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幼教金刊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1923 年,中国幼教之父、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留美归国后,在自家客厅里创办了私立鼓楼幼稚园,开启了中国幼儿教育本土化实践的开端。


陈鹤琴在其创办的鼓楼幼稚园里开启的早期课程实验,特别是以“整个教学法”为核心的中心制单元教学实验,对近百年中国幼儿教育发展及课程改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至今仍具有先进性及指导意义。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何凯黎 

鼓楼幼儿园副园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首批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幼儿园高级教师


01

“整个教学法”的诞生与实施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鼓楼幼稚园早期课程实验与“整个教学法”

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阶段,当时幼稚园的课程“全盘西化”。因此陈鹤琴认为,要使幼稚园教育中国化、科学化, 首先要从课程改革入手。


1925 年秋,陈鹤琴与张宗麟等人在鼓楼幼稚园里开启了第一次课程实验,第一次课程实验经历了“自由散漫期”“论理组织期”和“设计组织期”。[1]


三个时期可以从课程计划的拟定和实施做简单区分。“自由散漫期”的课程跟随儿童当时自发的活动,强调课程是儿童自己的,但课程并没有“最合乎理想”,反而出现了问题,“教师穷于应付;儿童在平面打转;不好动的儿童就呆坐了;儿童渐渐有倔强的神气;儿童注意难以集中”。[2]


针对“第一期的大困难是缺少组织”, [3]“论理组织期”则是教师预先制订好课程计划,完全按照计划实施,但“强制了儿童的兴趣;蔑视儿童的个性;教材常常会不适用的;临时发生的事情很难插入”, [4]儿童兴趣被抑制,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


“设计组织期”则针对前两次实验的问题,加以调整:教师可以预先拟定课程计划,预定单元要符合当时儿童需要或社会、自然的现象,计划可以依据儿童兴趣临时变更,时间完全不受限制。这种中心制课程设计正符合陈鹤琴提出的 “要有目标,又要合于生活”。[5] 


正是在鼓楼幼稚园课程实验的基础上,陈鹤琴于1928年5 月正式提出了“整个教学法”,他指出“把儿童所应当学的东西整个地、有系统地去教儿童。这种教学法是把各科功课打成一片,所学的功课是无规定时间学的;所用的教材是以故事或社会或自然为中心的,或是以作为出发点的;但是所用的故事或关于社会自然的材料,总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心理为根据的”。[6] 


在 1929 年公布,1936 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以鼓楼幼稚 园课程实验为蓝本的,陈鹤琴主持,张宗麟、甘梦丹等人共同参与编写的全国《幼稚园课程标准》中,中心制的课程设计与“整个教学法”作为“教育方法要点”出现,由此推向全国。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整个教学法”的实施与含义

“五指活动”是指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科学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和儿童语文活动,“五种活动正像一只手的五个指头,各个指头相互联结构成一个整体。五个中缺少一个就会破坏这个活动的目标。”[7]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作为陈鹤琴“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五指活动”强调培养“儿童理想的生活”,[8] 强调儿童生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可见“五指活动”实则与“整个教学法”理念形同,同时,陈鹤琴认为“用五指活动来昭示幼稚园课程的整个性和联贯性”,[9] 因此五指活动是整个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式,整个教学法是五指活动内容的组织方法



02

“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再实践之“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

1988 年,在新一轮教育改革实践的浪潮中,鼓楼幼儿园正式开启了第四次课程实验以“活教育”为文化之根。第四次课程实验保留了早期中心制单元教学的雏形,以“整个教学法”为核心进行单元设计,开启了再实践的历程,“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与单元课程的研究实践相伴相生,至今经历了三个阶段四次调整。

第一阶段(1988—1995年)

针对当时分科教学、 使用统编教材的现状,课程实验者运用“整个教学法” 从一个单元的编排实施入手,在第一次调整中解决了单元内容牵强、单元前后逻辑关系模糊的问题,逐步形成 126 个单元,初步构建了单元课程体系,形成紧密的单元“链”。


第一阶段中课程编排以预设为主,力图体现整体性、系统性、社会性三大特点,课程实施坚持以社会为中心,以“活教育”三大目标为核心,鼓励教师随时随地带孩子走进自然中、社会中,发现更多的学习线索,获得更多的单元生成可能性[10] 然而实践中,课程实验者们发现这个阶段课程过于重预先设计,忽略了 儿童新的兴趣点,无法满足儿童的即时兴趣和个体发展的需求。


