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城乡幼儿园结对帮扶,我和同事来到了位于城郊的锦江镇中心幼儿园。走进这所开园一年,投资近五百万元,占地近7000平方米,集现代化与地方特色相结合的标准化乡镇幼儿园,我感慨万千,有一种终于等到花开的莫大欣慰。
看着那群在沙池或水池里快乐嬉戏,亦或在山洞里灵活出入的乡村孩童,更有一种时光如梭的梦幻和穿越感。
1
乡村幼师的那些事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师范毕业的我拿着写有“锦江镇中心幼儿园”的报到证来到单位时,眼前的情景让我倍感意外,我所到的实际是所镇中心小学,所谓的幼儿园只不过是学校附设的两个幼儿班而已。
空荡荡的操场上唯有几棵小樟树昂首挺立在沙土上,似乎在欢迎我这个初来乍到的新教师。教室极其简陋,除了桌椅、黑板和粉笔外再无其他。
校长让我带混龄班,班上几十个三——五岁的乡里孩子,全由我一个人带,另一个学前班由一位老民办教师带。那时的教学严重小学化倾向,教学以识字、拼音、算术为主,附带唱歌、跳舞、绘画、手工等艺术教育。
学期结束孩子与小学生一样要进行笔试,内容是简单的加减法、拼音、汉字听写等,以此考核老师的成绩。
理想与现实的强烈反差给了初涉幼教,信心满怀的我当头一棒。我深陷迷茫,不知道如何把所学的幼教知识和理念运用到实践中。
我只得自我安慰:这比起自己七十年代初的乡村童年生活好多了,那个时候村里没有幼儿园,我所认识的第一个字便是母亲用小树枝在地上划的“田”字。
既来之则安之。年青的我从教孩子学说普通话开始,开启了与孩子打交道的幼教旅程。那时候,幼儿老师是当地的民办教师,文化水平有限,与孩子打交道都是用土话,孩子们不会说普通话,他们把公鸡说成“叫鸡”,把喝水说成“呷水”……
起初,同事们笑我太作,但我始终坚持用普通话与孩子交流,在我的引领下,孩子们渐渐能说一口比较标准而流利的普通话,令同事们刮目相看。
没有玩具,我便带孩子们到户外晚泥巴、捡小石子,到郊外去看油菜花,捉小虫子,草地上打滚……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弥补孩子们玩具的缺失,满足他们游戏的需求。
那时的我快乐而单纯,唯一的压力就是担心入园率和巩固率,因为这与教师的绩效挂钩。那个时候尽管学费低,但农村的家长教育观念还很淡薄,一些家长舍不得交学费,为了省钱,宁愿让孩子在家散养或帮着干点农活。
尤其是女孩子,一些家长受重男轻女的传统封建思想影响,上学的机会更少。为了提高入园率,每学期初和学期末我与同事们都要走村窜户,说服家长让孩子上学。
尤记得那年放暑假前,我挺着大肚子,顶着炎炎烈日与同事在附近的村子家访,兴许是被我这个孕妇所感动,那次的家访出奇地顺利,几个比较固执的家长竟然被说服了,同事说都是沾我这个“大肚子”的光。
2
在城里扎根幼教
三年后,我考进了县城唯一的公办幼儿园——上高县幼儿园。城里的幼儿园条件好,管理规范,有正规的幼儿园教材。
我暗自庆幸终于有了更好的学习与成长环境,从此便在这里扎下根来。九十年代初的县幼儿园是一个占地面积为一千五百多平方米的小院子,院内仅有一幢结构与小学相似的三层教学楼。
来到这里,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园里有桌面玩具和户外玩具。桌面玩具虽然只是简单的雪花片和积木等,但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小片片在孩子的小手中变成火车、枪炮、坦克、高楼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我叹服:“城里的孩子就是不一样!”
操场上还有滑梯、转椅、攀登架等大型玩具,看着孩子们开心的笑脸,我感叹:那才是童年的色彩!
令我最开心的是这里每个教室有一台脚踏风琴,学了三年的琴法终于派上了用场。随着我的手在黑白琴键上跳动,孩子们随着琴声唱歌、跳舞、做律动,更为愉悦的是琴声可代替指挥孩子上课、游戏、收拾玩具等活动指令,轻松而愉悦,不必像从前在乡下那样一切全凭嗓子叫。
尤其让我感到新奇的是幻灯教学,这是那个年代常用的电教手段。那时,班班配有幻灯设备,就像现在配备多媒体电教设备一样。
老教师手把手地教我学习制作并使用幻灯片:在一种透明的塑料灯片上勾线,涂色,再用厚纸壳做的方框固定胶片。
根据教学需要,灯片还可以做成翻转、层叠或抽拉等动态式,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在老教师的指导下,我的电教课《明亮的玻璃窗》荣获了市一等奖。后来,随着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幻灯片渐渐退出了讲台,多媒体代替了幻灯机。
在清理园资料库时,我们看着满柜子整齐排列的幻灯片还有些不舍,那里凝聚着老师们的智慧和汗水。
九十年代末,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以及对优质幼教的需求,幼儿园班额逐渐增大,最多的时候多达六十多人一个班。为化解大班额,在县委、县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投资三百多万元,在老园对面新建了占地五千多平米的园舍,城堡式的教学楼刷新了人们的视野。
优美的环境,标准的配套设施,现代化教学设备,使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及教师的工作环境得到空前改善。县幼儿园成为上高教育的一道亮丽风景和教育名片。我倍感自豪,同时也感到责任更重,压力更大了。
随着育人环境的改善,教育理念的更新,管理规范化,幼儿园被评为省级示范园。此后,每三年一次的复评不断促进园所发展,知名度不断提升。为了能让孩子就读县幼儿园,每年秋季新生报名之际,家长们早早地在门口排成了长队。
在有了校园网站后,幼儿园开通了方便快捷、公平公正的网上报名,这一做法沿袭至今。我曾作为校园网站管理员,每年暑假都要与省教育信息管理中心金鑫老师沟通,做好网上报名准备工作,每每150个新生名额几十秒就被抢光。
3
感受幼教发展的春天
令人欢心鼓舞的是,当时间的指针转到2010年,学前教育迎来发展的又一个春天,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大力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等。
政策的出台,证明了政府对学前教育的高度重视。当作为一线教师的我获悉有关消息时,心中满是欣喜、激动又有些几分疑惑:这一切是真的吗?
