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讲究的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孩子都是家中的独子,家长们宠爱都来不及呢,更不用说用传统理念教育孩子。
而且随着家长们对学生们教育的重视,教育部出台了很多政策,其中针对学生们的自尊心设置了些保护措施,例如成绩不再公布,不能按照分数分座位,不允许教师体罚学生等,而且还实施了双减政策,可以说学生们越来越幸福了。
教育部部长发声,可以把戒尺再还给老师
90年代的时候,学生们犯错或者是不听话,都会被打手板,而学生们也很皮实,家长们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随着家庭宠爱程度加深,很多孩子磕到了,家长都要心疼半天,更不必说被老师打手板了。
很多老师罚站或者惩罚孩子,都被家长责骂,甚至还会告到了教育局,越来越多的老师不敢惩罚孩子,多数时候都是采取无视态度。确实,很多学生的年纪小,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而老师的责骂以及体罚,很有可能造成孩子的自卑或者叛逆。
教育部出台了禁止老师体罚学生的政策,就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孩子们,但是也有些学生仗着有政策保护,变本加厉的闯祸或者淘气,最后变成了人们眼中的“熊孩子”。
针对“熊孩子”现象,教育部新任部长表示,可以将戒尺再还给老师,戒尺是我国古代老师惩罚学生们的工具,主要就是在学生们犯错的时候,打手板以示惩戒,新任部长不仅提出了这个看法,而且还在《中小学惩戒规定(试行)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
教师们表示很为难,不知道要不要接戒尺
《中小学惩戒规定(试行)中》也是第一次提到了教育惩戒的概念,但不是无理由的惩戒,而是基于教育的目的,学校和老师可以对违反纪律的学生进行管理和训导,矫正该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而且还规定了适用人群,主要就是扰乱课堂秩序,不听从老师管教,行为言语不符合学生守则、侵犯他人的权益以及违反校规校纪等学生,都是可以进行惩罚的。
而教育惩戒的方式有很多种,主要就是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点名批评、责令其赔礼道歉、书面检讨以及罚站等等,教育惩戒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让老师更好的发挥教书育人。
很多家长觉得不打骂孩子,就是对孩子好,这就造成了“熊孩子”越来越多,熊孩子们变得自私自利、不顾他人想法,等到进入社会,这种性格是很容易吃亏的,还不如趁早将孩子教育好,不要等到长大后悔。
虽然教育部部长提到了教育惩戒的问题,但是老师们还是不敢体罚学生,主要还是因为家长的态度不明确,很多学生在学校受了一点委屈,就会回去跟家长说,家长为了给孩子撑腰,就会找老师交谈或者直接举报老师。
教育惩戒的问题有好有坏,主要还是看具体实施
很多家长听到教育惩戒就觉得不行,但实际上教育惩戒也是有规定的,会根据学生们的行为规定惩戒的内容,例如违规违纪比较严重的,就会由学校的德育负责人予以引导,或者暂停学生们参加游览和集体活动等等,所以即便是严重的惩戒也不会出现过于的打骂情况。
学生的教育不仅是老师的问题,还要看家长的态度,有些家长的教育本身就偏向于溺爱,自然就舍不得老师惩罚孩子。
其实,多数老师还是很有分寸的,最多就是罚站或者是课后口头教育,家长们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虽然说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念不对,但是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要适当的表明自己的态度,不能一味地纵容孩子。
同时家长的行为很容易影响孩子的性格,教育中适当地采用惩戒教育,可以让孩子更好的明辨是非,清楚对错,还是有益于学生们的成长的,只不过惩罚也要有度,具体还是要看如何实施。
总结:教育惩戒理念的提出,主要还是为了让孩子更好地学习和成长,而不是为了惩戒而惩戒,不管是在老师还是家长的教育中,都应该跟孩子表明态度,不能一味地纵容,不然很可能培养出“熊孩子”。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