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科学育儿】你越界了吗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科学育儿】你越界了吗-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科学育儿】你越界了吗-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任蓉,首批国家认证萨提亚家庭治疗咨询师、培训师,中华女子学院特邀讲师,师从萨提亚家庭治疗导师玛利亚·葛莫利等,擅长家庭治疗、团体咨询、婚姻治疗、哀伤治疗等。



1. 生理界限


场景一:大宝今年5岁,姥姥觉得今天很冷,怕大宝冻着,给他穿了保暖内衣。第二天大宝发烧了去医院,大夫说孩子穿太多了,一出汗着凉就容易引起感冒发烧。

 

场景二:玲玲3岁了,吃饭都是奶奶喂。每次玲玲说“奶奶,我吃饱了”的时候,奶奶就会心疼地说:“这就饱了?这个还没吃几口呢!来,乖,再吃几口!”

 

场景三:丫丫今年2岁多了,不爱说话,和妈妈去买东西只看着。妈妈顺着她的视线一看,马上拿起一个玩具:

“丫丫,你喜欢这个吧?我也觉得不错。你瞧,这颜色多漂亮啊!妈妈帮你买了啊!”

 

场景四:4岁的木木看到阿姨在洗碗,他也过来伸着脖子看,伸出小手也想洗。阿姨一看马上挡住他:“木木,你不会洗,去那边玩吧!长大了再洗好不好?!”


这几个案例,显示了成人从不同侧面侵犯了孩子的生理界限。生理的界限是指我们要尊重孩子的吃喝拉撒是他自己的事,应该由他自己说了算。

场景一中的姥姥剥夺了孩子对冷暖的自我觉察。其实不是孩子对冷热反应迟钝,而是家长担心孩子生病,或者是自己怕冷,所以常常代替孩子做出决定。


场景二中,奶奶剥夺了孩子对饥饿与饱的觉察。还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吃饭,就让孩子玩玩具、看电视,自己趁机喂饭。结果导致很多孩子好像是为家长吃——吃什么、吃多少都是家长说了算。如果家长放手,让孩子从1岁左右开始练习,虽然刚开始会比较麻烦,但在此过程中,孩子各方面的能力都在发展:他会琢磨怎样使用勺子,会仔细咀嚼、分辨每一口食物的味道……过一段时间孩子就会熟练了。


场景三中,妈妈过于主动,剥夺了孩子的表达机会。很多孩子不爱说话或者说话晚,其实和家长的“代言”有关。


场景四中的阿姨剥夺了孩子动手尝试的机会。很多人反映国内孩子不爱干家务,那我们需要反思一下,当孩子愿意尝试的时候,我们是否为孩子创造了条件支持孩子呢?家长太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饿,孩子冷……不知却剥夺了孩子的感受过程,妨碍了孩子的发展。我们要守住界限,就要相信孩子知道冷热温饱;当孩子愿意做的时候,要相信他们是有能力的学习者,会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

 

【科学育儿】你越界了吗-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2.情绪的界限


场景一:白天在幼儿园,东东先拿到的自己喜欢的玩具。但玲玲也要玩,两人发生了争抢。老师说东东是男孩子,要让着女孩,结果东东就没玩上。东东回家和爸爸说起来的时候还很委屈。爸爸一听特别激动,说:“老师怎么能这样呢?有没有个先来后到呢?凭什么男孩子就要让着女孩?你们老师真不公平!”东东爸爸气呼呼地,当时就要跟老师打电话,要把事情说清楚,为孩子讨回公道。


场景二:王妍最近工作压力很大,领导对她工作推进不力也提出了批评。下班回到家儿子还缠着她一起搭积木,她告诉儿子自己要做饭。儿子插好一把枪后,拿着枪“叭叭叭”地在屋子里跑来跑去假装“枪战”。王妍一不小心踩在积木上差点滑倒,她一把拽过儿子,恶狠狠地说:“说了多少次你怎么记不住啊?!积木不玩了就收起来!你昨天不答应妈妈了吗?为什么说了做不到?你跑什么跑!?快点收拾!”儿子瞪大眼睛胆怯地看着妈妈,什么也说不出来。

 

