樱桃班——赵彦杰妈妈
我家孩子3岁半之前,基本能算个天使宝宝。每个成长的节点都没让作为父母的我们太过操心。发育都是按部就班,甚至还会提前。3个月翻身,5个月会爬,1岁会走路,身体素质不错,不爱生病,大运动能力协调;说话不算早,但基本出来就是句子;性格很暖,爱分享爱交往;爱笑不爱哭;虽然自带两个旋儿比较轴,但不胡搅蛮缠;虽然性格内向慢热,但是学东西不慢, 融入环境也算是快的。人生路上和父母的第一次分离——幼儿园的生活,基本用了一两个月也就适应了。每天可以快乐地去幼儿园,享受在幼儿园和老师同学们一起的欢乐时光,每天放学都很开心。他在用心观察着这个世界,学习成长中的各项技能。可以说基本4岁之前,我一直在享受着母慈子孝的状态,从来没有吼过他。一直都觉得孩子很可爱,每步成长带给我们的都是惊喜,养个孩子很幸福。虽然累,但累的是体力,不累心。每天的心情都很美好,就是想着如何变化花样陪他玩,带他去体验这个大千世界。小时候的愿望很简单:健康快乐的按时长大。那时天天都是艳阳天。
谁能想风云渐变,4岁之后,明显感觉之前那个淡定的妈妈逐渐消失了,我也开启了“河东狮吼”模式。我感叹为什么以前的那个天使宝宝消失了,他开始调皮,开始动小心思,开始歪理邪说,开始磨叽,开始会和你说“不”,不再妥协,不喜欢的怎么都不行。学东西也有了偏好,不再盲从,看书只看自己喜欢的,有时候自以为精挑细选给他选的书,人家看都不看,就捧着《汪汪队》、《海底小纵队》之类不松手。即使明明知道的事情,也不肯当众表达,要不就是蚊子声音,扭扭捏捏,让人气不打一处来。
越来越多的不可控,越来越多的不行、不可以,颇让我为之受挫、伤神。虽然平时也学了不少的育儿知识,知道要温柔而坚定的对待孩子,但是情绪上来时,时间紧迫时,那些道理、方法不太好用,见效太慢。吼仿佛成了制止他行为,或者命令他去做事情最立竿见影的工具。
我渐渐的感到心累,感到焦虑,也感受到了他那端的敏感、迟疑和眼神的游离。我不知道是我的问题,还是孩子的问题,但是我知道肯定有问题。我知道我不喜欢自己和孩子之间那样的连接状态。
通过和班级郑老师沟通,我发觉确实不是孩子的问题,他依旧是那个可爱的宝宝,在幼儿园里表现都很好。问题的源头还是在于我自己。是我管的太多了,是我的要求比以前多了,是我忘了他才只是个4岁多的孩子,是我忘了他是8月出生,年龄、个头、心智在同班小朋友里都是偏小的。
随着孩子的长大,自认为很佛系的妈妈,也会不自觉和周围同龄的甚至不同龄的孩子做比较,XX英语学的好,XX篮球打的好,XX开始学钢琴了,XX认字好几百了,XX会百以内加减法了,XX去上幼小衔接了……听的多了,心就不淡定了,心想自己家孩子也不比别人差,之前每个节点都没操过心,怎么现在开始落后了呢?(现在想想,其实不是落后,是别人家的孩子抢跑的太多)是自己有了比较,有了期待,心态不一样了,觉得孩子达不到自己的标准了,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优秀了,从而开始着急、焦虑、开始不淡定,对孩子说话的嗓门也越来越大……其实不是孩子不好,而是作为家长的我焦虑了。渐渐违背了初心,过度关心,盲目比较,导致了自乱阵脚。
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真是场修行,给了大人一次重新体验生命的过程。育儿育己,作为父母的我们还是需要觉醒的。我们总想花大力气去改变孩子,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庆幸这个时候,得到了郑老师的点拨,读到了《家庭的觉醒》这本书。读后感悟很深,我觉得它可以帮助作为家长的我们找到焦虑的源头,学习如何去培养一个乐观自信的孩子。
静下心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孩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你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你要知道,孩子本来是觉醒的,你不要试图去改变孩子,你只需要让这个觉醒的孩子保持他的天性。他会爱自己,他会对自己好,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他做事没有那么多功利的态度,这就是孩子本来的样子。但是随着我们的教养,慢慢地把他变成了跟我们大人差不多的人——有烦恼、有脾气、自以为是、喜欢跟他人抗衡。
孩子本来是觉醒的,而我们大人有一个糟糕的习惯。就是我们总是习惯于主动作为。从小我们受到的教育就是你要听话,你一定要努力,我们觉得如果不去努力地做一些事,那肯定不对。
所以,在从小到大的人生中,我们在不断地做加法。我们就觉得“你做得越多,你将来的收获越大”。但是如果你读过一些伟人的传记,你会发现,放空的阶段对一个人是非常重要的。无聊的阶段,悠闲的阶段,有一段时间无所事事,甚至彷徨迷茫,这些阶段对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作为家长我们不能够接受这些,我们觉得那是浪费时间,于是不断地主动作为,不断的做加法,不断提前学这个学那个。这种主动作为的行为会破坏孩子的天性,进而使得孩子从一个觉醒状态,转变为一个对抗的、焦虑的状态。
这时候我们就要考虑我们的教养方式是否正确,在思想上警醒,把教养的焦点转移到父母身上,需要被教养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己。我们要从自身出发去思考,我们的说话方式是不是恰当的。我们越恐惧,孩子越焦虑;我们越觉醒,我们爱的那个孩子越可以松弛的走的更远。孩子没有好坏之分,有先跑有后跑,人生是场马拉松, 人生有它本来的样子,挫折也有它本身的意义。退一步可以海阔天空。
