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幼儿园园长跟我讲,在小班和中班阶段我们搞素质教育,到了大班可不敢了,赶紧加速教孩子识字、计算,要不家长就不干了。
言里言外,他们很无奈,被家长牵着“牛鼻子”了。
其实,在我看来,家长的“牛鼻子”也被人牵了。是谁?是社会问题在作怪。
我想,这里至少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有些可以跨区招生的民校或名校,其学位紧张的很厉害,每年招生季学校不得不采用考试入学的方式。尽管说是素质检测,其实也在考一些小学的知识。于是,倒逼之下,幼儿园只能去以幼小衔接的名义,在入学前教孩子们一些小学的东西,以便应付这样的检测。
另一个就是被“赢在起跑线上”那句口号所惑。许多家长在孩子入小学之前都有一种惶恐,也有一些期盼,希望自己的孩子一入学在学习成绩上赢过其他孩子。那次,有位家长直言说,我不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是考虑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所以,我和孩子都输不起。
这两个原因都是原因,看起来也都很现实,似乎既不能责怪家长,也不能责怪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在市场机制下生存,就得按照市场规律办事。
于是,尽管是懂幼教的园长,尽管知道幼儿教育不仅是为小学准备,而是为了孩子终生发展奠基的教育,但却百般无奈下,还是选择了迎合,还是被牵了“牛鼻子”。
不过,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是有正解的,可能是我们的认识有问题。我的观点是,我们是不是刻意的把素质教育和识字、计算对立起来了,是不是没有理解透什么是“小学化”。
比如,有的幼儿园对教育理解不深,只听说幼儿必须玩好,但却不知道如何把教育渗透在玩的过程中,也就是没有做到“玩中学”,没有玩出教育的品质来。之后,到了快入小学阶段,又立马制止了玩,开始按照小学的模式,甚至拿来小学课本,开始上课。有位园长在家长会上就说,我们应该提前“跃入战壕”了,听听,这话多严重,不仅把孩子吓着了,家长也会紧张的出汗。
其实,这个问题的正解应该从幼小衔接的概念出发,正确的认识幼儿园和小学的关系。我的观点是,幼小衔接不是从幼儿园最后一年开始,不是“对接”问题,而是从幼儿园低段开始的一个“慢坡道”。具体说,就是基于入学能力出发,然后在积累知识中循序渐进,包括开展从生活需求来识字和计算的渗透式教学,这些做法的根本是顺其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不是刻意为上小学搭建台阶。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我在跟许多幼儿园讲幼小衔接时,主要谈的是“一个慢行道和四个衔接点”。其中,慢坡道如上所述,四个衔接点有知识衔接、自理能力衔接、学习方式衔接和心理适应衔接。
至于为什么要做幼小衔接的问题,我看大家也有误解。这个误解也是基于知识台阶和抢跑效应,也是急功近利和迎合家长,或者如题,被牵着“牛鼻子”走路。实质上,做幼小衔接的必要性是因为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模式不同,前者是玩中学,是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渗透式学习方式,后者中规中矩的集体授课学习方式。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这个有跨越感的“高台阶”,而小升初和初升高就不谈衔接,原因就是学习的方式相同。
总之,被牵着鼻子前行的感觉很难受,也很被动,并且,被牵着行走的方向也有问题,偏离了教育规律,这是关键。所以,我建议园长们,变被动为主动,把幼小衔接的工作及早渗透,做真做实,做到临阵有备,做到引领家长,把儿童入学前的能力和知识装入行囊,让儿童以健康的情态和姿态走入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