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冬天不算太冷,生活原本就是这样,冷暖自知。无论多远,即便雨天,不管多忙,我们的身边总有一群这样的老师克服一切困难主动学习着,积极参与着各种活动。每每此时,我都发自内心的敬佩与感动,忍不住为他们点赞。我不敢断言他们绝对优秀,但我敢说总有一天会彰显他们的与众不同。还是那句话,学习是自己的事情,无人替代,没有理由,关键看谁能坚持多久。
事情做不完,学习很重要,要想行得远,充电不可少。
近一段时间听课有些密集,很多活动凑巧到了一起,每次一听就是两节。不过听多了,想法也多了。倘若把每节课比作一道菜,那么最终的味道如何,学生最有发言权。要想赢得其称赞,抓住其胃口,教师的专业水平与看家本领自不待言。换言之,教师必须依据现有食材,付诸相关作料,精心烹饪,才有可能适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口味。诚然,个中的难度确实很大,但作为师者,除了努力追求,别无他法。作为听者,虽然风味各异,但仍能找到一些共性的东西,其实味道与区别差不多就在一点一滴间。粗略罗列了这样几个方面:
目标明一点。目标是方向,也是动力。这一节课你想把学生带到哪里,事先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与酝酿,务必做到心中有数,了如指掌。目标越具体,越明确,过程就越容易操作,效果也就会越好。这方面的事例实在太多。
节奏快一点。教学需要控制好节奏,何时快,哪里慢,但确实不容易把握。而一节课就45分钟,容不得半点浪费与懈怠。如果在快慢之间做出选择,我还是建议教学节奏适当快一点,毕竟有些问题不是靠慢一点就能解决的。快一点,能给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甚至能达到急中生智的效果。对此有心理学方面的实验可以佐证。
方法多一点。不同的内容用不同的方法讲授,其实际效果肯定不一样,对此无须赘述,也毋容置疑。因此,建议教学方法一定要适当多一些,绝不能单一枯燥,更不能很长时间一成不变。究竟选择怎样的方法手段,教师还需要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学生认知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现有教学条件等作出恰当选择。
容量大一点。很多知识尤其学科内的知识并非毫不相干,而是充满着这样那样的关联。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之间的联系与迁移。基于此,课堂的信息量必须适当大一些,绝不能简单局限于从课本到课本,尤其是考前复习课。当然,这对教师的教学能力与专业水平也就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
训练精一点。熟能方可生巧,融会才能贯通。适当的训练不可少。但一定要精心筛选习题,选出那些有代表性,典型性的习题,再者练就要练到位,练出实际效果,达到举一反三。而不是简单停留于数量上。其实,重复低效的训练最终只会浪费时间,甚至遭致学生的倦怠与厌烦。
素材准一点。如今网络时代,教学可利用的资源很多,那么教学中是不是资源越多越好。显然不是。毕竟教学时间有限,完全也没有那个必要。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只要能把问题说清楚,讲明白即可。此时如何选择恰当有效的资源则体现出教师的专业水准与教学智慧。殊不知,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大道至简,而不是人为繁琐。我想只要把握这样的原则来选取教学资源就会太走样。
上述几点是近日听完课之后产生的几点感受,忍不住记录下来。教学每天都在进行,看似很熟悉,其实不然。要想让教学行为真正发生,产生实效,还真的需要对每一节课精耕细作,精打细算,精心设计,否则要想烹制出一道美味可口,为学生所称道的大餐也只能是永远的奢望了。其实,提高进步并非无计可施,就在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一点一滴之间。关键看你愿不愿意改变与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