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东方娃娃原创绘本奖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g2ODE2NjY5Ng==&mid=2247506451&idx=1&sn=033bc158fc7ef8922892dd8bf4ed6587
母亲节即将到来,每到这个节日,我们总会想起自己和妈妈在一起的那些记忆,以及这些记忆碎片夹杂的快乐时光。
本期要介绍的作者是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用绘本的形式把自己和女儿的快乐时光记录了下来。她在和女儿挑西瓜、切西瓜和吃西瓜的过程中,把这些寻常小事画成了故事,这是她第一次创作绘本故事,却意外被很多读者所喜爱。
文/图 童菲菲
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入选百班千人学前推荐阅读书目
入选班班有读推荐阅读书目
故事非常日常,讲述了母女俩在炎炎夏日选西瓜、切西瓜、吃西瓜和制作西瓜冰棒的故事。特别的是,故事的叙事方式另有一条独特的亲情线,那就是在作者和女儿妮妮吃西瓜的过程中,她作为母亲,也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和爸爸同样一起吃西瓜的场景。也就是记忆深处这样一个曼妙的细节,让人懂得,原来爱就是这样默默地被传承着……
时光不语,亲情常在。读完故事之后,相信你也会被故事的真诚所打动,因为这样的童年记忆,每个人都有,只是很少会被唤起。确实,幸福并不复杂,因为幸福的回忆就在点点滴滴的生活里。只要足够用心,你一定可以捕捉到它,并为之感动。
童菲菲
85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动画专业,研究生主攻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资深插画师,绘本创作者,是擅长记录的全职妈妈,也是在热爱的事情上不断精进的创作者。
Q1:这本绘本不仅入围了首届东方娃娃原创绘本奖,还顺利出版了。我惊讶的是你第一次创作绘本,就已经找到了好故事。在创作绘本之前,你的职业是自由插画师?这种捕捉故事的能力从何而来?
童菲菲:我是在研究生阶段开始画插图的,主要为童书和儿童期刊创作为主。做了妈妈以后,我开始真正尝试创作绘本。很多人说好的故事太难找了,我却觉得生活中有太多值得去创作的故事。重要的是你有没有真真切切地走进生活中,去体验、去感受。
上大学那会儿,我就尝试过自己写故事、配插图。但那时候的创作更像是在模仿那些优秀的绘本,学习它们的叙事方式、绘画技巧等,想把自己觉得好的东西都放进一本书中,但最终做出来的作品并没有打动人的力量。我想很重要的一点是,我太注重形式和技巧,而忽略了自己的内心感受。
我从小生长在小城江阴,生活节奏总是慢悠悠的。这样的环境曾给了我能静下心来去观察和感受身边事物的能力。小的时候,我就很喜欢通过画画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后来因为学业繁重,在那些匆匆忙忙的日子里,灵感一点点消失,很多年都找不回来。直到我做了妈妈,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所有的感官再次被打开了。她会让你静静陪着她看蚂蚁搬家;她会把小菜虫养起来,等待它变成蛾子;她会走在路上搜集好看的石头和小花……我需要耐下心来,不仅是陪着她,而且是真正地去体会这些事情带给她的乐趣。在女儿的影响下,我再次获得了敏锐的感知能力,生活中的很多小事就变得有趣、有意义。
▲作者童菲菲和女儿妮妮一起切西瓜
比如《我要吃西瓜!》这个故事就来源于我和女儿的日常生活,它虽然讲述了一件平凡的小事,但它是我的真实体验,有真情实感。所以,要找到好的故事,与其埋头苦干、苦思冥想,倒不如走进生活、体验生活。不要觉得那是在耽误你的创作时间,你会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宝藏。
▲绘本《我要吃西瓜!》内页
Q2、绘本《我要吃西瓜!》这个故事从开始萌生创作的想法到真的动笔去画,是一个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你去完成创作的?
