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免费课件,幼师得力助手!
教案、课件、资料,一应俱全!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

【幼师宝】2000多G内容,终身免费更新    |    快来体验【智能幼师】,感受智能魅力!

————▽————

全文字数:8007字

阅读时间:20分钟


孩子们每天的生活中都在接触着自己和他人的姓名,班里新来了6名新伙伴,在做自我介绍的时候,孩子对这些新的姓氏感到很好奇。《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教师找到合适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培养书写兴趣。




课程缘起

在签到的时候对自己的学号、名字不熟悉,他们姓段、蔺、项、孙等;班里孩子对于段、蔺、项的姓氏卡也不认识,“老师,这是什么字呀,我不认识”,接着很多孩子都向我发来了提问,在与孩子们的交流中我发现大班的孩子对文字、符号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一场有关:名字的探究之旅,开始啦…..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张图片




姓名初了解

基于孩子们的兴趣,在晨会点名时老师出示幼儿姓名卡,孩子大声的说:“我是X号,我是XXX,我姓X”;除此外,在第二次活动时,小朋友在名字展板上找到了自己的姓氏卡。



姓名游戏

在“过度环节”中我们一起玩了萝卜蹲的游戏,之后我们进行了讨论:“还可以把萝卜换成什么?”

    

昊君:水果

雅恒:动物

馨雅:还可以玩姓氏蹲    

老师:那到底换成什么?

老师:那我们就举手表决

最后多数小朋友同意玩姓氏蹲的游戏。




教师思考          

在游戏中孩子们互相了解了不同的姓氏,萌发了孩子们对汉字的兴趣,晨会中孩子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我们的游戏活动。




姓氏创意画


结合孩子们的兴趣,我们把姓氏卡投放在书写区、美工区当中,幼儿发现了姓氏卡,并进行了创作。

幼儿将自己的姓氏卡做成美工作品后,引来了很多孩子的围观,发现孩子们对姓氏卡创作很感兴趣,于是,我们进行了姓氏大创作。

  

钰娟:老师,你看我用彩泥粘了一个丁字。

雨欣:老师,我也做了一个王字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3张图片
美工区姓氏创作展示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4张图片
第一次姓氏创作展示





教师分析            

孩子们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实际操作的方式,进行了姓氏创作活动,在活动中,孩子们发现汉字有简单的、有难的,简单的姓氏可以用任何材料创作,但是笔画难一点的姓氏相对起来不是很容易。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5张图片
杨耀博第一次画的姓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6张图片
 杨耀博第二次画的姓




教师分析            

《指南》中强调,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当孩子对书写有了极大的兴趣,他们在“画”自己的姓氏时,孩子是享受地、积极主动地、很有成就感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他们“画”的笔顺是有问题的。我们进行了家园协同,把我们的活动发到了家长群里,孩子们对于书写顺序也有了初步的概念,并结合生活开始了“创作”。



姓氏创意画

第一次的姓氏创作后,我们及时粘贴到墙上,迎来孩子的欣赏与讨论,他们开始寻找相同的姓,对姓氏的兴趣更高了,教师也慢慢加入到幼儿寻找相同的姓氏行列当中。


鑫宇:老师,有两个王字,还有两个丁字,王雨欣,王政凯都是王。雅恒:不对,是3个,还有王雅如。

钰娟:老师,我和丁怡文一个丁,我们班有很多一样的姓。


分析:《指南》指出:“大班幼儿对图书和生活情境中的文字符号感兴趣,知道文字表达一定的意义。”孩子们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不仅绘画技能得到了提升,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CHILDREN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7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8张图片



CHILDREN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9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0张图片





姓氏大调查


姓氏作品粘贴上墙,孩子们时不时的围观并讨论着我们班的姓氏,我们班到底有多少个姓?经过和孩子们的讨论,我们决定以小组形式进行姓氏调查。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1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2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3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4张图片




