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聚会。有记者问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卡皮察:“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里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
出人意料的是,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回答道:“是在幼儿园。”
记者愣住了,又问:“您在幼儿园学到了些什么呢?”
老人如数家珍地说道:“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了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学习要多思考,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
俗话说:没有好习惯,成功不容易;有了好习惯,失败不容易。
什么是好习惯?可以把好习惯这三个字分开来理解:
好,就是优秀的,有利于自身成长、发展的,对社会、他人有利的。习,其繁体字是習,上面是羽毛,下面是小身体,表示初生的小鸟要不断地煽动翅膀,勤于练习,才能够飞翔在蓝天碧海上。惯,就是习得的惯性。
一个人如果在幼儿园时期养成了随手收拾自己东西的习惯,他就不会在大学宿舍里乱扔东西。大学生宿舍的脏乱差,究其根源就是宿舍的学生们没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可不是一朝一夕的,是幼儿时期坏习惯不断被纠正的过程。幼儿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帮助幼儿养成好习惯。
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教授说:人类的动作十之八九是习惯,而这种习惯大部分是在幼年养成的。幼年时期,应当特别注重习惯的养成……习惯养的好终身受其福,习惯养的不好则终身受其害。
幼儿的习惯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慢慢的、不断纠正、演练、磨合的过程,是由上千上万次教导而形成的。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庞大、细致入微的过程,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需要的是耐心、匠心、大爱之心。
好习惯养成是目标
1
练习搬椅子
好习惯的养成,需要老师耐心的观察,全面了解每一个孩子的特点。根据幼儿和幼儿之间在年龄、家庭教育环境、性格特点、个性品质等方面的差异,熟悉孩子们的个性和习惯,制定出符合本班幼儿发展的管理之策,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一日生活习惯。
制定目标要在孩子们现有能力的基础上,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不能太难。要让孩子们努努力就可以做得到,让孩子们有成就感,满足感。
比如:进餐流程中搬椅子这一环节:
小班时,根据小班教室的格局、特点。针对幼儿午饭后读书这一环节,A幼儿园的三位老师共同商讨出适合本班幼儿的布局,孩子们吃完饭后,有序地搬椅子压红色的线。老师一直不停地示范搬椅子的正确方法,不停地告诉孩子们小椅子要一个挨一个的摆放整齐,每天无数次的练习。在坚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后,孩子们可以很有秩序地摆放小椅子。
升入中班后,教室空间足够宽敞,孩子的活动空间大了。随着孩子各种综合能力的提升,老师们制定出以桌子为中心,搬着小椅子依次围桌子顺时针摆放的方法,来开展进餐流程。不断的重复、要求、演练。因为有小班时期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班的摆放小椅子的过程就简单、快速的多了。好习惯的养成在幼儿园期间就收到了成效。
孩子们搬椅子的时候非常有秩序,大大减少了孩子们搬椅子时相互碰撞的危险,把这个阶段的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相信孩子们成年后,在任何场合都能够做到有序、优雅、利人。
2
练习物归原处
升入中班后,孩子们的区域空间和玩具的种类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孩子们的行动能力、观察力等综合能力提升很快。但是这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区域活动后的物品摆放,不能够做到物归原处。到处乱放、交叉放置的现象让老师们非常头痛。
困难有,方法就一定有。虽然,如何培养孩子们养成区域活动后做到物归原处的习惯,这是个大难题,但是,为了孩子们在未来走出幼儿园后,还能够做到物归原处,A幼儿园的老师们撸起袖子,干!
