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随幼儿,巧思材料,别具“衣”格
——小班幼儿“衣”自我服务的故事
浦东新区园西幼儿园 沈聪颖
小班时,午睡室里常发生着一些小状况:有些孩子毛衣找不到了,有些孩子马甲漏穿了,有些孩子衣服里外顺序穿反了……
孩子们到底发生了什么?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们频繁得出现“漏穿”“穿错”的情况呢?带着疑问,我“走近”了午睡室、“走进”了孩子们,准备一探究竟。
午睡时的烦恼
午睡时间到了,孩子们来到午睡室,不紧不慢得将自己的衣裤脱下后折叠、摆放,一切看上去是那样的井然有序,但还是免不了发生各种各样的小状况:
孩子们穿的衣服较多,摞在床尾的衣服宛如一座小山。香香翻个身,只听见“嗖”得一声,叠在床尾的衣服被香香踹下了床。“老师,我的衣服掉了!”香香发现衣服掉了,着急得说道。我立即上前,帮孩子把掉落的衣服捡起,重新放回孩子床上。
刚起床不久,就听到念恩焦急得跺着脚,崩溃得大哭。一问原因,才知道是毛衣找不到了。我一边安慰着念恩,一边帮助孩子在床上翻找,但并未发现毛衣的踪迹。周围的孩子听到后,也开始帮助念恩一起找。“在床下面!”周周趴在地上,发现了掉落在床底下的毛衣。原来,放在床尾的毛衣,在孩子午睡的过程中,一不小心从床的缝隙中掉落进了床底,难怪念恩找不到了。念恩看到自己的毛衣找到了,立马停止了哭泣,重新坐回自己的床边,拿起毛衣开始穿,不一会就穿好了。
孩子们排好队准备回教室,这时保育员老师在辰辰的被窝里发现了一件漏穿的马甲。确认了马甲是自己的,辰辰从老师手上接过马甲后,随即穿在身上。“辰辰,你怎么把马甲忘在床上了呀?”听到老师的询问,辰辰不好意思得回答:“我看到床上没有衣服了,以为都穿好了。”
其实,从幼儿起床前后的表现来看,孩子们经过了一学期生活能力的锻炼,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脱鞋袜、折叠衣服,并将衣服摆放整齐。而幼儿频繁得出现“漏穿”“找不到衣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午睡室空间狭小,并未创设一块方便幼儿整理收纳衣裤的设施,在收纳材料的提供上存在不足。
考虑到午睡室的空间较小,我们设想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抽屉式的收纳筐,置于床底。午睡前,幼儿可以将脱下的衣裤折叠整齐后放入收纳筐,并推进床下,既不影响走道的空间,也很好得解决了衣物无处收纳、找不到、掉落的现况。
小床下的塑料篮
塑料收纳筐的投入使用,让孩子们一下子对收纳衣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进入午睡室,孩子们便快速得来到自己的床边,开始脱衣裤,都争着抢着想试一试那个属于自己的收纳筐。可是,新的问题在孩子们的一次次体验中,渐渐显现出来……
“老师,小军钻到床底下去了!”看到小军整个身体都钻进了床底,不明原因的小宇紧张得叫了起来。小军听到有小朋友“告状”,立马从床底下钻了出来,连忙解释道:“我没有钻!我就是想把我的收纳筐放进去一点,藏藏好!”
孩子们三三俩俩得坐在地上,认真得折叠着自己脱下来的衣裤。“宝贝,把衣服放在床上叠吧,坐在地上容易着凉哦!”我提醒着孩子们,并引导他们把衣服放在床上折叠。戴戴听闻后,不紧不慢得说:“在地上叠衣服,方便!”。
起床时分,一个“熟悉”的呼喊声响彻午睡室:“老师,杨杨也钻到床下面去了!”大家闻声看去,只见杨杨跪在地上,艰难得从床底下把自己的收纳筐拉了出来。杨杨一边用手拽着收纳篮,一边淡定得解释道:“我的篮子推得太里面了,只能爬进去拿了。”
我发现,有了收纳筐后,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收纳意识,衣裤漏穿、掉落的情况有了较好得改善。
可是由于床底进深较长,收纳筐容易被幼儿过度推进床底。如此在起床前后,孩子们便出现趴在地上拽收纳筐的情况,既危险也不便。且收纳筐摆放的位置是在地上,所以孩子们很自然在穿脱衣时会席地而坐,这对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背道而驰”,收纳筐摆放的位置需要进一步思考和调整。
我设想着将收纳筐固定在床沿上,对幼儿来说触手可及。幼儿午睡前后,可以坐在被窝里,自主穿脱、摆放,取拿方便。同时,考虑到塑料材质的收纳筐质地较硬,于是可以折叠、便于清洗的帆布收纳筐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尺寸的缩小,材料质地的柔软,很好得提升了收纳筐的安全系数和使用性。
巧利用的收纳篮
衣物收纳筐材质和位置的调整,不仅满足了孩子们衣物收纳的需求,也避免了孩子们发生磕碰的安全隐患,解决了材料占道的问题。孩子们收纳衣裤更为顺利和方便了。但新的情况又悄然得产生了:
“你怎么把衣服乱丢呀!”晓棠在下铺,看到上面的源源不停地把衣服丢下来。“我在找我的毛衣呀!”原来,他的蓝色毛衣放在收纳筐的最底下,为了拿到这件毛衣,源源便把其他的衣裤都拿了出来。
