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食,要不要哄和喂?
班上有个 2 岁半多的小男生,每次吃午饭时,只要是他喜欢吃的菜,就会狼吞虎咽,还会主动要求添饭。但凡遇到他不爱吃的菜,真是哄也哄不进,即使被喂到了嘴里,小男生也会拒绝咀嚼,以全部吐出来告终。
针对该幼儿挑食、哄喂没效果的情况,我们也尝试了和家长沟通,但家长也是束手无策。想请教各位老师,有什么好办法呢?
01/
因“食”利导
顺“食”而为
作者:江苏省无锡市青青树托育中心 蒋丽芬
案例中小男生的挑食行为在托育园里时常出现,除此之外,有的幼儿刚来时什么饭菜都不吃,只喝奶;有的幼儿只吃米饭,任何菜都不吃;有的幼儿只吃荤菜不吃蔬菜;有的幼儿只吃蔬菜不吃荤菜;还有的幼儿只吃根茎类蔬菜,不吃叶菜类蔬菜……面对此类情况,教师可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观察了解
一开始,教师先不用急于下结论,而是通过日常观察,了解幼儿喜欢吃哪些菜、不喜欢吃哪些菜。几日之后,便可知道其大致的饮食倾向:是对粗纤维、需要多咀嚼类的菜无感,还是不爱吃比较软糯的菜;是喜欢吃色彩鲜艳的菜还是颜色比较淡的菜;是不是对气味比较敏感,比如抗拒吃闻起来气味比较重的菜(韭菜、香菜、药芹);更喜欢清蒸还是红烧、油炸……
●分析原因
在了解情况后,教师要细致分析幼儿当前饮食偏好形成的可能原因。
1. 家庭喂养方式不当。
当需要给幼儿添加辅食,培养其吞咽能力和咀嚼能力时,有的照护者还是以牛奶、米糊、果泥、菜泥等流质和半流质食物为主,未能及时和适时添加粗纤维食物。由于食物制作得太精细,导致幼儿的咀嚼功能和吞咽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和发展,即使 2 岁多了也只愿吃流质和半流质的食物,或只吃方便咀嚼的白米饭。
2. 烹饪方式单一。
有的家庭烹饪方法比较单一,要么习惯清蒸、清炒,要么全是煎、炸、烤,味道也是比较固定,有的菜味一直非常清淡,有的总喜欢重油浓色。相对固化的家庭饮食习惯会导致幼儿不易接受新的烹饪方式和味道。
3. 成人饮食习惯影响。
有的家庭完全根据成人的口味买菜做饭,自己不爱吃的菜,家里从来不买,甚至不经意间流露出对这类菜的不喜欢。久而久之,幼儿也就本能地抗拒、不想吃。
4. 生理性反应。
有些幼儿确实对某类食物存在生理性的不良反应,比如有人闻到香菜、韭菜的味道就会恶心,甚至呕吐。还有的幼儿很不喜欢咀嚼有籽或口感软糯的食物,比如土豆、芋头、茄子等。另外,个别幼儿非常不愿吃红苋菜,因为只要看到它生理上就会很难受。
●对策措施
1. 育儿指导,调整养育方式。
改变幼儿的挑食行为,首先要指导家长改变不适宜的喂养方式。当幼儿牙齿长齐,应逐渐增加一些粗纤维食物,切菜时可以适当切得粗一点、长一点和大一点,烹饪方式尽量多样化,不要做得过分软烂,以提高幼儿的咀嚼能力和吞咽能力。
2. 家园沟通,改变家庭饮食习惯。
如果幼儿的挑食是由家庭的饮食习惯引起的,教师要及时和家长沟通,全家齐力改变自身不良的饮食习惯,从而逐步减少孩子的挑食行为。
3. 有效引导,鼓励其愿意尝试。
进餐前,教师可先以幼儿乐于接受的方式介绍一番今天的饭菜及其营养价值,激发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和进食欲望。对于幼儿不喜欢吃的菜,可先让他尝一尝味道,慢慢地要求能吃一口,再要求吃几口。等幼儿从心理上接纳了这个菜,也就自然愿意吃了。
4. 尊重理解,顺应不同。
如果幼儿吃了某些菜确实会有生理性不适,教师要顺其自然,不要勉强。
总之,改变幼儿的挑食行为,不能仅靠哄和喂,需要家庭和托育机构的共同配合和积极引导。只有激发了幼儿乐于尝试新食物、愿意进餐的欲望,才能有效改变幼儿的挑食行为。
