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练八年后的小米尔顿,渐行渐思,去繁就简,归结了一个主题文化——爱与成长。
其实,这是两个维度的理念表述,爱——属于横向维度;成长——属于纵向维度。并且,为了清楚解读爱与成长,我还加上两句副语:让爱更多一点,让根更深一些。前一句“让爱更多一点”是从银座幼教赵春梅董事长那学的,后一句是基于“幼儿教育是根的教育”而言。
以下是我对小米尔顿教育联盟主题文化的解析,并和业界同仁阳光分享:
爱是思想、行动,也是文化
从文化的高度去讲“爱在幼教”,我提出了四点认识:
第一,没有爱就没有幼儿园(真谛)
都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理念。而我说的“没有爱就没有幼儿园”不是理念,是警句,是提醒大家:老板不爱教育就别办幼儿园,老师不爱孩子就别当幼师。否则,在没有爱的环境下,这样的幼儿园孩子不喜欢,家长不满意,早晚会出局,早晚会没了。
第二,爱的落点是行动(真实)
我在一次幼师培训中归结了“爱在幼教”的层次问题,第一个层次是“爱在嘴上”,是指说的不错,做的不好;第二层次是“爱在思想”,这和前者的实际效应划等号,是想的不错,做的不好;第三层次是思想与行动的统一,属于爱的意识在思想中,爱的行动在工作上,是有机有形的爱的教育。
第三,爱的文化会遗传(真好)
当第三层次的爱成为一所幼儿园团队行为符号时,就走向了文化。以至于,在团队人员更迭时,爱的文化会被积淀下来,之后就能起到无为而治的管理效应,浪漫一点的话是,让爱永驻我家。
第四,有教育的爱是真爱。(真正)
在深度解释爱的文化时,我提出了两个关键思想:一个是有宽度的爱;一个是有教育的爱。
前句话说的宽度就是“让爱多一点”,这是指的工作态度和责任心,也是师德问题。后一句话说的是爱的品质,是较前者更高一个层级的问题,也是幼儿园的理念高度在教育服务中的体现。
第四点举个例子:如果一名幼师照顾儿童非常精心,包括喂饭和穿衣,比保姆都保姆。结论是什么?我看不是“爱的多一点”了,是爱的太多了,爱的没教育了!所以,我的观点是,一切以儿童成长为目的。
下来说成长:
幼儿成长的特点是扎根
关于成长的主题文化,我也说四点:
第一,最大问题是“面子活”、“伪成长”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部分家长,干了许多“面子活”。比如,只要家长一时半会看不见的事不做,教识字、计算和英语单词的事多做一些;比如,纠正儿童问题培养好习惯的事,这是猴年马月才见效的事,不干;比如,为了讨好家长只说孩子的好,问题不说。
这些只干“地面上的活”,不顾儿童终生发展的根基培养,却又似乎让家长“看见成长”了,这恰恰属于“伪成长”,严重点说,是反教育。
第二,要跟家长讲清楚,今天的扎根是为了明天的成长
这个时间差是需要等待的,这也是幼教的特点,是种子工程的品质。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当下社会的浮躁,家长对儿童的成长也难免陷入“抢跑思维”。
于是,我提出了一个说法,“做对了要说明白”,给谁说明白呢?就是家长。比如,我们的礼仪课和生活课程,也包括情商教育和劳动课程的开展,等等。这些做法的意义在哪里?我们是怎样做的?中国古代是如何做的?外国幼教是怎样做的?我建议,千万别闷着头自己做,让家长云里雾中的,那样的话,必然有误会。
第三,清楚“五条根”,家园一条心
这是五个方向和两个主阵地的问题。我提出“根的教育”有“五条主根”:好习惯(底根)、好语言(气根)、好思维(慧根)、好品格(和根)、好身体(本根)。
这五条根的定义和意义必须跟家长讲明白,以求共识。这样下来,才能发挥幼儿园和家庭这两大幼儿成长阵地的作用。而且,还要注意的是,在常规的家园活动中,包括期末教育教学汇报活动中,别忘了和家长一起分析,孩子本学期在这五个方面的成长情况。
提醒一点,在幼儿园的汇报是老师给家长做的,而下一个环节必须有家长给老师汇报在家做的如何?我建议两种方式,一个是家访,一对一模式;另一个在幼儿园组织小型沙龙,老师听家长“述职”。
第四,向下扎根别着急,向上成长跟着看
有一次培训,我问两位坐在一起的老幼师:你们教过的孩子有没有考大学的?有啊,好多。我接着问:高考谢师宴有没有请到你们?他们说:几乎没有。然后补充说:他们当年太小,不记事。
我反问大家:请思考,如果我们一直记着他们,一直关注他们,会如何?下面有位园长悟到了我的意思,说:他们不记事,我们不能不懂事!(掌声)
我归结的是,如果我们坚持了“一切为了儿童的成长”的理念,那么,孩子们从幼儿园毕业后,你真的不想看看他们后来成长的怎么样吗?!否则,毕业就毕业了,我们做的根的教育用什么来检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