童菲菲:女儿妮妮出生后的头三年,我几乎是停下所有的创作,全心陪伴她成长。虽然停下笔来,但却收获颇多,和妮妮在一起的生活给予了我大量的素材,只可惜当时没有时间去呈现。
就在女儿三岁多适应了幼儿园生活后,一次机缘巧合下,同样热爱创作的卜佳媚老师联系我说:“菲菲,你有没有兴趣来画妈妈们的成长漫画?”我想是时候做点自己的事情了,于是答应下来,半年内画了好几则漫画,都是关于和女儿相处的那些小日子。这些漫画被发布在了卜卜点点的微信平台上,并获得了不少读者的喜爱。其中一则就是关于买西瓜、吃西瓜的故事。
▲来自2018年“卜卜点点”的西瓜故事(节选)
通过吃西瓜这件事,我把现实和回忆串联了起来,也引起了很多读者朋友们的共鸣。后来,卜老师又鼓励我说:“把这个故事做成绘本吧!”我一边很惊喜,一边又有些忧虑。当时卜老师给了我很大的鼓励,还耐心地指点我如何把这个故事做成一本绘本,并把她的经验与我分享。
创作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困难,有时觉得压力很大。可能是我太想把它做好了。有一天和好友聊起这本书,好友说:“你画这本书就是为了要出版吗?如果不出版,你会继续做吗?”好友的话让我陷入了思考。我想做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为了纪念这些年与女儿的亲子时光,以及表达我对于亲情的感悟。最大的动力其实是想把它送给自己的父母和女儿,作为纪念吧。
Q3、这本书的图画有着独有的风格,你是从一开始就知道应该用什么样的手法去创作,还是创作过程中慢慢摸索找到的?
童菲菲:我在画这个故事的漫画时,我是用彩铅来呈现画面。画图画书的正稿时,我延续了这样的创作手法。我觉得用彩铅描绘出的画面温柔细腻,很符合这个温情的故事。尤其是回忆的部分,单色的彩铅会营造出一种梦境,让人陷入美好的记忆中。
在设计人物造型时,我选择了自己所擅长的偏写实的绘画风格,还原出温馨的日常生活。日本画家林明子是我非常崇拜的绘本画家,而她就很擅长描绘平凡生活中的感动瞬间,她对故事中人物的生动刻画以及细节处的用心设计正是我在这本书中努力想去做到的。
为了找到这个故事里最让人感动的瞬间,我更加细致地去观察女儿的一举一动,感受我们之间的亲密互动。而有关父女的故事部分,除了去翻老照片,回忆儿时的画面,我也会通过观察我爱人与女儿的互动来找到灵感。所以,在做草稿的阶段,一个场景我会画好多张草图,直到挑选出最生动的那一张。我就是把这些灵感都画出来,只有清晰地呈现在画纸上,才能准确地挑出最好的那个瞬间。
▲绘本《我要吃西瓜!》内页
Q4、对你而言,文字创作的部分,难度大吗?书中的两条叙述故事的线索是如何确定的?
童菲菲:我一直是从事插图的工作,因此,在文字创作上,我没有丰富的经验。所以,在我把详细的文稿编辑为绘本中的文字时,会觉得有难度。如何用简洁的语言把故事说清楚,如何还原出母女对话中生动的语气语调,如何把图和文很好地结合起来,这都是需要反复推敲的。
在创作的一开始,我以母女为主线,讲述她们一起买西瓜、吃西瓜到做西瓜棒冰的全过程,在妈妈和女儿提起自己的童年回忆时,插入外公和妈妈儿时的那些画面。按照这样的思路,我把这本书的最初版做了出来。
后来,有编辑老师跟我建议,现实的部分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回忆的部分时而出现,小朋友在阅读时也许会感到困惑,干脆把回忆的部分也做成一个完整的故事,现实与过去两条线同时进行。
这个建议为我打开了思路,我将回忆的部分一点点丰富起来,使它也成为了一条完整的故事线,然后通过妈妈和女儿的对话,自然地把这两条线串起来,于是才有了现在的这个版本。
Q5、你既是创作者,也是经常陪伴孩子的妈妈。生活中,你的孩子倾向于阅读什么类型的绘本故事?
童菲菲:亲子共读是我和妮妮最喜欢的事情之一。从她一出生,我就会孜孜不倦地给她读绘本,虽然婴儿时期的她还没法与我有语言上的交流,但当她躺在我怀里,听我讲故事,我从她的神情中能感受到,她很享受这件事。再大一点后,她就会主动要求我给她读绘本,常常一抱就是五六本,听完还想继续听。
如今,她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小朋友了,可以自主阅读了,但我们还是保留了睡前故事的环节,她还是会常常和我耍赖,要求妈妈再多读一页。我觉得在陪伴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共读这件事特别美好,我会把我喜欢的故事与她分享,也因为她喜欢阅读,我也接触到了更多的好故事。我觉得家长们不要带着某种目的去带孩子阅读,而是和孩子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一起去体验其中的乐趣,纯粹地去享受亲子共读的时光。
妮妮喜欢各种类型的绘本故事,有想象力丰富的绘本,比如《花格子大象艾玛》系列、《巴巴爸爸》系列、《鼹鼠的故事》系列等;有温情有趣的现实题材的绘本,比如《第一次上街买东西》、《阿秋和阿狐》、《子儿吐吐》、《查理和劳拉》系列等;还有科学类的绘本,比如《是谁嗯嗯在我头上》、《这样的尾巴可以做什么》等。只要是好的故事,不管是什么类型,她都爱。
Q6、妮妮在第一次读到妈妈创作的故事的时候,是什么样的心情?会帮你提意见吗?