知行合一:百家姓

个别孩子将我们的活动回去与家长分享,并从家长口中得知我们有100种姓,有一位家长在班级群里分享了《姓氏歌》童谣,第二天入园时,好多小朋友就读着《姓氏歌》童谣。


雨禾:我认为《百家姓》是从人的姓名来的,和歌组合在一起的。

昊君:我觉得《百家姓》是名字,是科学家做成的。


午睡的时候,我们一起听了《一颗姓曹的树》故事。起床后孩子们还一直讨论姓氏的故事,基于孩子们的热情,我和孩子们一起普及了《百家姓》的知识。


价值分析: 通过绘本和《百家姓》视频,了解到《百家姓》是宋朝编订的,宋朝的国姓是赵姓,所以《百家姓》中赵姓居首位。我们的姓有单姓、有复姓,如儿歌里的诸葛、东方等。就这样我们的姓氏歌走进了我们的学习生活中。



名字的故事

起床后听到孩子们互相讨论着《一颗姓曹的树》的故事,我们进行了反思讨论会。

一诺:老师,故事里,杨树姓杨,故事真好听,我还想听。

昊君:那个男孩姓曹,和爸爸一个姓,我也和爸爸一个姓,我爸姓马,我也姓马。

雨禾:我就和我妈我爸一起姓的,我爸姓孟,我妈姓何,我叫孟雨禾。

老师:你们是和谁姓呢?

新宇:我和我爸一个姓。

玉婷:我和我姐一个姓,都姓高,我爸给我们起的名字。

老师:你们的名字都是爸爸起的吗?

昊君:我的是我爸我妈起的。

雨禾:我的是二舅起的,为了好记。

意博:我的是我哥哥起的。

郑凯:我的是起名社起的。

老师:为什么会给你们起这样的名字?

馨雅:妈妈希望我成为一个快乐的人。

雅恒:妈妈希望我成为一个会唱歌的人。

昊君:爸爸妈妈希望我成为一个阳光的男孩….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5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6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7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8张图片





名字的故事

于是,晚上回到家,孩子们询问了和爸妈自己名字的故事,第二天,小朋友们分享了自己名字的故事。


分析:在分享过程中孩子们对自己的名字、对他人的名字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名字是一个符号,但名字从都不是一个简单的符号,每个人从出生就被赋予了独特的含义,有祝福、传承、文化、纪念、风水等,每个人的名字都很与众不同。这是一个有意义、有价值的活动,我们及时捕捉孩子的兴趣点,从生活经验入手,引发孩子的探究欲望,在与周围资源的相互作用中,调查发现、讨论交流,获得新体验、新发展。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19张图片



家园携手:我家里相同的姓氏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0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1张图片


第一次家园互动的家庭姓氏导图


通过讲姓名故事,孩子都知道随爸爸姓,在讨论的过程中,馨雅发现她和姑姑、爷爷、二叔都一姓,姓氏活动又延伸到了家族里。



家族姓氏统计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2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3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4张图片



活动小结

老师在晨会利用导图的方式进行,孩子们开始模仿利用导图完成他们的画,在分享的过程馨雅说:“我有两个哥哥,一个是二叔家的哥哥,一个是亲哥”。我不解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亲哥吗?”很多孩子说:“就妈妈生的叫亲哥”,哦,好厉害,这层关系都知道。第一次寻找同姓时孩子们只局限在自己的家庭里,第二次已经开始想到家族,在孩子们画导图的时候她们就已经明白了家族亲戚的关系了。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5张图片




教师反思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要贴近幼儿的生活,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并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当名字作为课程的焦点出现,传递给孩子的也不单纯是名字的由来和字面的意义,而是帮孩子通过了解名字,进一步与自我对话,与家庭联结。那个每天都被呼唤若干次的名字,是他们认识自己的家庭、家族最好的通道,也是感受爱与文化传承的最好方式,在课程推进中,孩子们不仅了解了自己姓名的来历和含义,同时也从名字中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意和期望。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6张图片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幼师课件网第27张图片




教师课程反思

杨娜老师

杨娜    杭锦旗第八幼儿园





《指南》中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是在游戏和日常活动中进行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

在这次关于“姓名”的探索之旅中,孩子们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比较积极与主动,能够大胆讲述自己名字的由来与寓意,在班级姓氏调查活动中,能主动寻找与自己同姓的小伙伴并分工进行统计。能够自主运用多种材料创造自己的姓,在后期的区域活动中孩子们也会主动完成汉字、姓名的拼摆,在游戏中有较好的坚持性与专注力。绘画名字创意画的时候,能利用不同的材料进行姓氏创作,孩子们的想象、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孩子们在《名字的故事》《家庭姓氏调查》等活动中,通过与父母的聊天,以及和同伴的讲述,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在家园协调下孩子学写正确书写自己的姓名也促进了孩子前书写能力的提升。