“发展规划”和“三年行动”的落实让我深切地感受到:学前教育的春天真的来了!国培计划给了我和同行诸多学习机会。我们分批来到革命圣地井冈山学习,在各级培训会上聆听幼教专家,师范院校教授、博士讲课。
在与专家们零距离接触中,我的心灵受到了冲击和洗礼,一些教育疑惑和迷茫渐渐拨开云雾。我开始大量阅读专业书籍,思考如何做一名研究型、学习型的现代幼师。
我渐渐懂得,现代幼师重要的不是如何“教”,而是学会观察、倾听、解读幼儿,为他们创设发展的空间和条件,成为他们成长的伙伴和引导者。
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撰写观察案例,学习故事,教育随笔,做课题研究,专业水平有了质的提升。也就在这几年,我的文字开始见诸各级教育类报刊杂志。
不仅如此,幼儿园每年都有专项资金下拨,用于改善办园条件。作为园后勤管理,自2013年起,每年暑假我都要忙于校园建设:建分园,建晨检大厅,改造功能室,室内外地面软化,绿化美化环境等,教室内外焕然一新,校园美如花园。
有了资金保障,教学设备大为改进,班班配有电脑和展示平台,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得到充分发挥。科学环保、美观实用的高品质区域活动材料的引进,进一步解放了老师的手脚,让我们有更多的精力观察、研究幼儿,做研究型教师。
园所真正实现了“一年一小变,五年一大变”。每一个走进幼儿园的人都由衷地感叹:现在的孩子真幸福!其实,在这优美、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工作,我深切地体会到:现在的幼师也是幸福的!
今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南园教学楼正在拆旧建新,这幢陪伴师幼三十多年的老楼终于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取而代之的将是一幢四层综合楼。
我因此又多了一段不同寻常的工作经历,我们大班年级老师带领着南园大班孩子暂时转入县第二幼儿园。这所开园一年多的新园是城区第二所公办园,环境优美,条件优越。
走进校园,清风夹着花香袭来,令人神清气爽,更感受到上高幼教发展的勃勃生机。我与孩子们在这里度过了一学期愉快而难忘的幼儿园生活。
春风化雨,全县民办园、乡镇园也欣欣向荣,蓬勃发展。作为上高幼教领头雁的县幼儿园更繁忙了,在不断促进内涵发展的同时,积极开展支教、帮扶工作,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因此,我与同事走进了多所城乡幼儿园,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分享优质教育资源,彼此在共同学习与交流中携手同行。
4
循着希望和阳光的方向继续前行
近年来,上高的学前教育空前发展,县幼儿园已不再是全县唯一的公办园,如今连乡镇也有了公办园,民办园的品质亦是一所赛过一所。无论走到哪,最漂亮的建筑是幼儿园,最富有朝气与童趣的地方是幼儿园。
幼教发展如此之快,让我应接不暇,百感交集。三十年前,我何曾想过今天的幼儿园会是这般好,更不曾想过,我所教过的乡下孩童,他们的孩子如今也拥有和城里人一样的幼儿园,甚至比城里的还要好。
弹指一挥间,我已在幼教这一领域坚守了三十年,从普通老师成长为一名党员,走上了园领导岗位,从教研组长历练成市名师、学科带头人和高级教师。
每一个成长的脚印都印证着自己的不懈努力和辛勤付出,也见证着上高幼教的每一个发展历程,这不失为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上高发生翻天腹地变化的一个经典缩影。
虽然青春不再,韶华已逝,但是蓬勃发展的幼教和滚滚向前的改革开放步伐总是激荡人心,让我这个老教师依然青春焕发,执着而坚定地行走在幼教路上,因为有希望和阳光在前路闪耀。
作者:优师教研
简介:幼儿园高级教师,热爱读书和写作。
人生如歌,借用时光之笔品味似水流年。
QQ:150030897
微信号:18610206462 昵称 清清百合
个人公众号:优师教研(gh_da874aa3cced)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幼教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