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怡蓉:浙江省湖州开发区实验幼儿园
时光飞逝,大学毕业以来,我在幼教一线已奋斗了九个年头。在我第一次以主班教师的身份接手大班时,角色的变化使我紧张慌乱的心情很快就转变为“新官上任三把火”的管理方式,把重心放在对幼儿“高标准、严要求”的管理上,并且很快就发现幼儿并不喜欢这种“管”的方式。在实践中,我慢慢意识到,幼儿更需要教师的“帮”而非“管”。那么新任主班教师应该如何实现由“管”到“帮”的转变?
多措并举,以整体育儿观“帮”幼儿全面发展。教师要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大班幼儿的个性也逐渐成长起来,小眼睛滴溜溜地转一转就会想出很多点子拖延时间,等到大家都吃完了后,他的饭也凉了,也不用继续吃了。过去,我常常会盯着个别这样的幼儿吃饭,提醒他们不要浪费粮食,有时候甚至会用比较严厉的言语一管到底,坚决不允许“投机取巧”,通过把时间耗尽的方式让吃饭这件事不了了之。然而很明显,幼儿并不太喜欢这种管理方式,因此在这个问题上,教师的管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其实,比起在严厉管教中与幼儿形成对抗,教师不如默默观察、另辟蹊径,发现其独特的才能,并“帮”幼儿最大化地发挥其效用。例如,对于拥有绘画天赋的点点,教师试着在绘画方面对其多加表演、积极鼓励,不以吃饭这一件事影响幼儿其他方面的评价,让点点产生自豪感和被重视的感觉。得到表扬的幼儿,往往脸上会洋溢着开心的笑容,而处在轻松愉悦氛围中的幼儿,往往更有食欲。同时,给予幼儿肯定与欣赏也能有效拉近师幼之间的距离,能更顺利地将幼儿对教师的信任转变为对教师“帮助”的欣然接受。当带着良好的心态和氛围进入进餐环节,幼儿往往会逐渐消除对吃饭的排斥与恐惧。
见微知著,以父母之心“帮”家长融入教育。在家园共育方面,作为主班教师,要和家长多沟通、多合作,共同帮助幼儿发展。在交流中,我发现个别家长不太满意我的处理方式,觉得不能强求幼儿把饭吃完,这类分歧其实非常普遍。部分家长会因为教师对幼儿的负面激励而感到不满,他们更认可正向的教学。面对这种情境,教师应转变角色,从“管”到“帮”,以更积极的方式帮助幼儿改正问题,以家长能够接受的方式,与幼儿家长共同努力。
教师首先应主动与家长进行沟通,了解家长对幼儿饮食习惯的关注点,尊重家长意见,帮助制订针对性的饮食计划,以“均衡营养”为出发点,使“家”“园”统一战线。面对挑食的幼儿,教师应通过给予鼓励,帮助幼儿疏导和排解对食物的反感,减少幼儿进食时的心理负担。正面激励能有效建立幼儿积极的饮食态度,激发幼儿尝试更多新食物的兴趣。其次,教师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沟通,打破师幼交流的单通道局限,通过家长的加入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分享孩子在园中的饮食情况和进展,以“帮”而非“管”的角度,关注幼儿的饮食习惯,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帮助其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循序渐进,以爱幼护幼决心“助”教师成长。实践证明,教师通过日常活动中具体的“帮”,能使幼儿的用餐习惯得到改善,其情感和社交发展也会受益。以“帮”而非“管”的角度,关注孩子的情感和社交需求,并为他们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能够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用餐习惯和情感表达能力,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班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一日常规的执行者,更是帮助幼儿发现自己闪光点的激励者、引导幼儿不断自我完善的引导者。教师不再一味地盯着幼儿的不足之处,而是更加注重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和潜力,幼儿也因此不再“惧怕”教师。就这样,越来越多的幼儿愿意主动与我交流,班级氛围变得更加温馨和谐的同时,管理工作也更加高效。
幼儿园的“新班主任”,无论是对待幼儿还是面对家长,最重要的是以“帮”代“管”,在培养幼儿过程中避免使幼儿产生“逼迫感”,同时尊重家长的教育观念,以家长的视角重新审视家园共育的根本目标。这样三方合作,能使幼儿感受到支持和关爱,建立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自信心,更加高效地促进幼儿情感和社交发展,为他们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文来源于《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2023年第26期(9月出版)。
点击下方图片征订《新班主任》(当代学前教育)杂志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