家园合作,小朋友和家长一起用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了家庭姓氏,我和爸爸、妈妈、哥哥或姐姐的姓一样吗?亲戚里面谁还和我的姓一样,小朋友了解了自己是随父姓的传统,而且家族里有很多亲戚是一姓的,孩子们在绘制自己的家族导图时就明白了自己亲戚的关系。之后幼儿对自己的小玩偶起名字,小朋友通过自己对姓名的了解,起出了很多意义非凡的名字。

在活动过程中,我们充分相信孩子,放手让孩子自主探索、记录、分享,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提升了他们在交往、表达、探究、艺术与前书写等方面的能力,并在探索中感受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马婷    杭锦旗第八幼儿园





故事《藏在“名字”的秘密》,结合《指南》的要求来看,符合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也符合孩子深度学习的特点。

首先,通过课程的研讨激发孩子对姓名的兴趣,促使孩子产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而这个内在动机正是孩子开展课程故事的动力。在课程故事活动中,从教师不断鼓励孩子发现问题、调查分析、交流分享到解决问题,孩子全程都是主动的探索者,教师是引导者和支持者。

其次,课程故事活动沿用了课程的问一问、研一研、验一验、画一画、说一说和展一展各环节,幼儿在整个活动中通过观察、调查分享、交流讨论、创意设计、游戏等方式,不仅感知姓的传承,理解姓名的独特含义,更体会到了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父母长辈对他们的爱和美好的祝愿。    

在这个活动中幼儿是在自发主动探索,注意力是集中的,有坚持性的,敢于探究和尝试的,而这些都是孩子表现出来的积极学习品质;同时课程故事活动探索整合了情感、社会性和认知的学习,是很有意义的。

再次,我们在活动中看到了孩子的学习迁移能力,这是高级思维能力的具体表现,孩子们在了解了自己姓名的基础上能迁移到大自然事物的名字。

最后,这次课程故事以“亲子调查”的形式展开,将班级活动与家庭紧密联系,实现了家园共育,从而有助于提高家园关系,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

在活动中,教师也及时地抓住孩子们的兴趣点,追随孩子的脚步,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孩子们不断积累经验、拓展认识,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在孩子们需要的时候,给予适当引导,使他们在自主、自发游戏的基础上获得更多经验,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郭浩廷    杭锦旗第八幼儿园





大班幼儿的求知欲增长,他们开始认识常见的简单的文字,自己的姓名是他们接触最多的文字,但他们对于姓氏的了解处于懵懂期,所以这个课程对幼儿来说是个感兴趣的话题,孩子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所以在活动过程中,既要保护能力强的幼儿的成就感,也要仔细引导照顾能力弱的孩子,保证他们都能得到发展,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

课程初步先孩子知道了自己名字的组成,知道了自己的姓,符合学前儿童3-6岁幼儿发展指南的要求,又引导幼儿知道班级里面有哪些姓氏,和自己有哪些一样的姓,让幼儿对姓有了更加深刻地认识,“姓”属于中华名族几千的年的文化内容,小朋友在学习“姓”氏歌的时候,歌曲里面小朋友发现了姓不止有单姓,还有两个字的,比如“欧阳”等,在“姓”氏歌里不仅让幼儿对“姓”有了不一样的认识,还对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思维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之后在小组和集体里小朋友们也展开了姓氏大调查,知道了我和哪个小朋友是一样的姓,和我一样的姓有几个。

这个课程属于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学习的能力,在中华文化几千年总结出了《百家姓》等文化作品,所以姓氏的课程对幼儿的发展是有很好的帮助,对思维的开发,对文化的了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的是很好的提升。



裴小飞    杭锦旗第八幼儿园





活动中幼儿探索自己的姓名、同伴的姓、不同的姓以及延探索名人的姓,活动中孩子们被问题所吸引,并激发他们不断地、深入探索发现中国人不同的姓。在活动中,由于幼儿事先从父母处了解了有关姓名的含义和与姓名有关的知识,因此在活动中他们有话可说,使每位幼儿都能主动参与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乐于交往,学会交往。