02/
“粮”全其美
不负“食”光
作者:山东省青岛市市北区海安幼儿园 牟梦阳
0~3 岁幼儿正处于学习自主进食的阶段,他们多数喜欢吃软的、易嚼的食物,对荤菜比较偏爱,而对于偏硬、有特殊气味的食物和绿色蔬菜则很少吃或直接剩在碗里。然而,幼儿这类挑食、偏食的不良行为很有可能会影响其大脑发育和身体增长,因此需引起教师和家长的重视。对此,我有以下建议:
1. 创造舒适、愉快的用餐环境。
提供新鲜、丰富的食物,在满足幼儿营养所需的基础上,还可建议家长尝试将食物制作成各种有趣的造型,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从而激发幼儿的食欲、愉悦进餐。同时,避免在幼儿进餐时出现让其分心的因素,如开电视、看手机等。
2. 尊重幼儿的饮食喜好。
教师要引导家长尊重幼儿的饮食选择,这点不可忽略。平时准备饭菜时,除了保证营养均衡外,还得让家长考虑幼儿的口味偏好,做到灵活搭配,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新一次食谱,并加入少量新的菜品,帮助他们在心情愉悦的前提下尝试新食物。需要强调的是:不要强迫幼儿吃不喜欢的食物,这会很容易引发他们的厌食情绪。
3. 建立规律的用餐时间和用餐习惯。
要让家长帮助幼儿建立稳定的生活节奏,不要让其在两餐之间频繁进食,以保证幼儿在进餐时间有好的胃口,更愿意去尝试新鲜的食物。成人更应避免利用看电视、玩玩具等方式哄骗幼儿吃饭,这可能会使他们将吃饭视为不愉快的体验,需要外界的安抚或慰藉。也不要将食物作为奖励或惩罚的手段,以免影响幼儿对食物的理解和情感。如此,哪怕幼儿愿意进食,也会养成不好的用餐习惯和认识。
4. 让幼儿参与烹饪准备过程。
教师可建议家长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备餐,例如择菜、洗菜、搅拌食材等。亲身体验食物的制作过程,可大大提高幼儿对食物的兴趣,增强食欲。另外,可鼓励家长与幼儿一起种植蔬菜、水果,增加幼儿对食物由来的认识,并珍惜自己的种植成果。
5. 让幼儿加入用餐前后的“工作”。
餐前摆放碗筷,给家人盛饭,用完餐后擦桌子、洗碗等都可提高幼儿的自我服务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这些活动将用餐从完成“任务”变成了享用“劳动成果”,从而让幼儿产生了“我是家庭小主人”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幼儿对某些食物产生暂时的抵触情绪,这是一种正常现象。家长的耐心和理解对于帮助幼儿克服对食物的抵触情绪非常重要。要引导家长采取科学正确、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比如可尝试一种食物多次提供,但不要强迫幼儿吃特定的食物,而是慢慢影响和改变。另外,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对幼儿有很大的影响,应让家长做好榜样示范,向幼儿展现健康的饮食选择,引导幼儿能吃、爱吃、会吃,养成积极良好的饮食习惯。
03/
每次少一点,
进步多一点
作者:广东省深圳市蒙特梭利天使之家春华园 郑梓灵
新学期迎接新生时,我们发现让家长最担心的莫过于孩子的吃饭问题,比如担心孩子不会自己吃饭、挑食、吃不饱等。
面对上述情况,我们会在开学前先跟家长约谈,了解孩子的进餐习惯和食物偏好。孩子入园后,教师会主动与其聊天、“工作”,慢慢产生情感联结,让孩子对教师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为后续进餐引导做好准备。