童菲菲:当妮妮拿到这本绘本的时候,她兴奋得翻了一遍又一遍。这本绘本对她而言是非常亲切的。因为这个故事讲述的就是我和她的真实生活,里面的人物设定也是以我和她为原型的。
与此同时,妮妮也一直有参与到我这本绘本的创作中。绘本封面上的书名《我要吃西瓜!》这几个字就是她用毛笔题写的。在绘本的图画中隐藏着她创作的两幅小画(大家可以试着找一下看看)。在我描绘人物细节时,她还担当起了我的小模特。可以说,她是陪伴着这本绘本一点点诞生出来的。她说她想要妈妈继续画自己和妈妈的故事,她自己也想画,也有在创作儿童绘本。
Q7、切换到创作者的角度,你觉得什么样的绘本故事是好的,你的判断标准是什么?
童菲菲:首先,我觉得好的故事是可以走进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的。孩子们在阅读时,可以完全沉浸在这个故事里,获得很多的感受,不论是感动落泪还是开怀大笑,这些感受都会陪伴他们的成长,丰富他们的心灵。
其次,绘本故事是通过文字与图画共同构建起来的,所以图和文都一样重要。如果绘本只注重画面的精美,却忽视了故事的文学性,也没有什么真情实感,这样的绘本更像是一本画册,而不是一个打动人心的好故事。同样的,如果故事本身很精彩,但画面没有美感,或者没有很好地传递出故事的内容和情感,也是非常可惜的。好的图画是可以让故事变得更加精彩的,它们是相互成全的关系。
▲绘本《我要吃西瓜!》内页
Q8、从东方娃娃原创绘本奖的投稿作品来看,不少创作者的绘画功底非常好,但故事的主题和文图方式欠缺儿童性。以你的经验,你理解的故事中的儿童性是什么?
童菲菲:学生时期的我也会有类似的问题。在创作时总是容易陷在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自己有童心,很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但当我做了妈妈以后,在养育女儿的过程中,女儿的很多行为和表达常常会颠覆我对儿童的认知。比如我为她精心挑选了一个玩具,她对玩具的兴趣只维持了两分钟,却对包装盒有很大的兴趣,可以一直玩下去,这个盒子对她来说一会儿是个房子,一会儿是个帽子,一会儿又成了一条船。在孩子眼里,一个简单的盒子比起已经被设计好的玩具来说,更具有创造的可能性;又比如一起去动物园,大人们都抢着要去看狮子、大象、鳄鱼这类动物,但小朋友却更愿意拿个面包喂鸭子和小鸟,对狮子老虎并没有太大的兴趣,我想这是因为他们更喜欢互动的感觉。
这些生活的真实细节会改变很多我对儿童固有的想法,也让我意识到,作为儿童绘本的创作者要与孩子们多交流,去敏锐地观察孩子,真诚地倾听他们的内心世界,这样创作出来的故事才能引起孩子们的共鸣,才具备儿童性。
对于故事中的儿童性,我的理解是要符合儿童的特征和心理需求。比如文字的表达要考虑到儿童的理解能力,要简洁明了。在图画的表现上也要考虑到孩子的天性,比如孩子擅于观察,画家就不妨在画面中隐藏有趣的细节和线索,让孩子去寻找。总而言之,只有真正地去理解孩子,才能做出适合孩子们的好书。
Q9、前不久,这本绘本被央视少儿频道直播分享过,并入选了很重要的阅读书目,可见这个故事受到了多方的关注和肯定,第一本书就备受好评,会让你对今后的创作有所规划吗?
童菲菲:对创作绘本这件事,我一直葆有热情。我的脑海里还有好多的故事灵感,它们都来源于我平时的生活,我很享受把它们在脑海里一点点构建出来的那种快乐。
未来,我也希望可以按着自己的节奏慢慢地把它们创作出来。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更加努力地去理解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为孩子们做出更多好的绘本故事。
▲来自2018年“卜卜点点”的西瓜故事(节选)
图/受访者提供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 直接点击 阅读更多 —
吃上一口冰西瓜,夏天变得刚刚好
王嫽:从未想过会创作绘本,可灵感它不断冒出来
新书分享 | 你还记得小时候幻想过什么吗?
关注我们
微信号:18610206462
《保育与教育》杂志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