小百科:姓最初代表有共同血缘、血统、血族关系的种族称号,简称为族号。作为族号,它不是个别人或者个别家庭的是整个氏族部落的称号。

老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幼儿语言的表达本领和情感表达本领的缺陷和不稳定性。针对不同幼儿的学习特点,实行客观、全面,充分引领幼儿,帮助幼儿激发出本身的制造力和思维本领。



荣国红    山东青蓝果幼教集团教育学院院长





常青藤学前教育管理研究院特聘研修员




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找寻自己,不断认识自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需要有自我认同,这样的内在建构就从坦然、自信面对自己的姓名开始。

《藏在姓名的秘密》起源于孩子对同伴姓氏读音的好奇,发展于“和姓氏做游戏”、“姓氏创意画”、“姓氏大调查”,扩展在“对百家姓的探索”、“自己名字的寓意”、“家族姓氏的秘密”中。不管是由孩子发起,还是教师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而开展的延伸活动,都是基于姓名、汉字的深入探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

当“姓名秘密的探寻”自然地与孩子自身、与同伴、与家庭、与家族、与文化紧密相连时,教师就在不断拓展着孩子的生活经验,满足孩子探索的欲望,给予着孩子成长的力量。

追随孩子的生活化课程,回归的不只是生活,更是每个人成长的本身。探秘名字、认同名字,就是在接纳独一无二的自己。姓名不只是文字符号,简单的名字也蕴含着深刻的内涵,探寻的是内在有力量的自我,感受的是爱的赠予、期待和传承,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我也在想,姓名秘密的背后除了父母长辈的期望,孩子们还会有怎样的自我理解?除了姓名,孩子们还会从哪些方面去感受自己的独一无二?对于汉字的认识,他们会想从哪些方面继续探索?这一系列活动是不是所有孩子的兴趣,或者是否激发起了他们的兴趣……

课程是研究的呈现,是支持成长的抓手,而生活本身、孩子们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更是成长的无穷资源和力量!



乔凤萍





我觉得里边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地方,叫作“对儿童的相信”。如果你相信儿童,你就会跟着走,你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收获超过了你去满足家长,满足幼小衔接的需求,因为我们实现的是人本来的成长。所以,当我们相信的时候,我们相信的是什么?相信的是儿童本身。当冲突发生的时候,反思的是自己。教师在这个时候你还要执着下去吗?还是要先放下自己,再跟着孩子走走看。

孩子说“我不认识这个字”,为什么会引发出一场对“名字的探究”?有没有可能就是我们发现大班的孩子,他是想要识更多的字,因为这样的话,他不仅会认识名字,他还可以自己去读他喜欢的故事书。他还可以跟旁边的小朋友用文字交流很多的事情。因为我们一直在玩名字的游戏,把我们“绑”在了名字的这个部分里边,让文字只是“名字”的一个承载。当老师被名字的里边的字所束缚的时候,我们自己走窄了,孩子却可能会走得很宽。因为它里边涉及的是什么?本来是这个“字”,不仅是它的字音,还有它的意思,还有孩子想知道的更多的东西。

这个时候,如果我们对儿童的研究更深入的话,会不会我们这一次的活动可能会更宽地往开走,而不仅仅拘泥于“名字之旅”也不仅仅拘泥于“那几个游戏”,甚至你们可能会引发“儿童自主识字”的一场大的活动出来。这个时候会不会更有意义?



马倩云





我们说“以儿童为中心”的前提之下,包括我们现在大家很多都在做的生成课程,并不是说那个话题它来自孩子,那这个课程它就是一个生成课程。其实最核心,不管是“生成课程”还是“小组活动”,我觉得仍旧要回到源头“我们的课程到底是由谁来决定”。我们要真正地实现“三态同频”唯一能做的是什么?“老师的兴趣”,“老师的期待”跟“孩子的兴趣期待”和“他想正在做的”是完全一致,当然这是最好的一种状态,但是很多时候都不一致。那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老师要去把孩子抓过来跟我们同频吗?但是这又跟我们课程的基础“以儿童为中心”“儿童本位”冲突了。如果我们把孩子抓过来,让孩子在我们的主导或者引导下去做我们期待做的事,那孩子做的事情就脱离了“儿童本位”。这即使是“三态同频”,那它也不是“儿童本位”的,它是“教师本位”的。

