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娃娃才1-2岁,就能在ipad上指指点点自己喜爱的游戏?!其实这样的新闻已是屡见不鲜。出生在信息时代的孩子,使用高科技产品简直原生态。家长圈们也常常以此笑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聪明!”
然而当真你就输啦!
事实是:孩子目不转睛地看着屏幕进入到一个虚拟世界,一些悄然的改变已在进行中。
视力下降、缺乏运动还在其次,对电子产品依赖成瘾,使得孩子对于世界的感知造成偏差才是要害。过多建立在二维的虚拟世界之上,对于真实的三维世界的体悟极其缺乏。
与此同时,父母们随着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忙碌,精力有限的他们确实很希望孩子们能够独立玩耍。
2
那么不依赖高科技产品的独立玩耍究竟是什么样的呢?
简单来说是有人陪伴时,孩子能够玩得很high,没人陪伴自己时也依然可以自娱自乐的能力。
我想玩什么?先玩什么?玩多久?如何搭建?其中有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幼儿在独立玩耍时脑海中产生一个连一个的反问。
他们对自己的小小安排和对于玩具探索的新发现都是进步,会使得他们从中收获巨大的惊喜与快乐。并在玩耍中不知不觉学会对自己有耐心、如何选择以及不断解决问题的能力。
伴随着孩子的独立,不知不觉也简化了父母的生活。
3
轻松与正向积极的教育其实可以自然同步发生!只需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
选择一个更容易让孩子进入良好状态的时机。研究表明当孩子心情愉悦时更容易进入到自娱自乐的状态中。而心情不好或生病时更需要大人的陪伴。
因此让孩子进入到自娱状态需要一个恰当的时间。饱餐一顿、午觉过后、舒服的洗浴过后都是不错的选择。
地利
强制命令孩子们独自玩耍,孩子不一定能够顺利进入角色。如果能够创造一个吸引他们注意力的环境,则会相对容易许多。
这个环境可以是独立固定的一个区域,便于幼儿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暗示,从而养成良好的自我玩耍习惯。
其次其中有着吸引孩子的玩具。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一开始尽可能少的投放玩具,能够获得孩子对一件玩具更持久的专注力。
并且间隔一段时间替换玩具,让孩子对“玩”产生源源不断的新奇感。这样即使是原先的旧玩具,隔了一段时间之后来玩也会让孩子产生新奇感。
人合
幼小的孩子处在分离焦虑的时期,离开父母会产生强烈的焦虑情绪。让孩子更好的进入到自娱自乐的状态,需要父母“别样的”的陪伴——
存在不参与:孩子们玩耍时父母出现在他们的视线范围之内,安静的工作或看书,在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向外求助时即时给予肯定与鼓励。这样的沉默相处创造了具有安全感的氛围,也有效建立了孩子的专注力。放心的玩耍自然而然产生。
当孩子完成创作,将自己的创意或成果展现在父母面前时,家长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自主玩耍是孩子的一种探索。他们的创意就是自我表达的最高形式。把成果放在家中的醒目位置,展示一天,并告诉他:“你创作的是艺术品,值得被展出。”孩子们可是会觉得相当的满足哦。
4
诸葛亮《诫子书》里言:“非宁静无以致远”。
周国平说:“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丰富的安静。”
当有一天你发现小家伙能够在玩具堆里自言自语,有好一会儿不需要妈妈爸爸的陪伴。走进一看:小女孩们可能正在一本正经对着毛绒玩具说着“外星语言”进行娃娃家;男孩们忙着展开“星球大战”的壮观场面…不要打搅他们,更不要取笑他们,这正是孩子享受独自玩耍的开端。
进入成人社会不被情绪左右,可谓一强大技能,有助于我们从纷乱中理出头绪,更好的达成目标。而这样的能力其实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就从让孩子学会独立玩耍开始。
——End——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