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认为,打骂孩子是为了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是教育孩子成才的手段,只要出发点是好的,骂几句、打几下也无可厚非。然而,社会上一些触目惊心的虐童事件一再提示我们,打骂教育不可取,教育孩子要注意方式方法。
传统教养观念的影响。在传统观念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上对下、尊对卑,缺少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相处的概念。不可否认,传统的教养观念对我们当下的很多家长仍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人们常挂在嘴上的“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话语,实际上就折射出了部分家长的教子观。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父母会认为家长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
自我情绪管理不佳。如果家长的心智不够成熟,那么对孩子而言就是很沉重的压力与包袱。当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有些家长就容易把怨气发泄到孩子身上;当家长对自己生活或工作的期望无法满足时,就更希望孩子可以完全按照他的指示行事,一旦孩子的表现不能令家长满意,那么这类家长多半会打骂相向。
寻求快速方便的方法。有些家长懒得思考其他的方法来管教孩子,认为打骂教育最方便,见效也最快。因此,每当孩子犯错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就是打骂孩子。
父母时常打骂孩子、不考虑孩子的需要与特点,不允许孩子有差错或异议,往往导致孩子感受不到亲子之情和父母之爱,使其处于不安和焦虑之中,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冷漠、孤僻、仇视、攻击、自卑等心理问题,并且这些心灵创伤,往往会成为日后不良行为甚至犯罪的根源。
从表面上看,打骂可以使孩子暂时克服自己的欲望或纠正不正确的行为,但往往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并且很可能使孩子养成说谎的毛病,变得阳奉阴违,当面一套、背后一套。不仅如此,打骂教育还会有损孩子的人格、扼杀孩子的个性,容易使其丧失自尊心,变得逆来顺受、畏首畏尾。
激烈地打骂,是父母对孩子行为后果的一种不良处理方式,是家长缺乏修养的表现。父母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了使其克服缺点、纠正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明确努力的方向。但是,打骂本身并不能指明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应该的,与之相伴的常常是孩子的消极情绪,也极易让孩子形成犯错就应被打骂的认识。这很可能导致其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下一代,将来会成为权威型、暴力型的父母。
多多了解孩子。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出现不听话的情形,家长也能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
耐心倾听孩子。急火攻心的父母,在面对不听管教的孩子时,通常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打骂。而此时最恰当的做法应是,父母先冷静下来,并尝试倾听孩子的内心,问问孩子这么做的原因。当父母的心思放在了解孩子的想法上,并尝试想办法帮孩子解决问题时,也许就会发现孩子的行为其实是情有可原的,并且也能释放掉很多的负面情绪。
修正对孩子的期望。有些父母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到孩子的年龄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对孩子放下身段。有些父母总喜欢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习惯用以上对下的态度来对待孩子。对此教育专家建议,父母要对孩子真正放下身段,从内心尊重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气跟孩子说话,将孩子当作成人一样给予尊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不”,而是要给孩子选择题,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盛怒时不管教孩子。在极度愤怒的状况下,父母肯定无法以理性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所以,当自己无论如何也平静不下来的时候,父母要学着暂时离开现场,或是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等自己平静下来以后,再和孩子好好谈心。
来源:江苏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