家长的焦虑往往来源于爱, 期待自己可以给与孩子更好的,害怕由于自己的“懒”而耽误了孩子的未来,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其实4岁多的孩子本来就是爱玩的年龄,他哪里懂什么大道理,他的世界只在乎当下,他只想玩,在玩中学,而家长的期待在于未来。这种期待会让孩子感到无形的压力,反而产生逆反行为。
现在当个家长挺难的,不能简单粗暴,还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对于孩子和家长都是必要的。即使现在的大环境太卷了(什么叫卷?有种说法也就是无意义的盲目竞争),我们作为家长还是要有觉醒,要有定力,不能违背了教育的初衷。
现在的孩子不缺物质上的爱,他们真正需要是什么呢?作者在书中给了我们答案,也是每个孩子都希望问的三个问题:
我被看见了吗?
我有价值吗?
我重要吗?
所以,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看见”。当我们真正地看见孩子、让他知道他是重要的时候,他其实是真正地活在生活的感受里的,他也可以和我们建立非常好的连接与合作。
当孩子觉得自己被看见、认为自己有价值,并且觉察到他们是作为一个“人”,而不是因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而获得重视,他们便能感到充满力量,自驱力满满。当然自由也不是放纵,而是建立在清晰的界限和规矩的基础上。那怎么定规矩呢?比如,孩子要看动画片。我们可以跟孩子商量好,每天晚上可以看20分钟。这么做即满足了孩子的需求,也可以防止孩子看Pad时间太长影响而视力和休息时间;孩子磨叽不肯起床,可以和小伙伴约定看看谁先到幼儿园,这样自己就有动力起早了;选的衣服孩子不穿,那就让他睡觉前自己选好明天要穿的衣服;总是想要玩具,可以跟他商量比如完成了某个小目标就可以得到,让他体会到成功的满足……办法总比困难多,多给自己和孩子一些时间, 让不可控变成可控,这样家长就不会着急,可以平静的处理情绪,处理好亲子关系。
当今社会总是告诉我们:要关注孩子的未来。但觉醒式教养告诉我们:要紧紧地关注孩子的现在。
这本书给我触动之一就是,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首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对于我们的孩子,父母应当如何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如何无为而治呢?
这里的“无条件”是指:
不设前提条件——我爱你,不是因为你活成了我想要的样子,而是我接受、尊重你本来的样子。
不试图控制对方——我爱你,但我尊重你的人生选择,而不是让你去完成我未尽的梦想,成为自己生命的复制品。
爱仅仅是个开端,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这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收到的也是爱。很多时候,我们以为我们是在爱他们,而孩子感受到的其实是控制。孩子并不会过多关注我们的出发点,而只是关注我们的反应带给他们的感受。认识到这一点,就是觉醒的第一步。
当父母学会了关注当下,学会和孩子们一起成长,每位家庭成员都可以自由地实现个人的追求。每个人都关注自我,充满自信,敢于表达,从而可以自由自在地去探索,去发现,去表达真我。家长要从控制孩子,转向培养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从而带领整个家庭走上觉醒之路。“我明白,只有当我释放你自由做自己,我才能获得自由。”而这就是觉醒家庭的使命。
写在最后……
最好的教育其实是无为的教育,是做减法的教育。孩子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的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最好的教育。家长把自己教育好了,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到孩子。我们控制不了孩子,我们只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我们要学会如何去了解孩子的天赋秉性,帮助孩子挖掘出自己的潜能,只要我们的方法到位,学会放手,孩子就会有自驱力,也基本不会长偏的。
与其跟孩子较劲,不如好好提升自己,我想我们能为孩子做的事情就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多给孩子一些时间,多带他去探索体验,多带他去亲近大自然,允许他试错,允许他慢一点长大。你自在,孩子也自在。你松弛,孩子也松弛。每一个孩子都是可爱的,都是与众不同的。花开有期,绽放有时,让我们静待花开。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号|18610206462
供稿:赵彦杰家长
编辑:郑艳君
班级:樱桃班(中班)
审核:保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