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主要有三错:
第一错:把家长视为顾客。
于是,二者之间就形成了服务和被服务关系,说直白一些,是买卖关系,是把做教育误认为做生意的问题。
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买卖关系的利益说到底是对立的,一个要赚钱,一个想省钱,经常处于讨价还价或类似的问题之下。有时,即便是学费已交,家长还要在服务上找点问题,找点机会,然后再想着获得一些增值的便宜。
这里的逻辑是:关系决定心态,心态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问题因此出现。
如,对幼儿园已经不错的伙食,依然还是挑剔;对幼儿的园服被褥质量,总爱找出一些毛病。又如,对教师的个性化服务,总是要求的很过分,对幼儿在园活动中受了一点小伤,小题大做,动辄就高额索赔。等等,不一例举,说多了就会触发老师委屈的泪腺。
委屈之下,我们常常把问题归结如下:
1、人心不古,金钱作崇,看似维权,实则维钱。
2、社会浮躁,媒体捣乱,顾客强势,幼儿园弱势,教育主管部门不担事。
3、家园工作不到位,教师素质普遍低,惧怕家长。
第一个问题是社会心态,第二个问题的大环境不好,第三个问题的教师素质低下。不过,我还得提醒:有没有园长的管理问题,有没有家长关系定位不对的问题!
尤其是后者,这可能的问题的最终根源。尤其是高收费幼儿园,高费用带来的是高期望,是把家长当顾客后家长居高临下的效应。就如我们走进高档酒店一样,顾客的高度远远高于服务员,甚至在酒店老板面前也要抖一抖“有钱人的微风”。
第二错:把家长视为第一服务对象。
这也是典型的关系错位问题,因为,幼儿园第一服务对象不应该是家长,而是孩子。如果我们把精力都投入到应付家长的时候,就是“失真”,就不是在做教育,而是在做商业。
尤其是那些热衷于研究招生技术的幼儿园,出发点和落脚点都错了,尽管暂时看来赢得了市场,但久而久之问题必然会浮出来。原因是我们没有一心做教育,我们缺失了对孩子的真爱。其实,儿童心里有杆秤,儿童也是家长看幼儿园的一面镜子。当家长从孩子的情绪看出他们不喜欢幼儿园,不喜欢老师的时候,家长就知道了幼儿园的问题。也包括家长看到孩子在幼儿园把并没有得到预期的进步之后,家长也不会再信任幼儿园了,不管你如何做家长工作。这就是日久见人心的问题,是“初看看外在,再看看内涵”的程序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幼儿园把外在和内涵的关系错位了,后来引发一些家园矛盾的出现,当属必然。
第三错:老师把家长当作利益资源。
前不久孙敏的一篇“幼儿教师绝不应该做微商”,引发了许多幼儿园关注,因为这是目前一个危及幼儿园健康生态的大问题。我读后评语是,传销把亲朋好友做没了;幼儿教师做家长群的微商,一定会把家园关系做坏了。确实这样,有些幼儿园发生的家长闹事,也是因为家长对老师的经商行为不满,但这又不是违法,所以,此处不满彼处发泄。这也是问题的根源之一,不可轻视。
除了老师做微商之外,还包括老师利用家长资源为自己办事,以及逢年过节收取家长馈赠等现象。其实,这种情况的问题更大,即便是家长真心感谢也不能接受。因为,只要接收了家长礼品,就是“拿人家的手短”,就会在一些问题上不敢理直气壮,甚至因此家长就会提出一些过分要求。特别是有些家长并非出于感谢,而是唯恐孩子缺少特殊照顾才送礼的情况,这更是问题了,更不能接受馈赠了。否则,后遗症你吃不消。
但最大的后遗症还是因为收礼之后,让健康的家园关系错位和变味,并因此导致家长对老师的理解度和谅解度降低。
那么,说了三个错位关系后,我们该理顺一下正确的家园关系应该如何?
这个问题还当细细说来,不妨,我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