第二阶段(1996—2013年)

针对出现的问题,在第二次调整中,课程实验者更注重班级依据本班儿童发展水平与需求,对原有单元进行弹性调整,鼓励教师要依据本班儿童发展水平进行二次调整,调整内容不少于三分之一,以满足儿童实际发展需要。同时原有单元内容最多使用70%,另外至少30%需要依据本班儿童兴趣、社会事件、时令季节等自行拟定,充分运用“整个教学法”编排活动体现班本文化与特色。


这个阶段课程编排上实现了“预设为主、生成为辅”的、预设与生成相结合的形式。课程实施中关注儿童个体需求和即时兴趣,将第一阶段的集体教学形式转变为小组教学、区域活动, 通过发展目标的分层制订,差异化材料的提供,环境动态化的调整,落实“分层指导”满足儿童发展需要,逐步实现儿童的主动性学习。第二阶段实验中单元课程构成了完整的体系,形成舒展的单元“网”。整个教学法已成为由教师、儿童、教材、环境四个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活教育”系统。[11]


第三阶段(2014年起)

2014 年起,第四次课程实验进入了第三阶段。“整个教学法”的运用更加关注儿童发展进程中的需求[12] 课程编排倡导“生成为主,预设为辅相较于前两个阶段,单元更强调弥漫生成,蕴含在其中的“五指活动”如云中的小水滴,任意地融入任何想融入的水珠中,将最合适、最有意义的内容带进儿童的心灵。[13] 


这个阶段中,课程实施不仅关注社会与生活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强调“一日生活皆课程”,同时也更加关注儿童学习式的转变,强调“游戏是儿童的工作,游戏是儿童的生命”,提出“每天游戏三小时”,借助每个班富有特色的区域创设、户外环境的改造、户外游戏的开展,不断推动儿童深度学习的发生。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再实践之“单元课程班本化的变革”

 2016 年起,第四次调整开始了,“整个教学法”的运用更聚 焦到每个儿童发展上。老师们更加关注班级儿童的即时兴趣和个体需要,单元编排跟随本班儿童的变化而变化, 课程实施的弹性、伸缩性、拓展性更加鲜明,单元编排由此转变为“生成为主,预设为辅”,活动组织形式也更加灵活多变,由小组教学转变为多样化的小团体活动让儿童的天性在自主选择、自由创造中得以充分发挥, 单元课程班本化的变革在悄悄地实现着。

1. 以“精密观察”聚焦儿童兴趣

第四次调整中,鼓楼幼儿园的老师们立足儿童的一日生活发现教育契机,“从儿童自由活动中,发现设计的题材”,[14] 将“精密观察 作为支持儿童、生成课程的密钥,基于“精密观察”去关注儿童的兴趣、探究行为、学习方式、同伴关系,以及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整个教学法”的运用依随儿童而动。


“蒲公英的秘密”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例如,小二班的“蒲公英的秘密”,老师根据午餐后 散步活动时孩子发现的“小花”,通过连续八周的观察分析、跟随儿童的兴趣和问题“这是什么花”“蒲公英为什么睡觉了”“蒲公英去哪儿了”等内容编排生成活动,引导儿童在观察、调查、写生、阅读、讲述、仿编等活动中去认识发现蒲公英的特征,了解植物生长变化的奥秘,诗歌仿编“蒲公英去远行”将活动推向了高潮, 让儿童不仅将对蒲公英的情感赋予在仿编中,更激发了儿童持续探究、亲近自然的愿望。


2. 以赋权儿童实现自主选择

陈鹤琴曾指出“最危险的,就是儿童没有思想的机会”,[15] 因此,在第四次调整中,这类活动内容的来源、活动形式和组织,都不再是老师发起或主导,而是交给儿童讨论、商议、计划,甚至策划,在这样的变化中,相同内容的预设由于儿童的想法和思考,“五指活动”内容更加生动灵活,“整个教学法”的编排更具有弹性和伸缩性,课程活动的班本化更加鲜明。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例如,“六一”遇上“端午节”,两个节日在一起 可以怎么过?幼儿园要过98 岁生日了,可以怎样庆祝?运动会、游戏节可以玩什么、怎么玩?……老师们利用一次次晨谈或专门的谈话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积极性, 鼓励他们畅所欲言,收集记录整理他们的想法,引导他们运用调查、投票、组队等方式决定活动内容、活动形式,真正实现“赋权儿童”,做到“凡是儿童能够想的, 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能够做的,让他自己做”,[16]“儿童在前,教师在后”[17] 伴随着活动的全过程,老师、家长成为儿童重要的支持者,为实现儿童的真实想法提供材料收集、环境创设、资源提供、活动组织等方面最大化、适宜适度的支持,满足儿童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的需求。


