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遍阅读
重复就是力量!我看见反复呈现的四原色,聆听到不断重复的晚安声。
第一遍阅读,能关注到小兔家房间物品的陈列,色彩的四原色运用。也许,在成人的眼里,红绿相配总有那么几分乡俗的意味,然而,我相信,在小读者的眼里,红、黄、蓝、绿,这四种色彩亮丽,搭配毫无违和之感,孩子是肯定喜欢的,因为这符合小孩子的年龄特点。除此还关注到绘本的文字——晚安,晚安晚安,无数次重复,就像是一个低幼孩童,当妈妈教了他晚安这个词后,他在临睡前无数次地在练习。
第二遍阅读
绘本用一根怎样的线将整本绘本串了起来?内在线索是什么?迷茫激发了探究之心。
第二遍阅读:我开始思考,为什么彩页一页后面是黑白页呢,我开始细细观察画面,试图验证自己的想法:那是想象与现实的转换,彩页代表旁观者看到的现象,而黑白页代表小兔心中所思。可是,在这其中,发现,整个绘本的叙事是杂乱的,(别急,在无知之幕,没有看任何绘本的赏析情况下,恰恰是我当时真实的感受。)我开始怀疑绘本,这是一本世界性的经典绘本吗?我确是怀疑,场景基本不变,有放大与角度等变化,但用什么将整本绘本串起?作者究竟想表达什么呢?我陷入迷茫之中,同时也激起了我的探究之心。
第三遍阅读
是温馨道着晚安的故事?还是一个拖延磨蹭睡觉的故事?或者还是……特别黑白页有些物品重复出现,我的迷思加重。
第三遍阅读:我重点阅读了画面里小兔家的陈列物,尤其是彩页与黑白页之间的转换,我发现自己越来越迷茫——小兔一会儿和场景中的画儿说晚安,一会儿和屋子说晚安,一会儿和手套、袜子说晚安。物品与物品之间似乎没有先后关系、没有在场景中有序的位置排列、或者属于某一类别的逻辑关系,总之表面上至少看来是杂乱无序的,于是想,这是不是一部完完全全的属于小孩子的纯粹的意识流作品呢?作者运用可贵的童心,在模拟小孩子睡觉前那迷乱的思绪,或者是磨蹭,不想睡觉的那种状态呢。我只是猜测,在用力猜测,同时在思考,自己是怎么啦,为何阅读不懂一本低幼绘本呢。我开始怀疑自己,可怜的一点点童心也在离我而去,难道不与孩子朝昔相处,走进童心的能力已经退化?
第四遍阅读
发现色彩的变化,以及用色彩的变化表达故事情节和小兔的临睡前的状态。
第四遍阅读:再读,发现绘本彩页色彩的变化,第一张彩页,绿房间里的一切都还很明亮。不过,到了下一个彩页,我们发现,颜色暗淡下来了。刚开始发现是因为第一页面与最后一个页面色彩的亮度过于明显了,后来才发现绘本里的色彩是逐页暗淡。例如对比相近两页绿墙的颜色,发现绿色里逐渐增加了灰度,到最后,第一张彩页墙上那种明亮的绿色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种不透明的昏暗的灰绿。所以绘本的四种主色彩,到最后一页是整体暗淡了,画家这样处理,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否意味着夜色加深呢。(阅读到后来,发现了窗外月亮的移转与变化时,我确定这色彩的变化就是在寓示着时间的流转)。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是否又表达了小兔的睡意越来越浓郁呢,它的双眼从睁得大大的到迷离的眼神,意味着神智从清晰走向了朦胧,直到鲜亮色彩走到了最后的暗淡,小兔在朦胧的睡意中逐渐睡着。
第五遍阅读
跟着小兔的视线与晚安声,试图寻找出一个清晰的故事情节脉络出来。
第五遍阅读:这一遍的阅读,我的思绪还是停留在小兔家物品上,因为绘本的文字叙述一直围绕环境中的物品。第一页,物品有电话、气球、墙上的两幅挂画,我尝试跟随小兔的视线途径来看这些物品,发现小兔的视线先下、再上,然后是前、后,觉得这符合小兔在临睡前的一个心路历程。我们想象,本来小兔是要睡了,可是一下子还睡不着,于是她偷偷睁开眼睛,看见了电话还在,那上面的气球还在吗?于是视线向上,看到了气球。当放下抬起的头,此时小兔看到了前面,正前方的一幅画,又让他想起了房中的另一幅画,于是他开始调转身子,看后面。就这样,小兔的视线呈现了上、下、前、后这样的线路流程。我们再阅读第二幅彩页,“这儿还有两只小猫,一幅手套,一个玩具房子,还有一只小耗子。”仔细阅读画面,其实很奇怪的,在架子上除了手套还有袜子,为什么这儿没有说到袜子呢,我试图再沿着小兔的视线移动观察,发现小猫,手套,他们是在一条直线上的,是视线沿着一条直线在往远处拓展,而玩具房子呢,在左,小耗子呢,在右,所以第二页彩页上小兔的视线由近到远,由左及右。基于这些观察与思考,这本绘本是否不仅仅只能是低幼孩童阅读的呢?
第六遍阅读
第六遍阅读我读到了什么?此时一段久远的往事附上了心头。下次分享吧。
每每开启一次绘本,就是开始一段旅行。是的,我们的旅行由一次又一次的阅读体验衔接而成,在每一次阅读中,都能看见不一样的风景。
期待下次分享
优师教研
爱孩子爱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