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最近在社交平台看到一段两位家长的对话: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一位家长问道,“孩子总哭还老是淘气是为什么呢?”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另一位家长用“有头脑”形容孩子,并认为孩子哭是达成他目的的手段。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最后,两位家长达成共识:不能被“精明娃”的“挑衅”和“恶作剧”牵着鼻子走。


这段对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两位家长站在自己的角度,分析孩子是多么精明、有心机,行动前都想好了要达成的目标,而顺从他们只会让他们变本加厉……


但是,1岁前的孩子都只会用哇哇大哭表达需求,2岁的表达能力也不太强,他们真的有这么厉害吗?小小年纪就能够完成“套路”成年人的复杂行为?


如果没有学习养育知识,大人无法知道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甚至可能觉得“哭闹的孩子不听话得治一治,他哭那我就偏不抱他。他越闹越凶,那肯定是想要挟我,我偏不让他得逞。”

这是对孩子绝对的误解,也是极其错误的养育方式!


给大家推荐一本专门讲述婴幼儿心理的书,《刚刚好的回应》,帮您解读儿童自我意识、情绪、社交和学习能力的发展。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刚刚好的回应》中说道:“错误的养育方法会造成婴幼儿安全感缺失,情况严重的还会影响大脑发育,为成年后的心理疾病埋下伏笔。”


我们不妨一起来讨论书中的3个话题,共同思考什么才是正确的养育:


01



为了吃果酱在地板上打滚,

孩子这是不是任性?


孩子想吃冰淇淋,你不买他就索性撒泼打滚;

孩子走不动了要抱抱,你不抱他就不走或者尖叫大哭;

……


你通常都如何解读孩子的这些行为?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正如开头两位家长的对话一样,很多家长在外都这样说:“我那孩子才一岁,不得了啊,整个一戏精,还很会PUA我!不给他买想要的东西就哭,满足了立马就不哭了,收放自如。”


接着另一个家长大概率会回复道:“现在的孩子真是太狡猾了,你千万不要屈服他的任性!下次他再这样,狠心点不要理他,他知道这样没用就再也不会用这招了。”


但你是否想过一个问题:如此年幼的孩子是否能操纵你,挑战你,激怒你?


我们常常会站在大人的视角解读孩子的行为,认为大人有的嫉妒、控制、算计等特性……孩子都有,从心理学上这称作“拟成人论”,即把孩子看作“小大人”。


事实上,一个人要花近30年的时间大脑才能完全成熟,几岁孩子的大脑和成年人的大脑怎能相提并论?孩子的大脑没有分析、预测、调节情绪等功能,认知水平也不够高,他并不知道“控制”是什么,更不会有意识地去控制他人。


就如4岁前的孩子不能理解说“谢谢”等礼貌用语的价值,因为他不懂什么是“感激”,但其实时候到了孩子会自发地使用这些礼貌用语。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另外,在作者看来,认为孩子“任性”是站在我们成年人的角度看,认为孩子的情绪表现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合理的,因为我们成年人绝不会为了得到什么东西撒泼打滚。但如果你把在工作上受的气发泄到家人身上,你这时的情绪和行为又是否合理呢?


每个年龄都会遇到挫折,所以我们只需和孩子换位思考。其实每一种“不恰当”的行为都反映了一种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我们如此爱孩子,为何不试着理解孩子在做出你认为不合理的行为时内心的想法呢?


爱的教育就是:把自己变成孩子,把孩子变成自己。


02



孩子跌倒后,

为什么哭之前会看你的眼睛?

孩子跌倒后看你是否是为了得到你的关注,测试大人对他的在乎才哭呢?

——不是。他的本能是要依靠你的面部表情来确定自己是否处于危险之中。


发展心理学中这被称为“社会性参照”,即我们会参照身边人情绪作出反应。


试着想象这一场景:

当你坐在安静的办公室,突然听到有人喊了一声“地震了!”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你会观察周围人的面部表情。如果周围人没反应你可能回重新投入工作,那如果他们看起来很恐慌,甚至有人开始下楼,那极有可能你也会惊慌失措。


为什么我们第一反应是这样?这是刻在基因里的本能,我们会参考他人的判断来确定环境中危险的真实程度,这是进化的结果,能帮助人提升生存概率。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孩子出生后9~10个月就会表现出社会性参照行为。有这样一个经典实验:

社会性参照实验

孩子坐在一张椅子上,一个成年人在椅子下方放一只电子的毛绒小牛,按下开关小牛哞哞叫了起来,成年人不能说话,只能用面部表情和手势来传递情绪。


研究人员发现,无论孩子是否熟悉成年人,从小牛发出第一声开始,他就会反复看成年人,他表现得惊慌失措还是平和淡定取决于成年人所传递的情绪。


幼儿的语言理解能力非常有限,但他们有很强的阅读他人情绪的能力,以此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危险情景中。


因此,当孩子跌倒后看向你时,如果你看起来很担心,那么这个小家伙可能会哭。反过来,如果你表现得淡定从容,他就会恢复平静。


央视记录片《镜子》里,有这样一段孩子的独白:

“我是一面镜子,我的面孔能照出我是如何忠实于父母,无论是外表还是内心,与他们是多么的相似。”


多给孩子带去积极正向的情绪吧!


03



把孩子放到集体中,

就能培养出社牛的娃吗?