瞧!羽竹也在努力得穿着毛衣,可这件毛衣感觉特别紧,怎么都套不上。“老师,帮帮我!”听到羽竹的求助,我立即上前,帮孩子将挤在胸口的毛衣脱了下来。看到羽竹身上已经穿好的羽绒马甲,我恍然大悟。原来,羽竹把穿在外面的羽绒马甲事先穿在了身上。羽竹低头一看,自己都忍不住笑了:“我看到篮子里有马甲,就先穿了,真搞笑。”
收纳工具的提供,激发了幼儿整理收纳衣裤的意识,自理能力也得到了很好得发展。但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对“怎么放”还缺乏一定的经验。大部分的幼儿在睡前脱衣时,没有做到脱一件、叠一件、放一件。很多孩子一口气把所有的衣裤脱完后堆在床上,随后拿到哪件叠哪件,所以起床时,容易出现先穿的衣服被收纳在最底下的情况。
考虑到幼儿冬季脱衣保暖的问题,老师引导幼儿先脱裤子,然后钻进被窝后,再脱马甲和毛衣(裤子→马甲→毛衣)。如此,起床后,孩子也能满足:毛衣→马甲→裤子的穿衣顺序,既不用上下翻动收纳筐内的衣裤,也能很好得保证孩子起床过程不着凉。
午睡环节作为生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蕴含着发展幼儿自主性的教育契机,但却容易被我们忽视。此次,我在《评价指南》的指引下,深化幼儿“习惯与自理”的培养,以午睡室里发生的状况为切入点,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现状,对幼儿进行观察及深入思考,进一步促进小班幼儿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的培养。
在整个调整的过程中,离不开最重要的三点:
(一)《指南》指引,仔细观察幼儿,有效落实策略。
(二)巧用材料,创设环境,促进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三)家园共育,携手并进,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能力。
我在《评价指南》的引领下,发现幼儿的发展能力现状,从而针对问题,选择更适宜的教育内容、方法、提供材料的支持。“衣裤收纳筐”的投入使用,不仅丰富了午睡室衣物收纳的设施,而且也很好得避免了因衣物掉落而引起的幼儿焦虑、哭泣、漏穿的情况。
材料的投入满足了幼儿在生活中习得衣物收纳经验的需求。孩子们自我服务的兴致更高了、更自信了。他们的收纳的意识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同时,我们通过视频、照片,直观地让家长了解到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容、意义以及幼儿在园时“生活与能力”的发展状况。
透过视频,家长们发现:幼儿的生活习惯和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无论是穿脱衣裤,还是折叠收纳,都能较好得完成,这恰恰和家中“依赖撒娇”的情况截然相反。我们指导家长,在家中也尝试协助幼儿,一同创设一个温馨、适宜幼儿生活技能培养的入睡环境,提供一些必要的设施及材料,给予幼儿自主能力发展的机会,放手支持、耐心指导、积极鼓励,帮助幼儿提升自我服务意识及能力,真正做到“在园”和“在家”的统一。
该文得到作者的授权!
柠檬君对文章脉络的解读:
教师分析问题:其实,从幼儿起床前后的表现来看,孩子们经过了一学期生活能力的锻炼,大部分的孩子都能自己穿脱鞋袜、折叠衣服,并将衣服摆放整齐。而幼儿频繁得出现“漏穿”“找不到衣服”的情况,主要原因在于午睡室空间狭小,并未创设一块方便幼儿整理收纳衣裤的设施,在收纳材料的提供上存在不足。
教师的解决办法:提供抽屉式的收纳筐(放床底)
问题解决情况:我发现,有了收纳筐后,孩子们有了初步的收纳意识,衣裤漏穿、掉落的情况有了较好得改善。
新问题出现:可是由于床底进深较长,收纳筐容易被幼儿过度推进床底。如此在起床前后,孩子们便出现趴在地上拽收纳筐的情况,既危险也不便。
教师的解决办法:可以折叠、便于清洗的帆布收纳筐(悬挂)
问题解决情况:安全、便捷
新情况发生:脱衣服和叠放顺序与幼儿起床后的穿衣服顺序不一致,导致“很多孩子一口气把所有的衣裤脱完后堆在床上,随后拿到哪件叠哪件,所以起床时,容易出现先穿的衣服被收纳在最底下的情况。”
教师的解决办法:“脱“考虑到幼儿冬季脱衣保暖的问题,引导幼儿先脱裤子,然后钻进被窝后,再脱马甲和毛衣(裤子→马甲→毛衣)。如此,起床后,孩子也能满足:毛衣→马甲→裤子的穿衣顺序,既不用上下翻动收纳筐内的衣裤,也能很好得保证孩子起床过程不着凉。”
教师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自己在教育实践如何发现问题,如何想法设法解决教育问题的简短故事,呈现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生动活泼的解决问题过程。问题并非一个举措就能顺利解决,一个问题出现后,教师琢磨着做出小举措,解决了问题,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教师又开始省察,寻找和应用新的举措,再解决问题。“小问题”“小举措”“小波折”中蕴含着“大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