情绪的界限是指亲近的人的情绪会相互缠绕在一起,就像洗衣机里的衣服,洗着洗着就缠在一起难于分开了。在场景一中,家长看不得孩子受一点委屈,自己比孩子还激动——怕环境不安全,怕孩子受到伤害。东东爸爸其实应该反思一下:这件事有那么严重吗?作为家长我该如何安慰孩子,和孩子一起讨论出一个办法,让孩子自己去处理呢?他的心里,是不是也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自己当年类似的委屈没有被处理,孩子的经历勾起了自己的情绪,所以把自己的伤痛投射到孩子身上,借这件事“小题大作”呢?场景二里,家长自己有压力没及时处理 ,结果“借题发挥”,把自己的情绪垃圾倾倒在幼小的孩子身上。这是家长经常犯的错误。我们都知道踢猫效应:丈夫在单位受了领导的气,回家借机发泄到妻子身上;妻子又把脾气转移发泄到孩子身上;孩子有脾气,就一脚踢开了猫!我们看到坏情绪是如何从职场转移到家庭,家长又如何将自己的坏脾气转移给孩子的!


四五岁是孩子情商启蒙的关键时期。情商管理的前提是情绪的识别和管理。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是给孩子最好的榜样。学前的孩子缺乏分辨能力,对家长的行为会照单全收,会模仿家长。所以家长有情绪时可以这样做:一回家告诉孩子,妈妈今天不开心,需要一个地方安静休息一会。你可以去看看书或者动画片,过一会(比如七八分钟)给妈妈讲讲你看的故事好吗?如果觉察到自己乱发脾气骂了孩子甚至打了孩子,就要马上修复和孩子的关系。比如蹲下来抱着孩子跟孩子道歉,告诉他自己刚才发脾气,有些和他有关系,有些和他没有关系(这就是守住了界限)。妈妈的处理就为孩子做了榜样:我的情绪是我的责任,我会照顾好我的情绪;有情绪并不可怕,我们可以和坏情绪相处。

 

3.期待的界限


场景一: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妞妞给大家弹钢琴秀一下才艺。可是妞妞不想当着这么多陌生人弹琴,又不敢拒绝妈妈。她象征性地弹了几下就不弹了,妈妈就变了脸色。等朋友们走后,妈妈气呼呼地说:“你为什么不好好弹?你真给我丢脸!我白白带你上课、花钱了!”


场景二:明明告诉妈妈想放假了和小伙伴一起玩。妈妈先告诉他跟哪几个小朋友玩,然后就帮她打电话联系,甚至安排好了哪天和哪个小朋友一起去哪里。

 

对孩子,我们时刻好像都有大大小小的各种期待。希望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大方方,希望孩子优秀……希望别人夸自己孩子乖,夸我们教子有方,等等。如果我们的期待落空了,马上会有一堆的情绪。我们可以问问自己:家长的期待,孩子一定要、一定能满足吗?他是我生的、我养的,我为他的成长付出了时间和金钱,难道他就有必须在我需要的时候,满足我的期待吗?谁应该对家长的期待负责呢?成熟的人格包括对自己的期待有意识——孩子没有义务完成我的期待。如果他完成了我的期待,我谢谢他。如果没有,我自己去学习处理我的失望——我对自己的期待负责,包括决定要不要放下一些期待。比如想邀请孩子当众弹琴,可以事先和孩子商量好:如果你能演奏一曲,妈妈会非常感谢你;如果你不愿意也可以,虽然妈妈会觉得有些遗憾。


场景二中,我们对孩子的爱似乎表现在我们为他的期待负责——希望孩子得到满足、不被拒绝,不要遭遇挫折或者难过,他们想要什么我们就马上行动,帮他们把期待完成。于是家长一个个就变得像蜘蛛侠、变形金刚一样无所不能。家长事事抢在前面,结果家长越来越能干,孩子越来越不干。我们抢着当完美妈妈、100分妈妈,反而剥夺了孩子成长的空间。


我们可以问问自己,为什么我要为孩子的期待负责?我可以让他自己去实现他自己的期待吗?我可以对孩子说“不”吗?我可以只做60分妈妈吗?我给孩子成长的空间了吗?我允许孩子为自己负责吗?


所以,如果孩子想和小朋友玩,告诉他,你的主意太好了!想一想你要和谁玩?你怎么约到他?我可以借给你手机打电话给他的爸爸妈妈。你们在一起干什?……


把孩子的事情还给他,让孩子自己来做吧!他会越来越主动、自信的!


选自优师教研 2018年第4



———END———



想购买杂志

请点击左下角“”进入我们的微店

【科学育儿】你越界了吗-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优师教研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科学育儿】你越界了吗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