对于在家一直喂食的孩子,刚到新环境,可能会习惯家里的模式想要依赖老师,等待喂饭。我们的老师一开始也会先喂几口,稳住孩子的情绪,然后慢慢引导其尝试自主进食。集体环境的影响力是巨大的,生活在集体中的孩子会潜移默化地被影响,看到周围同伴都是自己吃饭,也会萌生自己吃饭的想法。
吃午餐时,我们会要求幼儿遵循一个原则:每样菜都要尝试,哪怕就吃一口。幼儿可以选择量的多少,比如是想要吃一片白菜还是两片白菜。在这个过程中,幼儿会在没有心理负担的情况下迈出第一步,尝试的菜也会越来越多。
及时且积极的反馈能够带给幼儿很大的满足感,因此要毫不吝啬地夸奖幼儿的进步或做得好的地方,邀请全班幼儿向他们鼓掌以示鼓励,比如肯定某个孩子今天独立吃饭的时间变长了,让老师喂饭的次数减少了;表扬不爱吃胡萝卜的孩子今天愿意尝试了;当然也会重点夸赞那些不挑食、每天光盘的幼儿,引导同伴学习和模仿。
家园共育更有助孩子的成长。我们会针对孩子的用餐情况给家长一些建议,比如平日在家吃饭时,一次不要给孩子打太多饭菜。孩子看到满满一碗饭菜时会有很大压力,担心吃不完而丧失吃饭兴趣。
相反,我们可以一开始让孩子自己打饭,可能量会很少,但当他很快吃完,就会产生吃饭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之后可根据其平时的食量再鼓励其多盛一些。我们要保证孩子在盛饭、吃饭的过程中始终有自己选择的权利,一提起吃饭心情是快乐、轻松的。
此外,也可鼓励家长多让孩子参与饭菜准备环节,让孩子感受买菜、做饭的快乐,从而更愿意尝试自己亲手制作的饭菜。
每个孩子或长或短都会经历哄和喂的过程,教师和家长不必太心急,要坚信,经过悉心引导和帮助,他们一定能走向独立和自主。
04/
告别哄和喂,
我有小妙招
作者:北部战区海军保障部幼儿园 刘璐璐
关于解决孩子挑食的问题,分享几个实用的小窍门:
1. 让幼儿参与食谱及美食的制作。
一方面,参与食谱的制定为自己和大家选择多样化的食物,会让幼儿感觉到自己的意见被重视,这样他们尝试新食物的意愿会更强;另一方面,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幼儿参与食物的制作,例如让他们帮忙洗菜、搅拌或切割食材。通过参与这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有助于幼儿对食物产生更多兴趣和情感,拥有更多进食的掌控感。
2. 改变食物的烹饪方式和形态。
如果发现幼儿对某种食物缺乏兴趣,可考虑调整食物的烹饪方法或是改变食物的造型。比如将难嚼的食物做得再软烂、细小些,使用模具将米饭制作成可爱的造型,或者将蔬菜切成各种小动物的轮廓,让进餐变成一场有趣的体验。
3. 发挥榜样的力量。
幼儿最容易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因此不管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都应为幼儿做好正确的引导和示范。家长可带着幼儿一起多尝试各种美食,让幼儿感受享用食物的美好。
在幼儿园中,教师可在餐前和幼儿一起先聊聊美食,欣赏制作美食的图片或视频,从而激发幼儿的食欲和对食物的情感。
另外,由于我园是部队幼儿园,因此还会充分利用家长资源,通过邀请军人家长入园给幼儿讲述他们是如何进餐的,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从而激发幼儿好好吃饭、珍惜食物的信念。
扫描以上二维码??
关注我们
微信号:18610206462
《保育与教育》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