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晚睡前我们娘俩闲聊,内容如下:
儿子:“妈妈,我有段时间以为蚊香是蚊子散发出来的清香。就只看字面意思。”
我:“啊?什么时候?真有意思,你好可爱。”
儿子:“大概是幼儿园大班到小学一二年级吧…不过我不觉得有意思。”
我:“是吗?你是觉得自己理解的太晚吗?可我觉得这才是孩子正常的样子。多可爱啊!”
儿子:“我没想到这么美的名字,居然是杀蚊工具。”
各位家长是不是和我一样经常被孩子的“童言童语”逗笑呢?
比如孩子四岁的时候,我们还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陪儿子看绘本的时候,他问我:“妈妈,这两个熊头为什么是白色的?”
我:“品种不一样。就像人也分:白种人、黄种人和黑种人。”
儿子:“什么叫黑种人?”
我:“比如赤道附近的人,他们的皮肤就很黑,属于黑种人。”
儿子(疑惑): “那能不能看见?”
这些有趣的对话,都来自孩子对词汇理解的错误。这种错误,和孩子在学习中犯错,本质上没有区别。
那为什么我们觉得孩子犯这些错误的时候就很可爱,在学习上犯错就很可恶呢?
孩子还是那个孩子,而家长却不是原来的家长了。
随着孩子的成长,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但这其实非常正常,因为孩子自己对自己的要求也在水涨船高。
由此可见,“家长对孩子的要求合理提高”并非导致如今亲子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
当然,也存在少部分家长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的问题,这肯定是不科学的。
但是大部分家长会觉得:“我也没要求过高啊!哪怕及格都不行吗?”
家长这种感觉,在我们这些老师身上,感受更深刻。毕竟我们对很多学困生的要求,连及格都不用,卑微到只要他们考过低分线(即满分的30%)就行。
其实按理说,学困生的上升空间比普通学生大的多,可是真实情况是学困生提分特别难。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由于长期缺乏心理上的自主性,俗称“习得性无助”。毕竟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取决于老师教了多少,而在于孩子学会了多少。
那么这些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觉得大部分的问题都集中在“学习先后顺序颠倒”。
一、成绩的真正意义是“孩子凭自身能力解决问题”,而不是用试卷证明孩子努力与否。
二、人是在错误中学习,而不是学习如何不犯错误。
总结:过度追求完美,不允许孩子犯错,甚至用错误惩罚孩子而不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的人,才是真正的错误根源。
感谢大家认真看完本文。如果您觉得本文不错,希望能够动动小手帮忙转发一下,谢谢!
由于公众号的改版,为了能让大家及时看到我的文章,建议大家按照下面的步骤,将我的公众号设为星标,以免错过您所需要的内容,谢谢!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家校合作育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