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公众号:绘本大家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M0NzU2Nw==&mid=2650220918&idx=1&sn=18dbb16b0a051d8ef66429e5a9c09540
王叡谈绘本分龄阅读
人们常说亲子共读要从娃娃抓起,但是为什么要从此时抓起呢?真的有理论依据吗?当你试图去说服家人配合你做好亲子阅读这件事时,如果感到力不从心,相信接下来的这个专栏系列文章将给你提供通俗易懂的专业素材,供你随时调用,舌战群儒。
现在都倡导从零岁开始亲子共读,但是,刚出生的小宝宝真的听得懂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婴儿的大脑。
每一个小生命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学习。在人生第一年,婴儿大脑的主要作用就是学习,大脑沟回的雏形也只有在被使用时才能形成。随着婴儿的成长,学习的过程会不断在大脑中形成沟回,并将其完善。
儿童心理治疗师布鲁斯.佩里曾经记录过这样一个案例:一对夫妇从孤儿院收养了一个3岁的男孩,发现他的行为极为异常:语言组织混乱,无法与其他同龄儿童正常社交,甚至像婴儿一样随时情绪爆发。经过CT扫描发现,男孩的大脑皮层萎缩,脑组织偏小。
原来,男孩在孤儿院时,并没有遭到过打骂,却受到了另一种形式的“虐待”:由于人手不足,孤儿院的孩子们只能生活在自己的小婴儿床里,这个男孩在3岁前,没有被人拥抱过,没有互动,没有玩耍,除了喂食,基本没有人与他说过话。由于无法从外界得到足够的刺激,导致男孩的大脑错过了正常发育的阶段。
在这个极端的案例中,男孩经过长期的学习和治疗,最终在中学时期达到了与普通孩子相当的认知水准。而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就在于婴儿时期的大脑发育受到了干扰。这个过程用通俗一点的话说就是,婴儿只有从外界接触的信息越丰富,才会越聪明。
那么,婴儿又是如何从外界接触信息呢?
新生儿的视觉系统在出生时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但是听觉已经比较发达,婴儿可以辨别出声源的方向,并对人声格外敏感。
在国外的一项实验中,婴儿表现出对妈妈声音的喜爱胜过其他任何声音。妈妈的声音令宝宝在陌生的环境中获得安全感,这是母亲和孩子之间天然的交流方式。
但是,在实验中也发现,只有当妈妈对宝宝说话的时候,婴儿才能区别妈妈和其他女性的声音。如果妈妈只是单调地朗读,婴儿就会很快失去兴趣。
这是因为,当妈妈在对着宝宝说话时,会自然地随着宝宝的动作而改变语调和语速,夸张地发音、重音,并且经常重复说话的内容。这是单纯的朗读所达不到的。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母亲说话的音调和节奏比说话内容更重要。母亲在说话时传递出来的温柔情绪,让婴儿接受到正面的信息,并做出强烈的肢体语言反应。
根据以上的科学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从零岁开始的亲子共读:
亲子共读可以为宝宝提供丰富的环境刺激,让宝宝更聪明;
与婴儿进行亲子共读,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在跟宝宝说话。妈妈要注意抑扬顿挫的语气,选择语言内容不断重复的低幼绘本。
那么,婴儿是否能够看懂绘本中的图画呢?
婴儿的视觉需要三四个月的时间来完善。小宝宝的视觉活动能力很差,他们看不见细节。不过,婴儿观察曲线的时间比看直线的时间更久,对黑白相间的图形更感兴趣。在所有的外部刺激中,婴儿最喜欢看人脸。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Still face(没有表情的脸)实验。当妈妈和宝宝在游戏时,突然停止游戏,面无表情,这时,宝宝会试图用眼神、微笑和动作重新跟妈妈交流,如果这些都没有得到妈妈的回应,宝宝就会忧虑地大哭起来。
由此可见,比婴儿能看见东西更重要的是,妈妈和宝宝之间有眼神的交流。
亲子共读的本质是情感交流。当给婴儿读绘本时,妈妈要面向宝宝,看着宝宝的眼睛。让宝宝既能看见妈妈的脸,也能看见妈妈手中的绘本图画,耳边听到妈妈温柔的声音,这会让宝宝被巨大的安全感所包围,就像被棉花般柔软的云朵围绕。
婴儿在阅读中是这样的:
从出生到3个月时,可以盯着图画看,但注意力不稳定。
6个月左右的婴儿会抓书,并试图放到嘴里。
半岁以后的婴儿会逐渐参与到亲子阅读中,想要翻页,并发出声音或做出动作作为回应。
会表现出对某本书的偏好。
本系列下一篇将讲1岁宝宝的认知发展特点与阅读偏好。
王 叡
出版学博士,儿童阅读教育研究者,童书出版顾问。
著有《博士妈妈带你选绘本,读绘本,玩绘本》,翻译图画书和文学作品十余部,并入选德国柏林文学沙龙“无界行者”。
点“”可购买该书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