老师们先进行活动后物归原处的示范、演练,然后和孩子们讲清楚物归原处的好处,并且和孩子们一起研讨如何做到更好的物归原处。
老师们和孩子们一起研讨、协商。因为孩子们亲自参与,他们接受起来就快得多,做起来的积极性还很高。为此,老师们还根据孩子的特点,选出了小小监督员、小小操作员等。
一次次的示范、强调,一个多月后,孩子知道了玩完的物品一定要放回原处。区域结束后,孩子都能够按照区域标准进行摆放。相信,这些好习惯一经养成,就会滋养生命中的每一时刻。
好习惯养成,我有妙招
每个新的流程、常规开始执行的时候,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阻碍,要静下心来一起研究、寻找最合适的方法,要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
制定新的班级流程时,老师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研究方法,并进行正确的示范,请孩子们一起落实、实践。流程实施的过程中,及时纠正并规范个别幼儿的行为。正面引导,示范,幼儿相互监督。班级老师,统一要求,(强调,重复)统一标准。
1
进餐
吃饭可是人生最大事件之一,有人要说,吃饭谁还不会,您还别说,如果有心可以留意一下,有些成年人吃完饭,他周围总会有些残渣剩饭洒落,并且会弄得自己身上也是。还有的人不会用筷子,吃饭时很笨拙,这就是孩提时没学会吃饭。
进餐环节中,要求孩子做到五净:嘴巴净、衣服净、碗盘净、桌面净、地面净,不讲话,正确地使用餐巾、勺子等等,还要试着学习使用筷子。
小筷子可是有大学问,需要五个手指协调配合,手拿筷子的高度、力度等。并且要给孩子们讲清楚使用筷子的好处等等。
一般的孩子在家学不会使筷子和进餐五净。因为家长一般认为孩子还小,并且怕孩子弄的到处都是,着急的家长嫌孩子慢等等,大都采取直接由家长喂的办法。所以进餐的好习惯养成就落到了幼儿园老师们的身上。
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进餐,老师们除去每餐必须强调外,还进行相关的不断练习。因为年龄原因,不可能要求孩子们一下子把这些要求都做好,而是一项一项、一点一点进步完成。
当孩子们都能够做到顺利的按要求进餐后。老师的要求又加码了,开始教育孩子们进餐礼仪。例如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对于不小心弄洒饭的孩子不嘲笑、不围观等等。
文明、礼貌、有序进餐是伴随人一生的高贵和优雅。这样美丽的人生就是从幼儿园起步的。
2
值日生
多为幼儿提供“小主人”的机会,锻炼幼儿的责任意识,老师要担当关注者、引导者的角色,观察幼儿的表现,引导幼儿做出正确的行为。
一周五天,每天每桌都有不同的幼儿担当小值日生的角色。每天小值日生自己带上值日生的牌子,加餐环节结束后帮老师收拾清洗水果盘和垃圾盘。每个孩子都很乐意担当这个责任,每次都做的非常的用心,有的孩子在把垃圾倒入垃圾筐时,不小心果皮掉在地上,小值日生都会及时提醒,清洗盘子时也知道把衣服袖子挽起来等等。相信家长看见孩子们主动收拾东西,把掉地上的垃圾放到垃圾筐中时,肯定非常高兴。
做值日生的孩子积极性非常高,孩子们都盼着自己当值日生那一天。
小轩的脚受伤了,大夫说尽量少活动,小轩来到幼儿园见到老师的第一句话是:“老师,我脚受伤啦,请你找个小朋友帮我值日吧。”听到这样的话,老师心里暖暖的,小小孩子就有这么强的责任意识,成年人都应该向孩子们学习。家长们非常支持值日生制度。
合力养成好习惯
常规养成合力造,密切配合万事兴。
孩子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联合行动,需要各方面相关人员的配合才行。
班主任要起带头作用,相关人员要抽时间坐在一起,心平气和地一起研讨、协商。老师和老师之间,老师和幼儿之间,老师和家长之间要相互支持,配合,组成合力团队。
大家通力合作,各项工作、常规有序进行。遇到问题一起坐下来协商解决。家长、老师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事论事,没有任何私人情绪在里面。
每年升班时,都会面对同一个问题:老师之间如何尽快地的磨合、了解?只有老师之间的关系融洽了,老师们才能够把常规工作做好。三位老师愉快、默契地配合,才能保障各项工作有序进行。老师是孩子们的一面镜子,只有老师配合着把工作做好了,孩子们才会学会相互配合。
示例:升入中班后,开始鼓励孩子们午睡时自己穿脱衣服。大部分的幼儿都可以完成,有个别孩子在这方面的能力欠缺,需要老师的帮助。老师及时和家长联系、交流、达成共识,让孩子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中,给孩子机会锻炼相应的自理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
家长非常支持老师的做法,在家中,家长们也按照老师的统一要求,认真对待,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孩子们都要自己学着穿脱衣服,不能总是等着别人来帮忙,慢慢的全部的孩子都学会了自己脱穿衣服。孩子们的进步真快。
最后借用叶圣陶老先生的话作为结尾: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