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北师大李淑英教授对“老师像妈妈”这句“口号式理念”,直击问题,说:幼师的爱要专业化,不能和妈妈的爱混为一谈。
我曾思考过老师的爱和妈妈的爱,也曾说过老师的爱要有教育味,但没有李淑英教授说的深刻,说的到位。尤其是李淑英教授的把幼师对儿童的爱定义到“专业化”,这是需要认真领会和思考的一道学术课题。
所以,近来我时不时地就把“爱要专业化”拿来研究一番,也在思考和研究中,在与“妈妈的爱”相比对下,有些心得,并简单整理后与大家分享。
妈妈的爱是怎样的爱
我可以肯定地说,尽管妈妈的爱不属于大爱、博爱,但在自己孩子的身上,那种母爱之高尚无以伦比,甚至,当孩子遇到危险时,妈妈绝对能做到奋不顾身,以命换命。所以,我们定义了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包括动物世界,也是如此,这叫天性。
我还可以肯定地说,妈妈的爱常常会“有点糊涂”和“有些自私”。比如,“宁可自己委屈,不让孩子吃亏”;比如,“无微不至的当孩子的保姆”;比如,“有啥好吃的先可着孩子”;比如,“孩子没规矩,大了就好了”……
我曾在一次家长会上据上述事例说,家长最糊涂的爱是不知不觉培养出“一身病”的孩子。如,吃不了亏,过度依赖症,不知道感恩,没有规则意识等等。
所以,我的结论是,妈妈的爱肯定是伟大的,但也可能有些糊涂。
专业的爱怎样解读
我对比着前面所说的妈妈的爱,然后以我的理解说说幼师“专业化的爱”:
1、前提是有爱,是对儿童有一种源自于人本的爱,是对教育本职的爱;
2、本质是真爱,是源于心形于色的爱,是没有半点做作,也没有刻意伪装的爱;
3、关键是会爱,爱是幼师的心理与行为合成的信息,必须让儿童接收和感知。
好了,前面三点做铺垫,下来我的观点是,专业的爱必须基于成长,这点是关键的关键,是衡量幼师对孩子的爱有没有教育品质的立足点。
也是基于这点认识,我给小米尔顿集团提出了主题文化——爱与成长。我解释说,爱与成长不能分割,没有爱的成长是病态,没有成长的爱不专业。(这是我学习李淑英教授的论点后感悟)
所以,在我看来,专业化的爱就是有教育的爱,就是坚持以成长为目标的爱。所以说,在表扬、赞许、鼓励等教育方式方法下,必须还有批评,因为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夸出来的,必须有批评的方式。不过,我们还得清楚的是,儿童不同于中小学生,更不同于成人,简单粗暴的批评会伤人的,他们的心理尚且很脆弱。
那么,既然批评也是爱,则如上述,这种爱的方式必须使用的更艺术一些,必须在不损伤儿童心理的前提下实施,否则就是爱的不专业。
当然,更加广泛一些去谈“专业化的爱”时,我看就是幼儿园的教育方向和课程问题了,因为,从大处和远处着想,我们的幼教品质决定着儿童的未来和终生,这是大爱。所以,我们以道德的名义,以为了孩子们“三十能立”的责任,不去迎合部分不懂教育的家长,不去搞急功近利的“小学化”,这就是专业化的爱。反之,为了幼儿园生存和活着,违背科学,不顾孩子,忽悠家长,这算什么?我看不是爱,是害。
最后我归结三点:
第一,爱的专业化这个题很大,不是片言只语能解释清楚的问题;
第二,简单地说,幼师的爱在态度和行为上都必须是体现出教育性;
第三,专业化的爱,目标指向是儿童的成长。
王国平校长新书
《王国平说幼教》《王国平说家教》
火热订购中……
订购热线:135 2658 5828(微信同号) 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