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导读
无
做父母的是否都有这样的经历:你越是忙乱,情绪越是烦躁,孩子越跟着闹腾,怎么说都不听,于是,火气上头,打骂一顿,好了,孩子老实了,过后你却后悔了。
空·
我们都知道,打骂其实是人在愤怒情绪中下意识的一种行为。仔细梳理下,我们会打骂、批评孩子大概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发泄自身的情绪,孩子太调皮了,真是恨铁不成钢。
第二种,“为了孩子好”,打他骂他是希望他能改好,希望他好了伤疤还不忘了疼,同样的错误不再犯。
想来爸爸妈妈们也很委屈,都是为了孩子好,有什么错呢?
可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你会喜欢一个整天打你骂你的人,还听他的话吗?孩子现在还小,可能的反抗方式大概也就是顶嘴,那他七岁、八岁、九岁以后呢?
也许会是出乎你意料之外的叛逆,也许会是不再和你沟通,也许就会出现亲子关系的冷漠。
想想我们小时候,很多人都经历过这样的亲子场景。妈妈问:“干什么去?”你说:“出去。”妈妈再问:“出去干什么?”你说:“不干什么。”一转眼人不见了,留下了无可奈何,唠叨着“儿大不由娘”的妈妈。
所以,只有压迫和权威是不行,总有一天权威会遭遇反抗而崩塌。我们说,让孩子真正能够照你的话去做,他必须是心甘情愿的,而不是被强迫的。
我们再反过来想一想,这究竟是孩子的问题还是家长的问题呢?
要怎样做才能让孩子接受我们的教育呢?首先要知其然,亲子关系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一种孩子认可的亲子关系
我们都知道一句话“亲其师,信其道”,讲的是师道,其实同样适用于亲子关系。都说爱屋及乌,喜欢对方、认可对方才会听他的话。
是什么原因让孩子不愿意和家长沟通呢?第一个原因我们前面提到了,就是家长曾经的不当行为,让孩子关闭了心门,感情出现了裂痕。
曾经在母亲节的时候带孩子们做过一个活动,让孩子比较“好妈妈”和“坏妈妈”,一个现象引人注意:“让孩子说说妈妈哪里不好,说了一大堆,但是如果问妈妈哪里好,反而说不出来了。”
可见坏的场景在心里面会落下更深刻的印记。一个人最好的回忆来源于童年时代,在所有的美好时光中,如果突然出现一些不太和谐的场景,就会显得很突兀,反而让孩子印象深刻。
如果因为家长对孩子的打骂造成了情感的断裂,那么将情感重新联结或者说做到责任转移 ,把我们的教育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接受,那就必须努力,实现两个必备条件:第一,亲子关系正常;第二,亲子关系正常后,孩子方面完成了亲子关系的联结,能够进行亲子精神层面的沟通。
孩子是否因为诚实而受到惩罚
其实孩子和大人的思维完全不一样,最大的差别在于承担。
假如,因为你工作的失误,导致公司项目失败了,公司主管找到你,说:“因为你的失误,导致项目失败了,罚你2000块钱。”你的内心可能会对自己说:“哦,我真是太不应该了,我下次不能犯这样的错误。”
但是孩子可不一样。比如,你今天看到孩子拿了一个橡皮回家,你问,“谁的?”孩子说:“我拿了谁谁的。”结果,被你熊了一顿。那么下次,你看到孩子拿了一支铅笔,再问:“哪来的?”孩子可能会说:“捡来的。”这就是孩子的思维,当孩子被指责被批评的时候,下意识是逃避指责,逃避批评。如果用大人的思维去考量孩子,最终就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断裂,导致沟通失败。
家长可能并不真的了解孩子
也不愿意真正的关心孩子
很多时候,孩子还是非常愿意和家长沟通的,但是家长的处理方式不正确,导致孩子失去了信任,慢慢地沟通就消失了,而家长还不自知。
孩子年龄小,处理问题的能力差,很多时候都是需要成人的帮助的。比如,今天孩子回来告诉你:“妈妈,有个小朋友打我了。”你说:“肯定是你调皮了,不然人家不会打你。”下次,孩子说:“妈妈,我们班里有个小朋友学游泳了,我也想学。”你说:“别整那没用的,先把作业写完吧。”一次两次,孩子还愿意和你交流吗?