3. 以小团体活动满足儿童个体需求

在实现赋权儿童的过程中,老师们发现儿童针对某 一个问题提出解决方法时,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往往并不一致,那么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个体发展需求呢?关于这个问题,陈鹤琴认为“幼稚生的年龄是不齐的,智力 又各人不同,兴趣又不能一致,所以幼稚园不能够把他 们归在一起,叫他们做一种同样的工作”,因而他提出 “我们主张幼稚园多采用小团体的教学法”。[18] 第四次调整中,老师们尤其关注儿童有充分自主的选择权和 “做事”的权利,因此多采取小团体活动来满足儿童个体不同的探究需求。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例如,中一班的“美美出逃记”,孩子们在入园时发现兔笼里的兔子美美不见了,他们的焦急以及寻兔的愿望,激发着老师和儿童一起开展活动。老师引导儿童围绕兔子美美出逃地点进行观察、分析、猜测、探讨,鼓励他们依据自己推断的三个地点找回美美,由此儿童根据自己的愿望自由组成了3个小团体去寻找美美。成功找回美美的经历,为儿童后续饲养美美积累了经验,如美美喜欢出逃,可以让美美每天“出来”溜达一下;美美喜欢吃麦草,可以为美美种植麦草、做草饼;美美喜 欢干净的环境,需要每天为它打扫兔笼……从“寻找美 美”到“怎样让美美更开心”,老师们围绕这个核心把儿童感兴趣的内容打成一片、自然生成、相互联结,“五指,是活的,可以伸缩,互相联系……课程是整个的, 连贯的”,[19] 儿童经验的呈现使得活动不断延展,小团体活动也更加丰富起来。从照顾小兔到和小兔一起生 活,“五指活动”的内容渗透到儿童生活的每一天。


4. 以弥漫延展实现深度学习

在第三阶段的课程实验中,鼓楼幼儿园的老师们不仅重视儿童的主动性学习,也更注重儿童深度学习的发生,这是因为深度学习更关注情境中学习者的学习过程, 强调学习者将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建立联系的过程, 同时,深度学习具有“理解与批判”“联系与建构”“迁 移与应用”的特征,[20] 这与陈鹤琴的“‘做’,这个原则, 是教学的基本原则,一切的学习,不论是肌肉的,不论是感觉的,不论是神经的,都要靠‘做’的”[21]不谋而合。因而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儿童的深度学习是第四次调整中的重要实践方向。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以大一班的“古法造纸”为例,活动缘于幼儿园要参加“世界是纸做的——江苏万名儿童创意美术双年展”,老师们提供了不同的纸让儿童去玩、去探究,试图去发现具有创意的创作题材。直到孩子们利用造纸机造纸浆修补娃娃家的纸浆面包,围绕“多余的纸浆可以做什么”这个问题进行探讨时,才为整个活动打开了思路。老师们跟随儿童从情境和问题出发,既重视对儿童兴趣和经验进行积极的、有教育价值的诱发,也充分做到“注意环境,利用环境”[22] 来编排活动,和儿童一起交流探讨不断产生的新问题:纸从哪里来?哪些材料可以造纸?怎样造更薄的纸?怎样造彩色的纸?怎样造花草纸?……“整个教学法”的编排由此不断弥漫延展,无论是小团体活动,还是游戏活动,儿童在真实的情境中探究着、发现着古法造纸的奥秘,感受着造纸过程中色彩、图案、厚薄、质地带来的不同体验和惊喜。对于造出的纸如何利用的问题,儿童有自己的想法:不同颜色的彩色纸可以用来布展,花草纸可以做书、书签、灯笼……正是在一次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度学习在不断发生着,新的问题又在产生着。