现在的养育者似乎普遍认为:“集体环境是培养孩子社交能力的最佳方式”。


父母们争相把孩子送进名声很好的托儿所,认为在集体托儿所里孩子能和许多孩子和大人接触,互动能力自然会增强,体会到交往的乐趣,因而很自然地变得善于交际。


遗憾的是,这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事实并非如此:

1)孩子的社交能力部分取决于先天性格,每个人都有天生的气质和个性,且这一个性会不断变化

2)所有孩子都是内向和外向的统一体

3)群体生活可能会带给幼小的孩子烦扰和压力,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迅速适应集体生活

4)社交能力提升的关键在于互动的质量,而托儿所里普遍一个老师要照看很多孩子,互动质量可能得不到保证


因此,过早加入集体生活的孩子未来也不一定会成为社牛。当然,集体生活有助于帮助孩子学习一些融入社会生活的规则,并提供与他人接触的机会。基于此,作者建议从18~24个月开始父母再考虑带孩子进入一个小规模集体。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进一步说,为什么家长希望自家孩子是“社牛”?


很多家长会回答:孩子不合群,不能很好地与老师和同龄孩子相处,在进入学校会受欺负,交不到朋友,进入社会工作后得不到领导赏识……


这样想的家长,可能混淆了书中提及的两个概念:

“社会”和“社交”

人类天生就是社会型动物,天生就有在一个集体里生活的本能,具有“社交属性”,社交属性是“社会”层面的。


当一个孩子有特定能力与其他人交往,并且这种交往给他带来快乐时,他就被称为“善于交际”,善于交际指的是“社交”。


而上述家长担心的问题,多数属于“社会”层面,即孩子是否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这样的担心也是多余的。融入社会是孩子的本能,但这不代表孩子会善于交际,很合群。


可能你又会想:光是融入社会不够,成功的人多数都很会交际,我就是想让孩子成为社牛!


这里分享一个故事:

《会飞的男孩》

皮克斯获奖短片《飘》中,有一个会飞的男孩。


爸爸意外发现自己的孩子竟然会飞,看着别人异样的眼光,爸爸尴尬无比,于是他把孩子关回家里,再也没有让孩子出过门。


但是随着男孩越长越大,想要去外面的心关不住了。无奈之下,爸爸拿出绳子绑在男孩身上,书包里压满沉沉的石头后带他出门。


没想到的是,男孩兴奋到忘记了爸爸的所有嘱托,欢快地奔向游乐场,在众人惊诧害怕的眼光中到处飘来飘去。看到这一切,爸爸的绝望和愤怒冲到顶点,他掐着男孩的肩膀吼:“你就不能正常一点吗?”


男孩被爸爸的表情吓到,垂下头缩回地上,戴起帽子,把眼泪和难过默默藏起来。


发泄完情绪的爸爸无比愧疚,低头看看怀里紧闭双眼却还在流泪的孩子,他终于做出了决定:抱起男孩冲进游乐场荡起了秋千。


“他要让孩子做回自己,只要他快乐,和别人不一样也没有关系。”


这个故事想传递的是:社交能力确实可以培养,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接受孩子本来的样子,让养育适应他们的个性发展,而不是揠苗助长或是逼孩子在我们设计的容器里生长。


也如书中所说,“每个孩子都是内外向的统一体,偏内向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如更善于观察。”而在日本,谨慎和克制都是很重要的特质,很多日本人会自豪地形容自己“个性害羞,谨慎敏感”。


每个孩子都有他独一无二的个性与使命,请允许孩子成为他自己吧!


你以为正确的育儿知识,

很可能是错的”


《刚刚好的回应》是为0~3岁孩子的养育者量身定制的图书,该书是法国心理学会推荐图书,是法国父母和幼儿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目。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作者海洛伊丝·朱尼尔是法国知名心理学家,巴黎大学心理学博士。书中以儿童心理发展学为基础,基于拟成人论、依恋理论、心智理论、幼儿社交发展等理论,囊括47个以婴幼儿认知发展和情绪控制为基础的养育场景,纠正了一些代代相传的常见错误的教育观念,告诉养育者们应该如何以科学的方法养育聪明健康的孩子。


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6个部分: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1)回应的基础:神经科学和心理学研究。12个问题带你了解最重要的育儿理念,如“拟成人论”;

2)回应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14个生活场景解析和实用指南,积极教育的5个关键要素,让你知道怎么做,更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

3)回应心智发展需求。7个更为深入的话题探讨,如“孩子会感到无聊吗?”“学礼仪有必要吗”;

4)特殊情况,如何应对。对高敏感、高智商、选择性缄默症、自闭症等特殊情况进行指导;

5)解决自己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回应孩子。剖析面对孩子时的心理状态。

6)关怀自己才能更好地回应孩子。帮助养育者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找到平衡,幸福生活。


没有人天生会做父母。这本书并不是养育者的“纠错指南”,而是希望帮助孩子最亲近的人读懂孩子的所思所想,从容地做出正确的教养选择,让安全感与爱在你的每一次回应中流动。


“养育者给孩子

最好的礼物是什么?”


很喜欢书中的一句话:

“让孩子有做自己的自由,而不是把他变成我们想让他成为的人,这难道不是我们给他的最好的礼物吗?”


希望每个孩子的养育者都能怀揣“空杯心态”,

和孩子一起从零开始,他理解世界,你理解他,

允许他跟随自己的个性和天赋追逐梦想,

因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成为他自己。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父母必读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快停手!你以为正确的育儿方法,却坑了娃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