孩子和家长沟通的时候,一般都是内心渴望获取帮助的,而最初的沟通肯定是因为信任和对家长的依赖。如果这种依赖,换来的是家长的漠不关心甚至打骂,时间久了,便会导致孩子内心世界的匮乏、焦虑,甚至不能完成自我接纳,产生不了自我价值,于是大人口中的“问题孩子”便诞生了。
所以,孩子身上的每一件事,都是需要我们及时关注到的。
目标脱离实际
如果你有两万块钱的存款,我说,你要攒着买房子,你可能会嗤之以鼻,一平都买不起,还不如出去旅游。这就是目标太高,不容易实现,很容易就会放弃。
我们首先要认清楚孩子自身的条件,设立一个孩子能够完成的目标,让孩子有目的地进步,一步一个脚印,再给与适当的奖励,这样孩子才能坚持下去。
每个人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目的,而兴趣是其中的关键。我们家孩子最近喜欢上了学游泳,每天都很快乐的游啊游,但是在课程结束的时候,别的小朋友都摘漂了,她还没学会,我想着算了,无所谓,她却坚持自己也能摘漂,于是我们提心吊胆,但是她自己做到了。你瞧,这就是兴趣和目标的意义。
家长过分专制
我们说,在人与人的交往中,最大的交往暴力就是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价别人。亲子关系中同样适用。
家长过分专制,孩子心里你就是暴君,反正你说的都对,都得按你说的做,那我们有什么好说的?
孩子自己挑一件衣服,你说:“不好看,换一件”;孩子要吃面条,你说:“不行,今天吃米饭”;孩子说:“先玩一会儿再做作业”,你说:“不行,必须先做作业”……
长此以往,孩子还会和你讲什么呢?要让一个孩子更有主动性,更有责任感,一定要给孩子自由,自由是使人约束自己最好的方式,自由不是放纵,而是给人更多的选择空间,更多的做主做决定的空间,更多的去选择的空间,那么这样的孩子才能更快地成熟起来。
是否曾经欺骗过孩子
有的家长总以为孩子小,就不把孩子的话放在心上,结果,孩子也就不会把你的话放在心上。有一次过圣诞节,一位妈妈答应给孩子买一个四驱车,孩子很早就告诉班里的老师和同学,让大家都等着看他的四驱车。结果,圣诞节那天,妈妈忘了,孩子失望得不行,妈妈立刻承诺:“没事儿孩子,妈妈元旦给你买。”到了元旦,去了商场,一看,哎呀,四驱车好几百,太贵了,算了买个摩托车玩具吧。
孩子不干了,哇哇大哭,你开始劝孩子:“摩托车也好玩啊,摩托车比四驱车便宜,你还没有摩托车的玩具呢”。说了一大串的理由,孩子还是哭,结果你受不了了,劈头盖脸一顿熊。
那么下次呢,你再说什么,孩子心理就会偷偷地说:“骗子,我才不信呢。”这就叫做权威的丧失,你在孩子的心里已经没有什么信任和权威感可言了。
了解到出现亲子问题的原因,那么我们再来说说,怎样去修复破裂的亲子关系,怎样让我们断裂的亲子关系重新进行联结呢?
无条件地爱孩子
在适当的场合表达爱,并让孩子感受到爱;还要有身体上的接触,例如抚摸、抚触、拍肩膀、摸摸头等等,让孩子感到温暖和放心。
有专家把中国的家长分为四个等级:
第一个等级是肯为孩子花钱的家长;
第二个等级是肯为孩子花钱又花时间的家长;
第三个等级是肯为孩子花钱,又为孩子花时间,又为孩子学习的家长;
第四个等级是肯为孩子花钱、花时间,肯为孩子学习,又肯为孩子改变的家长。
我们不妨来看看,给自己归归类,看看自己属于哪一个等级。
无条件地接纳孩子
很多家长面对老师对孩子的表扬时觉得骄傲觉得自豪,觉得孩子怎么这么长脸呢,但是如果老师说了孩子在学校有什么不好的表现就很生气。
前段时间的网络热点“校园暴力”有一个调查,为什么这些被凌虐的孩子都不告诉家长呢?很多孩子都说,告诉了家长,不但得不到安慰,还会被家长再打骂一顿,次数多了,就说都不愿说了。这些孩子多么可怜,那么作为家长,你能接受孩子好的一面,能不能接受孩子的懦弱、胆小、暴躁等等不好的一面呢?
