的时候,刚学会走路,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什么都想去碰一碰,摸一摸,试一试。
他会使尽吃奶的力气爬到椅子上,颤巍巍地站起来,努力拿起勺子,终于艰难地把半勺饭送到嘴巴里。
这时被家长看到大呼小叫地跑过来:你怎么爬上这么高的椅子,摔下来怎么办?
以最快的速度把他从椅子上抱下来,并一把夺过勺子:弄得满地都是米饭,脏死了,天天得搞卫生……
如此这般,孩子到四岁都没有机会自己吃一顿饭。
于是到了5-6岁,家长就追着孩子喂饭。
这时候还一边喂一边骂,都这么大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我看你长大了是不是要饿死!
至于生活上的琐事,更是给孩子安排得妥妥当当的,从来不用孩子动手。
正如上面说到的海归硕士的母亲丁阿婆在接受采访时说:“我样样包办,他样样现成,依赖惯了,因此大卫过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
所以很多孩子到了上大学还不会洗衣服,毕业了,要父母帮忙找工作;结婚了,要父母帮忙准备婚房;生孩子了,要父母买奶粉尿片。
就这样,一个完美的啃老族便培养出来了。
似乎我们不帮孩子,孩子就无法完成,要吃很多亏,多走很多弯路。
其实是因为我们无法接受自己做不好。
我牺牲了所有的时间和娱乐,把所有的心血花在养育孩子身上,我无法容忍TA做不好——我无法容忍自己倾尽所有的努力得不到回报。
朋友的儿子五岁半了还不会自己吃饭,我跟朋友说:“这么大了可以让他自己吃饭。”
朋友丧着脸说:“他就是不吃啊!等大家吃完了,他就闹着要吃,到时我哪里找吃的给他?”
我:“那就让他饿两顿,告诉他过了吃饭时间就没有饭吃了。”
朋友:“他又哭又闹,听着烦死了!”
于是孩子的每顿饭都是在妈妈边喂饭边抱怨中吃完的。
可是这“烦死了”的背后是什么?
也许是自己不愿面对的焦虑和无助。
她宁愿自己帮孩子做,用表面的正确来掩盖自己的无力;用抱怨和唠叨来填满所有的时间,这样就可以不用面对自己的失望和恐惧了。
孩子小时候不吃饭就喂,再大一点还不会自己吃,就边喂边抱怨。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他们就是被这样养大的。现在自己是家长,也是这样养育孩子,似乎其他父母也是这样做。
于是很多父母会想:
大家都是这样做的,所以我的方法是没有问题的。
我能做的都已经做了,但孩子还是达不到他这个年龄阶段该有的独立,所以不是我不行,是孩子实在太难教了。
这样,父母就不用再去学习新的育儿知识,不用面对学习的种种困难和尴尬了。
然而这样的结果是,孩子从来没有独立完成一件事情的体验。
TA不知道独立完成一件事要经历怎样的步骤,怎样的困难,要经历怎样的内心冲突,当然也从没享受过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喜悦和骄傲。
在可以自己吃饭的年纪,有人喂;在可以分担家务的时候,有人叫不用管;在需要自己做作业的时候,有人比你还紧张恨不得帮你做……
所以他们长大后,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该给我买房子,该帮我养孩子。
因为那些都不是我的事——连吃饭都不是我的事,还有什么是我的事?
对于两三岁,他们的精细动作在慢慢发展,如果有一天,他们推开父母说:这是我的事,我自己来。
说明他们想要独立了。
这个时候,如果家长鼓励他们,并给予一些技巧上的帮助,让他们顺利完成当下的事情,即使是在我们看来微不足道的穿衣服系鞋带。
孩子就会有满足感和愉悦感,并把这些满足感和愉悦感内化成自己的一部分。
当他们慢慢长大遇到困难的时候,内在的满足感会成为一种能量,推动他们想办法去克服困难。
相反,如果小时候从来没有机会独立完成一件事的孩子,内心会充满挫败。
这种挫败感也会内化为孩子自身的一部分,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小时候父母的抱怨声和责骂声就会幻化成一个声音对他说:这是危险的,你做不了。
于是,他会找各种理由放弃努力转而向父母求助。
尽管父母依然骂他,训斥他,但那是他熟悉的,与其去承担未知的恐惧和不安,不如选择熟悉的责骂和嫌弃。
蒙台梭利说:
“自诞生之日起,儿童就在逐步摆脱对他人的依靠,最后要求自己在精神上也达到独立。”
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探索来获取经验,而不是依靠别人,也就是说孩子的独立性是与生俱来的。
只要提供适当的环境,它便会蓬勃生长,但我们很多家长,在孩子刚要表现出独立的时候,就惊慌失措地把它压住。
就好像一棵小树,树苗要撑撑往上长,家长嫌它碍手碍脚,把它掐掉,没多久又长出来了,再掐掉……
如此反复多次,忽然有一天发现树苗不长了,赶紧浇水施肥搬出去晒太阳,但不管怎么折腾,树苗再也长不出来了。
如果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有足够的机会去思考: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怎样做,以及有足够的自由选择做或不做。
他的心智才有可能发展成熟。
也只有在做或不做,要或不要之间主动做出选择,才能充分体验由自己选择带来的痛苦与绝望,愉悦与满足。
也只有体验了这些,才能稳稳地生长出自尊和独立。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资料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