所以说要实现儿童本位下的“三态同频”,当老师和孩子之间的期待发生冲突的时候,只有一种方法:老师向孩子靠拢。只有老师向孩子靠拢的时候,才真正地有可能实现很和谐的、很舒畅的这一种“三态同频”的状态,那也就是步教授所提出来的一个非常理想的课程实施状态。我们会发现:第一,当我们的期待和孩子的兴趣发生冲突的时候,当我们向孩子靠拢,那就真正地进入到很和谐的“三态同频”状态。第二,这种状态真的能够推动孩子真正地在他兴趣的基础之上,然后对事物进行更深度的探索以及他们能力的发展。比如说我们期待孩子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状态之下,孩子的能力得到了支持和发展。不管是做“生成课程”还是“小组活动”,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现在老师在“以儿童为中心”理念之下都已经实践了这么多年了,还是难免会有这种习惯性的期待。如何面临“我们的这种期待”和“孩子想在做的事情”和“正在做的事情”之间的这种冲突?如何去面对我找到的最好的路径?我觉得:我们去向孩子靠拢。“我们的兴趣”“我们想做的事情”是我们的期待,向“孩子的兴趣”和“孩子想做的事情”以及“孩子正在做的事情”靠拢,就一定能够更好地去推动孩子的成长。



毕晓红    青岛市重庆中路幼儿园 





不管是幼儿活动的意愿还是教师对于课程创生的一些价值或者是课程本身会赋予孩子发展的一些价值,老师和孩子之间不是一个对立的关系。整个活动,包括课程创生的过程中,孩子的活动意愿也好,游戏意愿也罢,和老师对于课程的价值把握,包括课程内容的捕捉。它一定是包含的关系,或者是顺应以及追随的关系。在课程的创新中一定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而不是单独由孩子决定,或者是由老师发起,它一定是一个师幼双向互动,也就是说,老师在进行课程价值的判断中需要去追随孩子。



江圆    珠海市斗门区新堂中心园





为什么孩子的意愿会与老师的认知价值产生“冲突”?第一个其实我觉得是因为老师的认知水平和孩子的认知水平它不同,不在同一等次,我们老师每次都是会在很多次的教育教学实践当中是积累了很多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是孩子没有,他们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那在老师和孩子们在某些问题上可能就会存在差异,导致价值冲突。第二,当老师心里的一个目标跟小朋友他们的游戏目标不同的时候,因为每个课程老师基本上会在心里定好这个课程大致的走向。可是当孩子在游戏当中,他们主要就是为了探索和发展自己的一些兴趣爱好,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之间的冲突,又会出现了。第三,我觉得可能就是老师的价值观和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因为老师和孩子都是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而且也有着不同的一个生活方式。比如,在孩子在家里当中,可能习惯性地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老师却认为在学校里这种事情是不适宜出现的,这也会容易导致价值冲突。我认为身为一线老师的我们更需要去认真倾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游戏意愿。当发现有冲突的时候需要跟孩子们一起去进行沟通,找到最合适的平衡点,然后再适度地引导。

/推荐阅读/

??新起点 “心”成长——杭锦旗第八幼儿园“新”征程

??研修:激发幼儿教师深度思考与职业定位反思|师智慧






版权声明

版权归中幼常青所有转载需授权

如有抄袭、照搬等侵权行为
我们将通过法律手段进行维权

??

//

感谢

杭锦旗蒙古族第八幼儿园

感谢

杨娜、马婷、郭浩廷

裴小飞、荣国红、乔凤萍

马倩云、毕晓红、江圆 老师


提供原稿和照片

杨娜老师

提供视频

杭锦旗蒙古族第八幼儿园

//
编辑排版 鲍黄滨老师

审核校对 王子玄老师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中幼常青共同体

-=||=-收藏赞 (0)
幼儿园研学培训,找优师教研18610206462
南通、常州、成都、广州、杭州多处培训基地,优质的专家师资资源、幼儿园资源,让你深入幼儿园,近距离感受先进的幼儿园生活。专题研修:课程叙事专题研修、课程游戏化专题研修、民族特色民族文化的专题研修以及各类您需要的定制化专题学习。
幼师课件网 »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隐藏在名字里的秘密
分享到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