03

“整个教学法”再实践的启示


鼓楼幼儿园对“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是对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传承、发展与创新,“整个教学法”再实践的四次调整是单元课程向着理想的课程模式不断创新。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重视儿童生活,发现个体成长

回顾“整个教学法”再实践四次调整的过程,从中可以发现陈鹤琴“幼童本位”的理念贯穿其中,“五指活动”与“整个教学法”的运用既关注陈鹤琴提出的“从儿童生活出发完成儿童整个的生活”,强调课程编制围绕儿童需求与经验有机整合、相互联结,也重视儿童个体成长和发展的需求。“儿童在前”,教师在一日生活中做到赋权儿童,给予儿童充足的话语权、自主权和选择权,满足儿童“做”事、“自动研究”[23] 的权利;“教师在后”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退后,而是具有教育智慧的退后,是在了解儿童真实想法、心理需求的基础上予以适当适度的支持,以满足儿童个体发展的需求,实现“自主精神,探究品质”。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关注活动过程,实现师幼共生

“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强调以“做”为中心,从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到单元课程的班本化变革,从关注儿童的深度学习到实现儿童的深度学习,四次调整使得单元课程向着理想的样态迈进。陈鹤琴“活教育”的方法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倡导的是师幼、幼幼的共做、共学、共研究,鼓楼幼儿园的老师们正是在实践中更多关注儿童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去实现着师幼的共生共长、情感的互通共鸣,从而去引导儿童构建他们自己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系统,力图实现儿童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内在统一和谐。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聚焦课程资源,丰富课程内涵

“整个教学法”再实践的过程中,鼓楼幼儿园的老师们始终牢记“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既重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在育人的过程中根植文化自信,让儿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博大精深,激发儿童的内在自豪感,同时也注重挖掘自然教育资源,让儿童在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过程中,理解大自然中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懂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在运用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老师们还注重融入STEM、创客等新理念,不断丰富课程内涵,使课程具有前瞻性。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理解生成预设,灵活编制课程

“整个教学法”再实践的核心是儿童,儿童的生活、儿童的世界才是儿童的课程。纵观“整个教学法”再实践的过程,从第四次调整的实践案例中可以看到,无论是源于社会中心的预设活动,还是源于儿童生活突发事件即时生成的活动,“五指活动”跟随儿童的计划、工作、回顾,在预设和生成中循环往复地不断变化、相互渗透、有机联系、连贯生成,儿童在“做”的过程中持续生长获得经验。“整个教学法”由于赋权儿童和儿童需求的变化具有了更强的弹性和伸缩性,预设和生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融合、相统一。这也是整个教学法第四次调整的特点。


“整个教学法”再实践的第四次调整正在进行中, 鼓楼幼儿园老师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在不断深化着“整个教学法”的内涵,对“整个教学法”的认识、理解也越来越深刻,运用也更加的灵活。“整个教学法”2013 年被正式引入《教育学名词》中,它的理念、先进性与生命力为越来越多的幼教同行所关注,在倡导“回归陈鹤琴,学习‘活教育’”的当下,“整个教学法”对未来幼儿园课程建构与变革、对推动新时代幼儿教育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1][2][3][4][5][6][7][14][15][16][17][18][21][22]陈鹤琴.创建中国化科学化的现代幼儿教育[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2.

[8] 王伦信.教育家陈鹤琴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248.

[9][19][23] 陈秀云 ,陈一飞编.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8:427.

[10][11] 崔利玲.小园子里的大人物 陈鹤琴 [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12][13][17] 崔利玲.单元课程的实践建构 [M].南京: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

[20] 李向群.幼儿深度学习的内涵特征及实现路径[J].济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05):89-92.


本文系《幼教金刊》2022年第3期 “践行中的‘活教育’思想 ——纪念陈鹤琴先生诞辰130周年”主题策划专题文章,下期将继续推出。


作者:何凯黎

微主编:向龙香 游显云

审核:郭亮

本文封面提供: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21张图片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幼师课件网第22张图片


01

陈庆:一鸣的绘画世界

02

周念丽:幼儿教师践行“活教育”理论的关键点

03

专访柯小卫:“活教育”的未来适宜性

04

2022年4期关注主题与刊用目录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市鼓楼幼儿园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何凯黎:陈鹤琴“整个教学法”的再实践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