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于话题
幼儿园要想平和开园,要想听不到新生的哭闹声,要想让家长不折腾,我有三招,但一般人我不告诉他,只讲给平视教育的群友听。
请注意,我说的是新生入园之前一个月,必做三件事:
1、走进家门认亲;2、来到园里认门;3、家长讲座洗脑。
先说第一件事——走进家门认亲。
这不是我的创意,是我们幼儿园总园在2005年创办时,我给老师们提出“三天听不到孩子哭声”的过分要求后,逼出了老师们的有效做法——家访。
我在后来归结了被我说成“第一家访”的意义,四个字“突破、构建”。什么意思?走进家门在儿童尚未入园就去“认亲”,并在去之前和孩子妈妈“预谋”,不以老师身份走近孩子,而是被介绍为孩子的“姨”和孩子见面(不要加上姓氏)。于是,因称谓而亲情之下,加上老师带的糖果,肯定把孩子给“姨化”和“糖化”了。之后就是突破,我们用亲情构建,突破了孩子和老师之间的心理安全壁障。
最妙之处是,当家访结束后,妈妈有一句关键语:你姨就是幼儿园老师,等开学时,妈妈带你去你姨的班级好吗?(这也是导演的台词)
其实,我们都知道,儿童入园的哭闹表面上看是不适应环境,想妈妈,而本质上是安全感的问题。所以,哭闹本身是儿童的一种心理情绪表达,是对安全环境的恐惧。所以,当我们的老师早已把亲情给了孩子,早就是“老熟人”了,请问:还哭吗?!
再说第二件事——来到园里认门。
这事不新鲜,许多新创办的民办幼儿园,在招生期间就把这件事做了,尽管目的可能更多的是为了招生需要,但实质上也起到了开园前预热,让老师、儿童、家长都成了熟人。
但我要说的是,那些招生不是问题的老园和名园,可能会有些“店大欺客”,不把“开园前”的工作当回事,就在这三件事都没做的前提下,直接开园。结果,一片哭闹声,新生根本不理会“名园”,把老师也闹腾的焦头烂额,颇有些“客大欺店”的意味。
所以,我对已经麻木了幼儿园也提出要求,新生在假期也要举办几次“认门”活动,包括在此之前的“认亲”。这样下来,在有亲情、很熟悉的前提下,一定会“开园大吉”,孩子们一定会“和平归顺”幼儿园,老师们也不必去“熬过第一周”。
最后说第三件事——家长讲座洗脑。
新生家长会似乎谁都在做,但多数在开园之后两周。这个时间的家长会内容一般就是汇报情况,争取家长的认同,属于被动型家长会,也类于商业服务的行为。这样的家长会,因为格调,因为效果等问题,我不赞同。
我的做法是,开园前一周必须开好第一场家长会,家长会的主要内容就两点:一是明确关系;二是明白道理。
这样的家长会一般都是我亲自讲,因为从话题到内容都不是太好听的话,属于“丑话说在开园前”的事。
首先是明白关系。我开诚布公讲,家长不是顾客,更不是上帝,从你把孩子送到幼儿园之后,你就是在园长领导下,并和老师同等地位的教育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老师还是家长对儿童实施教育的帮助者。
这段话刚开始家长听得未必顺耳。尤其是民办高收费的幼儿园,在招生时老师不小心就走进了商业性宣传地境,家长也自然产生了消费者那种有点飘的感觉。于是,在商场和顾客之间的利益攸关下,家长会看不到教师的无私奉献和真情付出,而一旦孩子出了一点问题,家长就以顾客的身份去和老师对话,去寻找背离教育的解释和解决方式,直至“学闹”发生。
下一段话是明白道理。我通常会询问家长在家里是否娇惯孩子,通常在相互信任之下,几乎全体家长都在不同程度上承认这点。
此时,我话锋一转问:你们既然如此爱孩子,那么,是不是希望把孩子送到幼儿园后,我们的老师帮助你继续娇惯你的孩子?同意的请举手!结果,几乎没有举手的家长,因为他们懂得,孩子送到幼儿园必须要“规矩”的。
接下来我继续问:你们希望我们的老师把你的孩子当做他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吗?几乎都举手。再问:孩子在家里犯了错误后,你们大声呵斥过孩子吗?绝大多数举手呼应。那么,如果是把学生看做是自己孩子一样的老师,看到孩子太任性,在规矩孩子的时候有点急,呵斥了孩子,做为家长,你能理解吗?理解的请举手,略停顿,手臂如林。
我继续深挖了道理,说都知道我们幼儿园的口碑是“对孩子最好”,但我还是改了一个字,我的话是“对孩子真好”。真好是什么样的好?我解释为,是属于老师对孩子的好,是一切为了孩子成长的好,是既有真心的夸孩子,也有真情之下的批评的好。特别是在解释我们幼儿园课程时,我让家长明白了我们的课程教育目标是为了孩子终生发展打基础的设计,而不是只为读小学搭台阶的课程。
说到了最关键的问题时,我自豪的说,我们幼儿园的教育是伟大的,是有道德的,是不可以仅仅用硬件解读高收费的幼儿园,我希望从今以后,家长们的眼睛要聚焦在我们的高品质教育上,并成为我们对孩子实施有品质教育的合作者,而不是隔岸观火的顾客!
最后,被真情、实话洗脑后的家长,已然被融进了我们的教育思想体系,也因为“我们都是一家人”而构建了更多是理解和宽容,特别是在开园之初,在许多问题的磨合中,有了亲情,一切都变得简单,没有风雨,只有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