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最喜欢读的童话是《皇帝的新装》,儿时读来,觉得不可思议,世上哪里会有这么蠢的皇帝大臣和百姓,而只有一个稚童敢说出真相。
走上幼教岗位,才发现,童话里不都是骗人的。皇帝的新衣可真是不少呢。
01主题墙和区域活动
主题墙是什么?
主题墙来源于瑞吉欧课程、高瞻课程、方案教学等经典课程中的“墙面记录”板块,它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可以用于记录儿童学习过程和结果,提供回顾关键经验的“回忆录”;展示儿童的作品和想法,鼓励儿童表达与分享经验,成为同伴、师幼、亲子之间交流和沟通的纽带;还能丰富教学环境资源,提供游戏互动的材料,美化教室环境等。
区域活动发源于二战后在英美国家风行的“开放空间教育计划”,教育家们在教室里进行开放性的区域设计,并广泛地运用到婴幼儿学校。开放教室已经遍布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美国的“学习中心”、“兴趣中心”,中国的“区域”、“区角”都在其中,它们有着共同的核心空间设计思想——“亲密”、“开放”。
为此,教育家给儿童设计了区域。在小小的区域里,儿童们有更多的机会作用于材料、环境,通过自由游戏进行个别化学习和频繁的社交互动,从而获得有意义的经验。这种主动吸收周围的经验构建自己的认知的学习方式,才是最适合儿童的。因此,区域的设置一定要体现儿童自主学习和游戏的性质,由儿童最终决定如何参与和开展活动。
是的,理论上主题墙也好、区域活动也好,都是为了支持儿童学习而做的。
勤劳的幼儿园老师们会从门厅走廊,到楼梯过道,再到教室,目之所及处都会布置许多墙面装饰,其主体部分就是主题墙。简单点的主题墙上会张贴小朋友的艺术作品、活动照片,复杂些的主题墙则会记录孩子们的学习过程等。
区域材料投放也同环境创设一样,是打造幼儿园物质环境的重头戏。为了让区域更漂亮,材料更丰富,老师们可谓费尽了心思。“小医院”、“理发店”、 “全家family”……五花八门的区域层出不穷,的确展示了幼师出色的动手能力,也让孩子的游戏有了新鲜感。
听起来还蛮有趣的,可为什么打造主题墙和区域活动的工作会成为众多幼师的“心头恨”呢?
来来来,首先看一下制作主题墙和区域活动的材料和工序——
收集废品、裁剪、刻字、粘贴、涂写……每一项工序都繁琐而细致,很多老师都有被剪刀误伤、被热熔胶烫伤的血泪史。收集儿童的作品和文字、打印照片、塑封照片、剪贴照片、布置多层的背景板、粘贴装饰物……
随着幼师审美意识的渐渐苏醒,主题墙和区域活动创设也从那种高饱和、强干扰的视觉污染,逐渐走向“小清新”、“童趣风”、“ins风”等多元的风格。虽然审美提升了,要做的工序甚至比以前更多!
这么复杂的工序,这么精致的展现,有人问:一面主题墙或者一个区域设置,老师需要多久完成?
是啊!老师白天要带班带孩子,只能挤出空余时间打造主题墙,午休时、下班后、自己娃睡觉后的深夜……老师常常怀里抱着废品、挥舞着剪刀,奋战到深夜,甚至还要动员家人一起赶工,第二天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来上班……往往是费心费力做了大半个月,还来不及产生实际的教育效果,就要匆匆撤下,更换成下个月的主题。
为什么?
因为,目前许多幼儿园的课程是采用“主题网络”组织开展的,即每个月围绕一个主题设计教学活动。例如,小班新生刚入园,会开展“我上幼儿园了”的主题活动。学期末,大班会开展“我要上学啦!”的主题活动。相应地,老师们需要根据主题活动打造一面及以上的主题墙。
做主题墙(区域)、拆主题墙(区域)成了幼师们机械的日常。很多幼师戏称自己就是“环创流水线上的苦工”。
老师把时间都放在了这些事上,哪还有什么精力来观察记录儿童、调整区域呢?领导要求上交观察记录?那还是抽个空胡编乱造一篇吧,毕竟我什么都没观察到啊……
长此以往,就形成了一个行动的恶性循环:领导要求检查评估——集中打造主题墙(区域)、投放大量材料——老师加班加点赶制——迎接检查评估……是不是发现中间缺少了点什么呢?
那就是最重要的儿童啊!一个缺少了儿童视角的主题墙(区域创设),不就是领导和老师唱的独角戏《皇帝的新装》吗?
02 幼儿手册(成长档案)
幼儿成长档案是以对幼儿发展水平进行整体评估,依据幼儿现阶段发展现状分析提出预期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和帮助,促进其发展等过程为轨迹而形成的资料。
也就是说,我们写幼儿的成长档案,是向家长展示教师对幼儿的客观评价,同时也能体现教师专业的价值,帮助家长更了解自己的孩子,更了解孩子在幼儿园的各类活动,以及这些活动背后所蕴藏的意义。
这本东西不仅记录了孩子在幼儿园的点点滴滴,老师的分析评价,还有老师做的分析、评价基于哪些科学的指标,从哪些领域进行观察的。
这本档案,不是条条杠杠的打分表格,而是融入了大量老师心血的、孩子宝贵的成长点滴。
初衷很美好,实际操作上却——
想起一段遥远的故事,当初最美港姐李嘉欣出道,惊为天人。只有师太亦舒做了客观评价:美则美矣,毫无灵魂。
是的,我们的幼儿成长档案就是那个没有绽放灵魂之美的精致美人!华丽的外表下,是空洞。
一所幼儿园开学之际在楼梯间布置了很多“欢迎小朋友”的墙面装饰,想知道孩子是怎么看待这些墙饰的吗?有个孩子说:“欢迎小朋友一点也没用,老师看着我们欢迎不就得了。”
说出来的话语、看得见的装饰不一定是真实可信的,做出来的行动、看不见的内涵才是我们应该追索的光亮。小朋友都能明白这些道理。主题墙、区域活动、幼儿成长档案这类“看得见的教育”固然很重要,但幼儿园里的那些“看不见的教育”更加关乎儿童的内在生命成长。
不说了,不说了,类似皇帝新装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
幼儿教育需要回归诚信和真实,不能再这样自欺欺人了。
回顾幼师承受的种种压力,我们要知道一点——好的教育需要给老师留白,把老师从低效的工作中解放出来,才能把自由游戏的权利还给孩子。
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我们要回到做区域的初衷,看到被忽视的儿童视角;要关照做幼师的初衷,去擦拭那颗渴望理解、帮助儿童的心灵。
幼师们,责任在肩,夙夜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