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收录于话题 #说家教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用“本来……后来……”的句式说事,因在互动环境下,也因话题碰撞了话题,所以,讲座后遂记之。 前日,与朋友闲聊又说到这个题,并整理如下: 1、本来孩子很贪吃,后来就撵着喂饭了 这中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呢?且听现场家长怎样说: 一位孩子妈妈说:“本来刚断奶的时候,孩子见啥都吃,吃嘛嘛香,后来,爷爷和奶奶就把超市的零食都搬回家来,给孩子管够管饱的吃。这下子,一切都乱套了,正餐和加餐分不清了,结果是,该吃饭时贪玩,边玩边吃零食,吃着吃着就如您说的,奶奶开始端着碗追着孩子喂饭了。” 我说:“人的胃也需要工作和休息,否则,一直处于‘饱和状态’就会食欲混乱。” 另一位孩子奶奶说:“我家宝贝不但不吃零食,连主食也只吃肉,特别挑食,甚至水果也逐渐的不喜欢了,这可咋办?”看到我等没反应过来,奶奶又说:“我琢磨可能有两个原因,第一个是孩子妈妈培养了他‘吃独食’的习惯,也就是每顿饭都问宝贝想吃什么,然后根据孩子‘点餐’定做,几年来,我家宝贝在家就是VIP待遇。”奶奶接着继续说:“这是第一个原因,第二个就是宝贝爸妈经常带孩子去外面吃大餐,宝贝曾炫耀说自己山珍海味都吃遍了。” 坐在奶奶旁边一名家长说:“这是不留余地呀!太可怕了,这么小的年龄就啥都吃过,吃出个高级胃,将来咋办!” 我归结说这是病态,是儿童“富贵病”。 2、本来孩子爱管“闲事”,后来就“油瓶倒了都不扶” 接第一个话题后,我问谁还能用“本来……后来……”造句? 一位孩子爸爸说:“本来孩子小的时候特别爱跟着大人学做事,还喜欢管事,有时候我们出门的时候,他还会提醒关灯和带钥匙。后来也不知道咋地,渐渐地就只顾着自己玩,连去幼儿园的书包自己都不知道装,似乎和自己无关的样子,真的变了。” 我问:“你说的爱做事是不是三岁左右的时候?”孩子爸爸点头说:“对。” 我分析说:“心理学研究表明,三岁是儿童的第一个心理独立期,这个时期他们的行为特点是‘证明自己是自己’,是模仿成人和希望成人认可自己,这是儿童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拐点。” 为什么说是拐点?我继续举例解释说: “如果他们要下厨参与‘工作’被允许,而不是一句‘别捣乱’,一边去!” “如果他们抱着一堆衣服往洗衣机里扔,妈妈表扬说真能干,而不是‘这不是小孩子的活’,去屋里玩去!” “如果家长急着出门,孩子却磨蹭着收拾自己的玩具,妈妈尽管着急也要肯定孩子有规矩,否则,一声吼,别弄了好不好,就你那点破烂回来再说!” 如此,孩子在寻求独立和积极成长的心理下,并没有得到肯定和鼓励,甚至还遭遇训斥,于是就会“心理变态”,就会成长拐了个弯,变成与生活隔离,不管闲事,一切都依赖父母。 3、本来孩子小的时候爱看绘本,后来就只看手机了 这位家长说完后,场内立马叽叽喳喳好一阵子,我知道这个说法点穴了,引起共鸣,是共性问题。 过了好一会,大家才静下来,并一致把目光投向我,求解。 我停了一会,挠着头说:“此题无解。” 尽管无解,我依然说到:“这是一个大环境问题,即便是家长能在孩子面前自控,营造一个小环境来抵制手机游戏对孩子的影响,但孩子终究会长大,会走出小环境,会接触手机和网络。所以,我们只能对此进行疏导,而不是堵截。” 我讲了一位孩子爸爸的做法:他没有在孩子面前恨之入骨的说网游是恶魔,而是为孩子挑选了几个益智网游,并和孩子一道玩。关键是他跟孩子一起制定了“游戏制度”,主要是时间控制,然后是惩罚措施。 我曾高度评价说:“这里更关键的是培养了孩子对规则的敬畏。” 4、本来孩子心态很阳光,后来笑容越来越少了 这是一场幼儿园家长会,所以我对这位妈妈的说法很疑惑,她似乎也看出了我的疑惑,就解释说:“我说的是我家大妞,已经上小学二年级了。” 我说:“明白了,孩子在幼儿园感觉很好,很快乐,到了小学环境变了,不适应了。”她点头称是。我并没具体问过程和原因,只说:“我猜猜看。” 稍作思考后,凭着经验我说: “第一,你家妞性格有点内向,自尊心较强。”她听后,不仅点头还做个点赞的手势,显然,我说对了; “第二,幼儿园遇见的老师你很满意,能主动关心你家妞,你家妞也喜欢老师,对吗?”她频频点头,说:“幼儿园的老师都好,不凶。”她竟然用了一个“凶”字,我立刻懂了,是对比了小学老师。 “第三,到了小学后你家妞遇见的老师有点凶,是不?”这回她有点迟疑,想想后说:“小学老师是学校名师,抓得很严。要怨就怨俺家妞不够聪明,第一次考试成绩在班级排名就靠后,所以,给老师拖了后腿。” 我没有继续追问,这是个明事理的妈妈。但可以想见的是,那位“抓得严”的名师,肯定在一年级的第一考后给孩子施加了不小的压力,而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女孩,通常受不了。但是,受不了也没办法,老师要的是分数,家长要的也是分数,如此下来,何以快乐?! 我没有太好的法子,只能劝慰妈妈:“跟老师沟通一下,对心理脆弱的女孩降低些要求,如果老师依然是目中无人只有分数,那就别和老师一伙,要站在孩子立场上,多宽慰下孩子,让阳光重新照在孩子的脸上。” 好了,只记下这几个“造句”,余下的请大家接续吧,或许,这样的“造句”说的都是问题,这些问题引发的都是思考,这样的思考提升的都是我们的教育观。 相关阅读: 【平视教育】“长大成人”与“长成大人”,根本不是一回事 【平视教育】海绵宝宝·模仿秀·平面镜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王国平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