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是什么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成就”,一直是父母圈教育圈长盛不衰的话题。
一百多年前,有一个心理学家—华生,坚信“环境决定论”。
结果显而易见失败了,之后托马斯.鲍查德著名的“双胞胎”实验,以及一些社会追踪调查研究都表明——以简单的教育环境和方式,对待复杂的教育对象,是荒诞的。
▲ 托马斯.鲍查德找到了来自8个国家的56对分开养育的同卵双胞胎,进行为期一周的测验,最终实验结果显示,他们与共同成长的同卵双胞胎之间的相似程度在78.4%以上。80年代,美国又有研究者做了类似的实验,结果接近(上图)。
正因如此,进入20世纪以后,教育多元化和个性化成为了主流的观点。
我们常常能看到育儿杂志和文章里反复提及——“了解是教育的前提”;
也常常能听到来自育儿专家直击灵魂的发问——“你真的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但需要了解的到底是什么?
关于这一点,也许我们还不够清晰。
1
第一层:先天气质
在新生婴儿房里,稍稍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即便刚出生,但孩子对环境的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异常敏感,小小的声音就会引发哭泣,而有的孩子相对迟钝。
这其实与先天气质有关。
儿童心理学家根据孩子对环境反应的不同行为方式,将先天气质划分为九个维度:活动量、规律性、趋避性、适应度、反应强度、情绪本质、坚持度、注意力分散度、反应阈。
每个孩子都是带着他们的先天气质来到这个世界的,
后天,我们通过教育在性格上的塑造,与其说是塑造,不如说是因材施教。
“你怎么这么胆小,不能像哥哥一样勇敢?”
“你总是这么钝,不开窍!”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接纳孩子的行为和性格,就在于我们对先天气质的不了解。
当我们明白孩子的很多行为反应和别人不同是来自于他的气质表现,我们就会逐渐接受:
内向的孩子,家长再鼓励也难以变得八面玲珑,外向的孩子,让他们保持安静是对他们的强制压抑。
尊重“个体差异”是幼儿心理教育中最重要的精神。
2
第二层:年龄特点和能力水平
在一次家长沙龙上,一位二胎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专注力差,看书学习五分钟都坐不住,就开始在玩具角东张西望,这个摸摸,那个抱抱,不一会儿就随手扔了往外跑。
我问:孩子多大了?
她回答:2岁了…..
焦虑的家长就是这么炼成的!既不了解孩子的先天气质,也缺乏孩子的发育常识,只能在社交圈里孩子的横向对比中惶惶不可终日。
其实,在信息发达的社会,这位妈妈只要稍加用心就能知道,每个年龄段孩子的注意力特点不同(3—4岁<10min,4—5岁15~20min,5—6岁20~30min),2岁的孩子坐不住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同样的,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也是如此,低龄的孩子还处于平行游戏阶段,更喜欢独自玩,高龄的孩子才会开始热衷于合作游戏。
但在“妈妈网”上随手一搜,看到的问题都是“孩子3岁性格孤僻不合群怎么办?”“孩子入园苦恼,不和其他孩子玩怎么办?”。
知乎上有一个网友形容“一眼望去,遍地都是焦虑的家长”。这种焦虑与大环境有关,但也与家长对孩子年龄认知缺乏有莫大的关系。
当我们不了解,就会“焦虑”地设定不合理的期望值;
当我们不了解,有的时候,“爱”就会变质为控制。
所以,美国幼儿教育学会提出“发展适宜性教育实践”的概念,其中一个基本原则就是“了解每个年龄段的发展特点。”
3
第三层: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
先来考爸爸妈妈们一道题目。
场景:一个孩子爬上了椅子,又蹦又跳,大声地尖叫,还用力敲打椅子。
问题:这个孩子在做什么?
选项:A、他很生气,在发泄情绪;
B、他很兴奋,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C、他很无聊,在吸引妈妈的关注。
答案:都有可能。
这个题目脱离具体的环境是没有办法做出准确的判断的。
如果假设情景A:
孩子在玩积木,弟弟过来把“火车头”拆走了,孩子用力地推了弟弟一把,把“火车头”抢回来,正好路过客厅的爸爸看到了这一幕,训斥了他一番,又把“火车头”拿了回去,随后孩子蹦上了椅子,大声尖叫。
那么答案就是A。
如果假设情景B:
妈妈在厨房洗菜,孩子喊了好几次,但是妈妈并没有理会,随后孩子蹦上了椅子,又跳又叫。
那么答案就是C。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经过大量的样本研究发现,孩子常见问题行为的心理动机包括:报复动机(情景A),关注动机(情景B),权力动机(常见二胎家庭,父母溺爱孩子的家庭),以及无助感。
发生问题的环境和孩子行为背后的动机不同,针对的策略也不同。
因此,爸爸妈妈在采取措施处理问题行为之前,应该先搞清楚这种行为背后的原因,否则事倍功半。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层“了解”。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蒙田曾说,“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
这句话在“了解孩子”这件事情上可见一斑,既包括了先天的优势和孩子不同年龄的能力水平,也涉及了不同环境语境下的行为心理动机。
后者随机性更强,需要父母对行为发生的当下环境有敏锐观察和分析。
而前者是一个长期追踪的过程,需要父母懂得阶段性地总结孩子的表现?
那么,前者有没有具体的观察指标呢?
有的。
在文章的最后做一个小预告:
9月份,IEEP即将上线一个课程配套的升级服务。为了帮助爸爸妈妈更好地了解孩子当前的认知情况以及能力优势。IEEP专门在每个单元新增了三部分内容:《前期经验调查表》、《亲子任务观测》以及《项目展示报告》。
?《前期经验调查表》是设置在单元主题学习开始前的早期评估,由家长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发表自己的看法,以了解孩子单元开启前的知识水平;
?《亲子任务观测》给家长提供孩子进行“亲子任务”时的观测维度,帮助家长追踪孩子对某一具体知识和能力点的掌握情况;
?《项目展示报告》是设置在单元主题结束后的后期评估,通过任务互动的方式,帮助家长了解孩子的成长和变化。
在新学期,爸爸妈妈要快速把这三大“法宝”用起来哦!
“懂得”才是爱的前提。
(文/IEEP教研员,原创文章,欢迎分享转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