只有接纳孩子,接纳孩子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才会得到孩子的信任。
尊重孩子,听孩子把话说完
曾经带过一个小女孩,妈妈刚生了小妹妹,孩子生活状态发生了变化,所以情绪很不稳定。有一次,孩子拿了一个小螃蟹玩具勾住了小妹妹的小手指头,小妹妹哇哇大哭,奶奶冲进来,没等孩子解释就说:“她就是故意的,她就是不喜欢小妹妹。”妈妈比较冷静,抱着孩子安慰她,问她,“怎么回事啊?”一脸倔强的孩子哇的一声哭出来,说:“我不是故意的,我就是想和小妹妹玩,我真不是故意的。”全家都默不作声了。
一定要让孩子把话说完,我们要听一下孩子初衷是什么,让孩子感觉你真的能够理解他。就算孩子做了不好的事情,也不要冲动,上来就批评,武断的下结论,一定要听听孩子的初衷是什么。
正确使用亮点原则
所谓的亮点原则就是:鼓励孩子,表扬孩子,欣赏孩子,确认孩子。因为只有在一个健康的、良好的亲子关系环境下,孩子才能获得健全的人格,孩子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成长,他才能得到亲子关系的修复。
如果以前批评,指责,打骂,埋怨比较多,那我们从今天开始就改成鼓励、表扬、欣赏和确认,这样也会起到修复亲子关系的作用。
用“心”去对待孩子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做孩子的知心朋友,但是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呢?因为你还没有搞清楚“朋友”的含义。
先说人格。假如你的朋友告诉你:“我喜欢我们班的谁谁。”你会怎么做?你会帮他出谋划策,帮他保密,帮他打听这个谁谁的情况等等。但是如果是家长呢?可能会说:“别瞎说,这么小,懂什么?”立场就不是朋友嘛。
再说秘密,朋友之间是要相互保密的。有一天孩子告诉你一个秘密,结果你觉得挺好玩,跟这个说了,跟那个说了,有一天孩子从别人嘴里听到了,就会失去对你的信任,朋友关系自然就破裂了。
最后是责任。当孩子遇到什么问题,如果是他的朋友,可能会帮他一起准备,一起想办法,但是最后肯定还是这个孩子自己做。但是如果是父母呢?可能很容易就变成了包办代替,孩子只要享受解决问题的劳动成果就可以,时间一长,孩子就会变得以自我为中心,没有责任感,分不清哪是自己该做的。
做好人生导师战略位置
有句老话 “富不过三代”,还有句话叫“老子英雄儿子狗熊”,什么意思呢?很多的家长总是摆不清楚自己的位置,在单位当领导当惯了,把单位上的形象带回了家,回到家指使这个、点评那个,一副领导派头,用这种俯视的眼光去看孩子,孩子永远都是站在你这座高山的脚下,那么你和孩子就有了距离,因为你们的关系变了,也许是一种“类同事关系”,孩子变成了你的下属,你的员工,你的仆人,那么你一定不能听到孩子内心的声音。
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听进去了多少,良好的亲子关系的养成,需要理论与技巧的支撑,更需要感情、爱与时间的付出,真心希望我们年轻的爸爸妈妈们不要临渊羡鱼,天天羡慕别人的家庭,让我们从当下,一点点地做起来吧。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请相信,只要您付出了,总能看到成果的。
你可能还想看
○
公众号回复【育儿】查看更多育儿锦囊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大爱幼教官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