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从这句话我们可以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既来源于生活,也被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
因此可以说,数学不仅是一种必要的知识,也是一种用归类、排序、判断、推理等逻辑去解决生活问题的思维方式,可以为其它领域的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那么如何让幼儿对数学产生兴趣,运用数学解决问题呢?
IEEP倡导孩子在真实情境中学习,《指南》也认为,孩子的学习特点是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直接感知。
想让孩子爱上数学,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可以这样做:
现实生活既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又是数学学习的归宿,让孩子在真实情境中感知数学,可以更深层次激发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先,观察是探究一切的起源与关键。
我们要让幼儿去观察并描述现象,比如“在饭店吃饭时看到了瓷砖,我发现它是有颜色规律的,按照黑白黑白来排列的。”
比如爸爸妈妈带宝贝去看大熊猫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联想“熊猫的身体圆圆的,很像是一个个圆形组成的”。
我们还可以让幼儿在生活中感知“数”。
数的表达形式原来有这么多!今天的温度是27度、现在是8点整、这里有8个苹果、我的身高是110厘米,爸爸的电话号是1353412…并可以理解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如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等。
同时,我们要鼓励和支持幼儿发现、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需要用到数学的问题。
如幼儿在超市购物时,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进行钱币兑换;在排队时,可以数数知道第几个是自己;在玩跳远游戏时,还可以借助一些工具进行测量,知道谁跳的最远等等。
著名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儿童的内在本能。”
那么在学前阶段,游戏同时也是思维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IEEP也提倡我们需要在游戏中让孩子更好的进行感知。
我们可以借助游戏让孩子建立数感,如一开始我们可以让孩子识别数,进行点数,完成数量对应。再具体一些,在家庭中我们可以准备一些积木块,水果或者其他物品,和孩子玩游戏:让孩子数出有多少,并将数量与数字卡片对应。
后续还可以进阶,和孩子一起借助简单的扑克牌进行数字游戏:轮流出牌比大小,轮流出牌算总数等等。
另外,推理游戏可以锻炼幼儿思维,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简单的推理游戏,推测日期—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三,你能说出昨天是星期几吗?
卡牌游戏—爸爸、妈妈、爷爷都拿一张牌,爸爸的牌是5,妈妈的牌比爸爸的小2,你知道妈妈的牌是多少吗?爷爷的牌是三张牌里最小的,你猜爷爷的牌可能是几呢?(猜测可能性)
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曾说过:对于孩子来说,我听过了,我就忘了;我看见了,我就记得了;我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由此可知动手操作的重要性。
那么对于数学来说,我们如何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习呢?
我们可以借助常见教具操作如积木块,搭建积木,从不同的方位观察——你可以看到多少块积木呢?初步感知三种角度观察看到的积木可能是不一样的,锻炼空间想象力。
我们还可以让幼儿模拟搭建帐篷,哪种形状比较牢固呢,从而认知三角形的稳固性。
“你可以用长方形和圆形的纸盒子做一辆小汽车吗?”诸如此类这样的游戏。
我们还可以借助故事性导入操作,孩子们都听过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为什么乌鸦要放石头进瓶子里呢?
我们可以让幼儿准备两个杯子,里面盛半杯水,放进不同大小的石头,发现原来石头放的最大,水面上升越高,乌鸦放石头进去是为了水面升高。
通过实物操作引导幼儿理解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加”或“减”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也是一个好方法。比如我们想要买寿司,一共有5个寿司,只能选择其中2个,有多少种选择方式呢?
—生活中的排列组合,家里来了10个客人,可是我们只有3个杯子,还需要准备几个杯子呢?
写在最后:
美国著名数学家克莱因说:“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能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能使人获得智慧,科技可以改善物质生活,而数学却能提供以上的一切。”
在这段特殊的在家上学期间,让孩子在家里也感受数学的乐趣吧!
(文/IEEP教研员,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