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题目的,先补一下“前情提要”。
微博热搜上的围观群众很欢乐,总体的调子是:
哈,有意思。
幼教工作者的反应是:
啥~胡闹,唉呀妈呀,有点后怕。
大少作为一个两岁娃的妈妈,防御、反思机制迅速启动了!
哔哔哔,逐一排查以下节点:
6日早。起床后,妈妈把娃交给了爸爸,爸爸带娃出门。妈妈与爸爸是怎么对话的?不详。有一点可能:没有交代幼儿园名字。但是,交代名字不是一种常态。试着脑补一下画面:
——老公,现在你去送宝宝到xxxx幼儿园吧?
——好啊,老婆。
(怎么感觉像植入广告呢?)
7点多一点儿,爸爸带娃进入幼儿园,注意,是通行无阻。那么无论是接送卡、还是打卡机在这里都没有发挥功能。因为视频、新闻中都没有交代这些细节,所以,不做考量。
进入教室或进入老师接孩子的区域(因为有些园所不让家长把孩子送进教室哦),爸爸把娃交给老师,就走了。注意,这是爸爸第一次与老师见面。他们之间有对话不?不详。
有一点可能:爸爸可能太匆忙,老师可能忙着准备班务,迎接小朋友入园,或者出于一种不好意思的心理(看着面生,但是人家都来幼儿园好久了吧,我哪能问你是谁啊,娃叫啥名字啊),两人之间没有对话,起码这个对话里没有关键信息的传递。脑补一下画面:
——啊,宝贝来了!
——说老师好。爸爸走了。
爸爸走后,老师看娃,越看越懵圈:这娃是谁?关键是,娃很淡定,不哭不闹,这让老师开始怀疑自己:这娃不像送错了啊,感觉对这个环境不陌生啊……接下来,老师做了一个决定:无论你是谁,我得让你感觉被这世界温柔以待。于是,娃娃坐在桌子边,桌上有可口的饭菜(这个细节很打动我,我是母亲啊!此处给这位老师鼓掌!)
大少纳闷的是:娃为什么进入一个陌生环境,可以那么淡定?
进入警车后,娃回转身体,淡定地伸出小手,与老师挥手作别。最是那一回首的灿烂,就这样触动了我的心弦,最是那一声稚气的道别,笑的我心底泛起涟漪,无论怎样,依旧灿烂的笑脸,才是我们最渴望的美好。
我相信,无论这一天经历了什么,娃心中对这个世界依然充满信任。
哔哔哔,排查完毕。大少得到了什么呢?
事情发生的源头或许不在6日早上,而是6日之前。
大少很好奇:
这对父子的日常如何?孩子妈妈与爸爸的日常如何?
或许有人会说:这是丧偶式的家庭教育啊!爸爸怎么能不知道孩子的幼儿园名字呢?没有和妈妈一起去考察 N遍吗?
然而,事实也许正相反,马大哈爸爸在生活中未必不是一个称职的爸爸。
不服?我们这些自诩用心的父母养得出这么淡定自信阳光的孩子吗?
最后,大少想说:吃瓜群众对任何此类新闻的解读,都是断章取义。我们的解读不是去评判当事人——我们也没有这样的资格,任何人都没有——我们的解读其实更多是一种自我教育:我们如何成长,我们如何为人父母,我们如何做幼儿园,才能让孩子们真正“被世界温柔以待”。
简单4步,关注大爱幼教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